如何做新诗研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23:47:27
如何做新诗研究如何做新诗研究如何做新诗研究今天是一场比较有争议的讲座,题目就是.很多同学会感叹说:新诗本身就没有意义,做研究有什么意义呢?相信这句话是很多文学院本科同学共同的心声.我想不仅我们本科同学

如何做新诗研究
如何做新诗研究

如何做新诗研究
今天是一场比较有争议的讲座,题目就是.很多同学会感叹说:新诗本身就没有意义,做研究有什么意义呢?相信这句话是很多文学院本科同学共同的心声.我想不仅我们本科同学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一些学者也会发出这种声音,认为新诗没有存在的意义,新诗更没有研究价值.今天我告诉大家有这样一句话:“新诗是‘百年之骗’”.有人下了这样一种结论,说新诗骗中国人已经骗了一百年了,求求你们了,你们不要再骗下去了.怎样理解新诗是“百年之骗”?今天王珂老师来了,王珂老师又来骗大家了,我骗大家不是一百年,我是骗大家一百分钟,请大家给我这一百分钟,让我这位新诗教授来骗一骗你们.有的同学想,我看王老师今天如何骗我们,好,现在就让我开始.,今天一开始老师放了一些音响作品,是中央电视台2007年“新年新诗会”的录像.每年一届的“新年新诗会”为什么会出现?至少它可以证明一点,新诗还是有存在价值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为新诗是否有价值辩护,不是反驳新诗是“百年之骗”这个非常可笑的结论.今天的主要任务是从学术的角度来探讨新诗研究到底有没有价值.其实,王老师还有一个任务,是来招兵买马的,看王老师这样一个人单打独斗,瘦小的身躯要承担起振兴中国诗歌的大任.今天靠王老师一个人是不行的,还需要在座的朋友们.今天在座的有两类听众:一类是我们的新诗研究生,前面一排都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诗歌研究生和文艺学的研究生,来了十多位.从这里大家也可以看到新诗研究还是有点价值,如果没有价值就不可能在这么小的一个场所里面坐了十多位搞诗歌研究,甚至是专门搞诗歌研究的研究生;还有一类听众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学生语:我们是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对不起,把你们看小了,我总觉得我们现在女生非常多.把大家看小一个年级好,大家回到一年级,freshman,我马上要给一年级上课,freshman可能更好.在座的我好像没有给你们上过诗歌课,是吧?非常遗憾我没给你们上课.今天是第一次见面,所以把你们看小点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想让你们知道新诗研究是有意义的,目的是想你们都来考王珂老师的研究生,都去考我们国内一些优秀的新诗教授的研究生.但实际上老师一方面说新诗研究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你们都来考我的研究生吧,我拥抱你们,欢迎你们.但是,我还想加一句话,新诗研究是非常具有风险性的.今天我们的讲座实际上就两句话:第一句话就是新诗研究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我们愿意“为诗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但是我还要再提醒说,做新诗研究是有风险的.我们面对这样一个研究对象,又有价值又有风险,我们该如何去研究呢?那可就要看我们的技法.就像一开始王老师讲,我今天是来“骗”你们的,但是要让你们在这个地方坐一百分钟听我的“骗”,我肯定是要施展出我一身的才华来“骗”你们,否则你们早就跑光了.我们先讲诗歌研究的意义.刚才讲到现在的大学,尤其是现在大学的文学院,女同学非常多.前天我上研究生的课,我们有一个专业的研究生同学来听我的课,我猛然发现居然这个专业的所有的研究生没有一个帅哥,全是漂亮妹妹,我觉得很奇怪.实际上我们文艺学研究生也是这样的,女生很多,在座的女生也很多,所以,今天我们投其所好,用了清代的一位学者,叫张潮,说的一段话,这段话大家可以记下来.这段话既是为在座的女同胞女生鼓足勇气的,也是为我们诗歌辩护的.它讲的不是诗歌研究的意义,它讲的是读诗歌的意义,读诗词的意义.它原话是这样的:“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其中提到了“以诗词为心”,也就是说你要想成为美人,有个很重要的方法――你要去学诗词,要去读诗词,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美人.一个美人应该分为两个方面,王老师在这儿开始讲美学了.第一个方面是外貌的美,形式的美;第二个方面是内容的美.我们讲到这个美人有没有风度,有没有修养,其实她的风度取决于什么?既取决于她的花容月貌,也取决于她内心的这种修养,这种涵养.古人认为一个真正的美人除了需要“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外,还需要“以诗词为心”.在座的女同学可能马上就会说:“王老师,这和你想讲的或今天的讲座,你想骗我们的内容不一样.这里张潮是清代人,清代时候肯定没有新诗,没有你现在的那种现代汉语诗歌.另外,张潮这里讲的是‘以诗词为心’,他这里的诗词指的是古代的汉语诗歌,准确点说,他很可能指的是唐诗宋词,也就是说,如果我想成为王老师你说的那种美人,我读唐诗、学宋词,或者我写律诗填词、写诗填词,我就能成为美人,没有必要做你的新诗.”这个疑问是对的,但是这个疑问可能又是错的.我想告诉你的是,没有夫妻就没有儿子,没有老爸就没有女儿,如果没有古代汉诗绝对没有我们现在的新诗.古代汉诗应该是现代汉诗的父亲,按我们福建人的说法是它的“老爸”,或者是它的爷爷、老祖宗,新诗就是这样过来的.我们的诗歌不管是在哪一个时代,除了它有一种特殊性外,也有很多共性.比如说语言的优雅,语言的雅致或者语言的智慧,在内容上的抒情或者是浪漫情调,甚至以诗言志,以诗伸张正义,这些都可能是我们诗词共有的东西,也是历代诗人共同关注的东西.现在先把作品放开不谈,我再送大家一句话,如果要做诗歌研究请大家记住这样一句话,是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讲的:“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最重要的文论作品叫《文心雕龙》,在座的同学都知道《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最重要的著作,有人把它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做诗歌研究必须要读的古代文论的很重要的书.怎样来理解这句话?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要去研究什么,如果我们要对什么东西比较熟悉,采用怎么的一种方式?只有一种方式就是“博观”,经常去看,看多了,我们有个词语叫“见多识广”.我举一个例子,举一个学术上的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造假很厉害,有很多东西都能造出来,造得假的比真的还像,尤其是在文物界、考古学界,会造各种假的东西出来,最近大家看网上有很多的争议,某某某的墓发掘出来了,到底是真还是假的?这种造假的现象真的非常厉害.鉴别文物的真伪是需要真功夫的,我们国内有很多有名的鉴别文物真伪的大家.这种真功夫靠的是什么?除了靠技术、靠知识以外,最重要的靠的是“见多识广”.因此,我们的文物鉴定中有最优秀的大家,是谁?就是当年我在北师大做博士的时候,我见过的启功先生.启功,他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为什么能成为鉴别古代字画最厉害的高手,应该说是超一流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启功先生出身于贵族世家,他小的时候在故宫里面见过很多字画,他见过的或者说他在五岁时见过的,甚至他在三岁时见过的,当他八十岁时候又见过一个相同的字画,他马上知道,嗯,我当时看起来感觉就不对,这就是凭经验做事情.因此,我们在做诗歌研究的时候,要考虑,要学习启功先生这种靠人生的经验来做鉴别真伪,靠我们博观,读的很多,见的很多,见多识广,来衡量眼前诗歌作品的价值.现在我们的诗写得越来越没有标准了,一首诗有的说很好,有的说不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现阶段诠释缺乏标准以外,很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我们的研究者对诗歌作品了解的比较少.因此作为一个诗歌研究者,尤其作为新诗研究者,你必须要读得多、看得多、见得多,“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你才能够形成自己的比较好的鉴赏标准,才能够对诗歌作品做出比较准确的艺术价值评判,这是做诗歌研究的最基本功.我还送大家一句话,是清代一位著名的理论家、诗人叶燮说的.叶燮有个很重要的作品,文论作品,诗论,叫《原诗》,平原的“原”,诗歌的“诗”,大家找来读一下.叶燮的这一段话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叫“才、胆、识、力”.实际上他说的不仅仅是做诗歌研究,作为一个学者,包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才、胆、识、力,我们看他是怎样来论述这四个要素的.“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生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也就是说,如果你要成为一个诗歌研究者,尤其你要成为诗歌研究的大家,你必须具备才、胆、识、力,你要有才气,要有胆量,要有知识,另外要有那种力量,笔力、实力.我总结一下新诗研究者的知识结构,要才、胆、识、力,要博观,要训练.实际我们可以把诗歌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总结成四个字,就是叶燮所讲的“才、胆、识、力”四个字.诗歌研究可以分为三部分的内容.第一,研究诗歌史,我们把他称为诗史家;第二是研究诗歌的基础理论,我们把他称为诗论家;第三是研究诗歌作品,尤其是研究当前的当下的诗歌作品,比如说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诗给你看,王教授请你看看我的诗写得怎么样,你能不能对我这首诗发表一些看法?如果我就此写篇文章,就叫诗评,诗歌评论文章,我的身份就是诗评家.优秀的诗歌研究者、新诗研究者,应该具备诗歌史的研究能力,具备做诗歌基础理论的研究能力,具备面对诗歌作品,面对当前的诗歌现象发表看法的能力.也就是说,一个优秀的诗歌研究者、新诗研究者,他既是诗歌史家又是诗歌理论家又是诗歌评论家,我们也可以用一些词语来形容这三种研究、三种角色的特点.实际突出了一点,就是叫做“术业有专攻”.我们讲到“术业有专攻”,每一行都有自己的专业的东西.我们甚至可以分得很细,比如我们现在的文学院,文学院过去叫中文系,中文系是怎么回事?中文系就是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又分了很多专业,比如最主要的专业有二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系我们现在称为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下面有几个分支就叫二级学科,王老师负责的硕士点文艺学就是二级学科之一.一级学科中文系的文学方面的二级学科有: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过去叫外国文学.二级学科下面又有可能分为三级学科,即研究方向,比如说文艺学,大家看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的招生简章最近两天出来了,文艺学招收七个方向研究生:文艺美学、中国现代文论、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诗歌理论与创作研究、现代小说理论与创作研究,旅游美学.这些招生方向的专业之间是有差异的,比如说,同样是美学,文艺美学研究的方向与旅游美学的研究方向是有巨大差异的.同样是文体研究,现代诗歌研究和现代小说研究实际上是有差异的.具体到现代诗歌研究,又可以分为三大类:诗歌史研究、诗论研究和诗评研究.诗歌史家需要具备两方面的能力,我用了两个词语,第一是“竭泽而渔”.“竭泽而渔”什么意思?就是把水全部放干了,最后把鱼抓出来,这儿我想到了我非常美丽的童年,在座的都没享受过这种童年,我童年时候最喜欢干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最喜欢干的一件事情就是到水田里去抓鱼,或者在小溪里面去抓鱼,我们叫摸鱼,就是在水里面摸到一条后,抓到手上突然拿起来,高兴得大叫:“哇,我抓到了!”实际上在水田里去抓鱼最好的手段是什么?就是估计这个田里面有鱼,但是,你下去胡乱去摸是摸不到的,你没有孙悟空那种本事,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联合起来把这个田分割开,用泥把一团水域围起来,比如说这个田有我们教室这么大,有数十平方米,我们挑出几平方米,把它用泥筑个堤阻断水,然后用器具,一般是用水盆,用劲地把里面水全部弄出去,把这边的水调到那边去,水没了,一个鱼都跑不掉.这个方式就像“竭泽而渔”.做诗歌史研究就需要有这种能力,你如果要做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诗歌史研究,你就要把二十年代出现的诗歌、诗人都要去找出来,要在全面占有资料基础上做研究,所以有人说做诗歌史研究的学者是“靠屁股做学问”.今天王老师是站着讲课,没有坐着讲课,如果要做诗歌史研究,王老师必须坐着,因为不可能这么站下去的.做诗歌史研究如果站着是会累死的,所以必须“靠屁股做学问”.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也就是说做诗歌史研究,一定要沉下心、坐得住,耐得住寂寞.我们有两位著名的诗歌史研究学者,第一位是武汉大学的陆耀东教授;第二位是北京大学的孙玉石教授.这两位学者是新诗研究公认的做新诗史研究最扎实的学者,尤其是陆耀东教授.2006年陆耀东教授曾给我讲,说为了收集诗歌史的资料,他在中青年的时候,每到假期他就到北京去找资料,甚至住地下室,那时候不能复印就手抄资料,因此陆耀东教授现在手上掌握的诗歌史资料是最多的,谁也没有他多.陆老师也培养出很多优秀的诗歌研究者,我们学院的陈卫教授,你们喜欢的陈卫教授就是陆耀东老师的博士.做诗歌史研究要学习陆老师的这种精神,“竭泽而渔”的精神.但是,做诗歌史研究仅仅靠“竭泽而渔”是不够的,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要想把所有的鱼、所有的虾都抓住,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把这些鱼和虾抓住了,大鱼小鱼都抓回来了,要把它做成美味佳肴还需要你的厨艺,需要你的另外的水平,不仅仅只是抓鱼的这样的水平.因为研究诗歌史的目的是把材料找出来,找出来干吗?找出来最后写成诗歌史或者写成研究文章,再输送给社会的,给其他的学者或者给下一代的学者.在作品的选择方面我们就需要一种眼光,文学史家是需要有眼光的,这儿王老师就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叫“高屋建瓴”.“高屋建瓴”就是你要站得高你才看得远,否则你拿那么多东西上来,最后事无巨细地都把它写进你的诗歌史里面,第一,条件上是不允许的,是不可能的;第二,写出来的东西也是“大杂烩”,我们叫做“捡进篮里都是菜”.我们把它捡进来以后需要筛选,去粗取精,做出评判,写出具有学术价值的诗歌史著作.因此,除了“竭泽而渔”以外还需要“高屋建瓴”,还有一个词叫“高瞻远瞩”,也可以用来形容诗歌史家.在“高屋建瓴”这方面,给大家推荐一位我认为是最优秀的诗歌史家,叫洪子诚.洪子诚老师是北大的教授,他和我们福建著名的学者刘登翰老师写了《中国当代诗歌史》.洪老师就是一个既能够掌握材料又能够很好地运用材料、筛选材料的具有独特眼光的诗歌史家.总之,诗史家需要这两种能力:“竭泽而渔”的能力和“高屋建瓴”的能力.诗论家需要怎样的能力呢?诗论家需要“博览群书”和“与时俱进”的能力.这两个词语一点都不漂亮,昨天我准备讲座做PPT时,用“与时俱进”这个词.我妻子嘲笑我说:“你做学术讲座,把这个政治术语放进来干嘛呀?”大家知道“与时俱进”近年成了一个流行词语,成为中国人既喜欢,又耐用的一个词语.作为一个诗歌理论家首先要“博览群书”,我觉得做个诗歌理论家的难度恐怕要比做个诗歌史家的难度更大,当然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这句话告诉现当代文学的老师,他们就会过来骂我说:“王珂老师啊,王珂教授,你在文艺学当教授你就认为你那个理论比我们文学史重要.”现当代文学主要偏重于文学史,文艺学主要偏重于理论,因此,在现在学术界文艺学的学者和现当代的学者,严格地说是做理论的学者和做文学史的学者有时互相是看不起的.就像我们今天教室里的座位,我看大家坐的特别形象,左边坐的人最多,可能就是做文学史的,中间坐的第二多,是做文艺理论的,右边最少,只有几位,就是做评论的.这边是诗歌史,现在国内做诗歌史研究的是最多的,被视为最有学问的;这边做诗歌理论的诗论家是比较多的,但是好像学问不是太够的;那边做诗歌评论的,做评论家的,是最少的,是最费力不讨好的,有人甚至结论说:“不会做学问,就去当诗评家.”我最近写了一篇很尖锐的文章,题目是《诗人坏,诗评家更坏》.今天坐在左边的都是坏人(笑声).为什么做文学史的看不起做文学理论的?原因就是做文学史的认为做文学理论的都是“拍着脑袋做学问”,靠脑袋做学问,也就是说,头脑一拍,一个灵感出来了,一个观点就出来了.这些东西是靠不住的,尤其是现在,是强调学术规范,推崇科学精神的时代.拍脑袋做学问的时代,扔“炸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可以扔一个“炸弹”,在八十年代如果写篇文章《新诗是“百年之骗”》,全国都要轰动,全世界都要轰动,如同扔了一颗原子弹.所有的人都会关心为什么王珂会提出新诗是“百年之骗”,我一下子就可以成名.但是在九十年代后期,当有人提出新诗是“百年之骗”的时候,有人就觉得这个观点是荒诞的是可笑的.当然,有人也会觉得这个观点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绝对没有像八十年代大家都去关心这种新思想新观念,那么去追求新潮.九十年代和现在是越来越强调学术规范的时代,因此在八十年代诗歌理论家是很有名的,直接参与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的诗歌理论家实际上是跟中国的思想家相提并论的.那个时候,人们知道的是诗歌理论家而不是诗歌史家,但是在九十年代尤其是在现在,人们可能知道的更多的是诗歌史家而不是诗歌理论家.比如说,我可以肯定你们在座的很多人都知道洪子诚,因为你们在学他的教材,有的学校是把他的《中国当代新诗史》作为教材的.但是你们有可能就不太知道在八十年代非常有名气的,甚至可以说是诗歌界最有名气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生,我们福建人的骄傲,我们福州人,甚至就是我们老校区的,仓山人,谢冕老师,谢冕先生,为什么呢?我们谈到谢冕老师时候,我们下面很多人问谢冕是谁呀?我告诉你,不管是过去和现在,在诗歌界谢冕先生的名气都比洪子诚的名气大.因为谢冕老师他既是诗歌理论家又是一个诗歌评论家,但是谢老师不太做诗歌史的研究.实际上我们现在的诗歌研究者,尤其是老一辈新诗学者,都具备这样的三种能力,他们有三种身份:诗歌史家的身份、诗歌理论家的身份、诗歌评论家的身份,但是他们各自是有侧重的,有的侧重于诗歌史,有点侧重于诗论,有的侧重于诗评.因此,做诗歌史的人,做文学史的人认为做文学理论的人是拍着脑袋做学问.做文艺理论的人呢,又讽刺做文学史的人是靠屁股做学问,就是说只有学问没有思想,而做诗歌理论的则只有思想没有学问.做诗歌评论的既没思想又没学问.我这儿的诗歌评论讲的是通常意义下的诗歌评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歌评论家.如果我们要想成为优秀的诗歌理论家,就要改变“拍脑袋做学问”的陋习,要靠扎扎实实的功底做学问.这种功底最基本的需要是“博览群书”,需要“靠屁股做学问”.这儿我用到一个词语“博览群书”,这里的“群书”是指两个方面,作为诗歌理论家,第一,你一定要多读理论方面的书籍.如刚才我们讲到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叶燮的《原诗》、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古今中外的诗歌理论你都要找来读.第二,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你都要找来读.第三,古今中外的与文学相关的学科的理论书,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这些东西你都要找来读.大家一听这话就吓住了:“王老师,我绝不考你的文艺学的现代诗歌理论及创作的研究生,事情太多了,这么多的书要读.”刚才讲的是理论这方面的书,也就是我的“博览群书”的“书”第一是指理论书.第二是指什么?指的是作品.也就是说,你要像一位诗歌史家那样把古今中外能够找到的诗歌作品找来读,你的工作量就非常大了.我们想一想,如果一个诗歌理论家把古今中外的诗歌理论、文学理论,相关的学科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都拿来读了,甚至说都掌握了,另外,他对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尤其是现代诗歌作品都读了,这样的知识储量就足以让他成为“大家”.但是,这样的大家严格地说还是不够的,还是不成熟的,不是一个超一流的,甚至说不够标准的,还需要一个词语叫做“与时俱进”.怎样来理解“与时俱进”?就是说我们的诗歌理论家的诗论不能够死守在历史的某一个点上,我们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去修正自己的诗歌理论,因为诗歌在社会的发展中功能是会发生变化的.就像在座的同学,为什么刚才我把你们认为是三年级的学生你们不高兴,你们异口同声地讲:“不对,王老师,我们是四年级的学生!”尽管我再三解释当三年级的学生好,当三年级的学生你又小了一岁,你更年轻、更漂亮、更帅气.另外,当三年级的学生你不会为找工作,考研这样迫在眉睫的事情所担忧,但是你还是不愿意.大学每一个年级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要干的事情,都有自己的标准,甚至都有自己关注的一个重心,关注的一个重点.时代也是这样的,在不同时代社会思潮会发生变化,诗歌的功能、诗歌的作用也可能发生变化,这时需要随着社会的变化适当去修正自己的观点,诗论家的“与时俱进”即要求诗论家随着时代的变化适当地修正自己的诗歌理论观点.新诗研究的第三种职业是干什么的?就是刚才我讲的坐在右边的少部分人,你们也不要灰心啊!有句话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尽管你们那边人少,但实际上真理可能掌握在你们手上.诗评家实际上是很重要的角色,他在我们的诗歌生态中间居于很重要的地位.有时候我甚至认为诗评家的地位不能像王老师在PPT里所示的放在第三位,诗评家恐怕是最重要的,他应该放在第一位.首先是诗评家,然后是诗论家,然后是诗歌史家,或者先是诗评家,然后是诗史家,然后是诗论家.为什么诗评那么重要?因为作为诗评家,他也需要两种素质,这儿我仍然用了两个词语来描述,分别是“见多识广”和“仗义执言”.“见多识广”就是刚才老师用的刘勰那句话:“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如果说诗歌史家要“竭泽而渔”,诗论家要“博览群书”,诗评家则需要具有这两种能力,这样的知识结构,“竭泽而渔”地掌握诗歌史和诗歌材料,“博览群书”地掌握诗歌理论这样一种知识结构.“见多识广”既要有理论又要有诗歌史,既有理论又有作品,只有理论和作品支撑起来,这个诗评家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者说他发出的声音才是比较正确的,能够得到诗人赞同的声音.刚才我说诗评家发出的声音应该得到诗人的赞同,这是一个方面,但实际上是不准确的,作为诗评家还需要一个词语叫做“仗义执言”.你不能因为诗人高兴你就说他的好话,说了他不能进步,因此你还必须要站在学术的角度,用学术的标准,诗歌标准去要求你面对的诗歌作品和面对的诗人.就需要你敢说话,或者说,作为诗评家他需要的是会说话和敢说话.比如说,王珂老师做诗歌评论的时候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作为诗人的朋友我就叫王珂.就是你们见到的这个“珂”,斜玉旁的“珂”.以前学生上了我的课,赞扬我说:“珂质人生”.因为珂字的右边“玉”字, “珂”字通常是女孩子用的,是个很温柔的名字,叫王珂的人百分之九十九的是女的,包括有一位著名的女演员叫王珂.但是,一旦作为诗歌评论家,我角色就变了,“珂”字变成了苛刻的“苛”,我就变成了“王苛”了.为什么?因为我要“仗义执言”,我觉得应该说出我自己想说的话,不能够人云亦云地去发表让别人高兴的话.因此,王老师在诗歌界被人嘲笑为“新诗城管”.大家知道“城管”这个词语不是好听的,我就是“新诗城管”,另外还有人认为我就是“学术警察”,老是喜欢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好为人师.诗评家研究什么呢?主要是做诗人的研究,就是诗歌作品的研究和诗人的研究,有“诗作论”、“诗人论”和“诗潮论”.诗论家主要是做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比如基础理论研究,现在王老师做的诗体研究,专门研究诗的意象、诗的节奏、诗的格律甚至诗的书写方式,这些都是基础理论研究,放到我们的写作课里叫基础写作.实际上还有一种应用理论研究,应用的理论主要针对当下的诗歌创作,诗歌理论家应当及时地提出诗歌创作的一些观念和方法,甚至对当下的一些诗歌创作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这种应用研究和诗评家的工作有些相似.比如说,九十年代有很多人反对“个人化写作”,这个时候我就要写文章来支持“个人化写作”,我不能直接说“个人化写作”好就是好,这是不行的,你要从理论的角度来研究、来论证.“个人化写作”在九十年代那样一个特定的年代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刚才我们讲到理论家、诗论家要“与时俱进”,今儿我就举一个例子,我是“与时俱进”的,到了现在,我就开始纠正我九十年代的这个观点.九十年代是个人得不到社会肯定的年代,学术规范也没有现在这么严格,但是在有些方面又做得特别的偏激可笑,所以我在那个时候非常推崇“个人化写作”.但是现在呢,“个人化写作”已经发展的有些可怕了,“个人化写作”已经进入到“私人化写作”的状态了.所以我现在就开始强调用适度的“社会化写作”来纠正“个人化写作”的极端,我就要写这方面的文章来论证现在不能倡导极端的“个人化写作”.诗评家实际上也是要做两种研究.第一就是诗歌作品的研究,第二就是诗人的研究.刚才老师举了例子说作为诗歌研究者要有诗史家、诗论家、诗评家三者的素质,这是从知识结构角度来考虑的,现在我们从基本功角度来考虑.因为我们知道每个行业都需要基本功,如果没有这种基本功,我们是没办法做的,希望大家一定要有这种意识.我们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必须要去练习,只有通过练习才能获得基本的功夫.练武不练功,等于一场空.基本功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读得快,首先是要读得快,刚才讲到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