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09:49:40
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是什么
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是什么
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是什么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即其内在的德智修养,就是大学三纲领中“明明德”的功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为管理者外发的事业完成,便是第二纲领“亲民”的发扬.而物
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表示每一阶段调整得恰到好处的状态,即系第三纲领“止于至善”的境界
原文: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注释:
从“物格而后知至”到“国治而后天下平”,则是反向逆推.指出在一个前提得以实现的情况下会产生的结果.天下的万事万物,如果能够推究出其内在的“理”,就会真正地丰富人的知识,人的知识得到丰富了,就套使得意思所发,自然诚实无欺章思诚实了,心便有了主干,也就不会偏颇邪僻了.心志端正而不受外物诱惑,身子自然便会修洁.
“物格”意即得到“圣人的教化”,此即“读圣贤书”.南宋文天祥在《正气歌》里提到:“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最后又在《绝笔文》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孰几无愧!”读圣贤书,就是要学作圣人,这就是《大学》的意旨啊!
要学作圣人,就要接受圣人的教化.接受圣人的教化,即可获得致善恶是非的标准.懂得善恶是非的标准,才能真诚地看待自己心思的正邪,学做圣人的过程,就在于秉持圣人之教,以遏恶意之既萌,以扬善念之未生.未生已生,则心无偏邪.心无偏邪,才能明见自己的“明德”.明见自己的“明德”,就是“身修”.
本节所说的是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到“致知在格物”,再从“物格而后知至”开始的循环往复的文字.这种将上一节话的反复说明,迭相诠释,极堪玩味.《周易·咸彖》上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周易·咸象》又说:“咸,君子以虚受人.”《孟子》则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这些话的意思是说只有虚才能通,通则感,感则善.圣人之所以和平天下者,能感人心而已.
身修之后,足以为一家表率,这样家庭便自然而然地会治理好.在家齐的基础上,国治与天下平也扰不是难事了.这便是古人幻想的治平道路.即全从自身做起,从而推己及人,以道德的力量、教化的力量去影响他人,感化他人,从而达到最高的治平政治理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用功修身的人所必经的自修阶段.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身修之后所产生的良好效果.所以作者坚信在八条目中,修身是最关键的一环,是普天之下,不分贵贱都应遵守的真理.
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赖于明明德于一己之身,一己之身尚且昏暗而不能自主,又如何要求他人明其明德呢?其他人不能明其明德,不要说治国、平天下,连齐家都起不了.所以下文要接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