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清明春色的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23:26:18
描写清明春色的散文描写清明春色的散文描写清明春色的散文忆梦清明  夜,一轮皎白的月光,映衬着清明斑驳的花影;我,枕着清明又一年思念的薄凉,抑郁着经年清明那不能尘封的伤感,睡了,梦了,见了,哭了,走了,

描写清明春色的散文
描写清明春色的散文

描写清明春色的散文
忆梦清明
  夜,一轮皎白的月光,映衬着清明斑驳的花影;我,枕着清明又一年思念的薄凉,抑郁着经年清明那不能尘封的伤感,睡了,梦了,见了,哭了,走了,醒了,心,却留在了思念里与您依偎.
  ——-题记
  四月,桃花才绽蕊;清明,柳丝刚吐翠,这个春天似乎来得有些晚,时令的寒暖无常,让思念的环绕更让心因回忆而痛到颤抖.
  艾草的清香、雏菊的典雅,在纸钱的飞舞中,一点一点过滤着记忆的忧伤;回放着一幕幕曾经的别离,汇集着一滴滴思念的泪水,一次一次触碰着心底的疼痛.
  关于清明节留下的那道伤,是今生留在心底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关于清明节留下的那个痛,是今生留在回忆中永远不能停止的痛.十三年前的那个清明节和留在那个清明节里的永远遗憾,让这道最深的伤痛,永远再也没有了今生“康复”的机会.
  时间随着十三个年轮次第飞逝而过,在每一个流年的历练中,人在沧桑中成长,心似乎已经改变了许多,事仿佛也能放下了许多,念曾经也搁浅了许多,而唯独这一道伤,却年年如新,在每一次伤离别的悼念中揭开心的最伤处,用每一次清明节的相思感伤着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忘不了十三年前的那个清明节,母亲渴望我能陪她一同回故里扫墓的眼神;忘不了十三年前的那个清明节,当自己承诺与母亲一起去扫墓时,母亲笑容里的那份欣慰;忘不了十三年前的那个清明节,当自己告诉母亲因临时的工作外出而无法陪她一同去扫墓时,母亲眼神里那瞬间的失望;忘不了十三年前那个清明节,母亲怕影响我外出工作时的心情,笑着告诉我说等我回来后再一起去扫墓时的那份温暖的体贴;忘不了十三年前的那个清明节,当我回来后母亲睡着再也没有醒来的那个清晨里母亲慈祥的面容;忘不了十三年前的那个清明节,我在母亲床边肝肠寸断地呼唤母亲的声音;忘不了十三年前的那个清明节,父亲的一夜白头和老泪纵横;忘不了十三年前的那个清明节,我和哥哥姐姐陪着爸爸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在袅袅青烟中变为一捧骨灰;忘不了十三年前的那个清明节,自己心被掏空的那种不真实的感觉.
  太多的忘不了,在十三年前的那个清明节,定格了我们与母亲从此天人相隔的永远画面;太多的忘不了,在十三年前的那个清明节,让自己留下了永远无法释怀今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没能履行对母亲承诺的遗憾;太多的忘不了,让十三年前那个清明节的记忆,成为自己在未来每一个清明节里滴血心忆永远的伤痛.
  夜深了,清明时节的夜,似乎格外的安静,不知是思念倦了回忆的人?还是泪水模糊了伤痛的心?枕着回忆与伤感便进入了与母亲再度重逢的梦乡.
  梦中再见,母亲依然的微笑,母亲依然的体贴;母亲依然的慈祥;母亲依然的隐忍;母亲依然的期待;母亲依然温暖的拥抱;母亲依然疼惜的宽慰;母亲依然转身的突然离去.梦中,我依然肝肠寸断,哭着挽留母亲不要离去;梦醒,我已经泪湿衣枕,遗憾着梦里与母亲再度重逢的短暂.
  夜,一轮皎白的月光,映衬着清明斑驳的花影;我,枕着清明又一年思念的薄凉,抑郁着经年清明那不能尘封的伤感,睡了、梦了、见了、哭了、走了、醒了、心;却留在了思念里与您依偎————我深深思念的母亲!
  ——-书于2012年清明时节深夜赞
清明感怀
  清明时节,垂柳依依,糜雨绵绵.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漫山遍野的怀念与追思,缀满青柳的枝头.阴冷的春风,萧萧瑟瑟,凄凄摇落灰濛而久远的记忆;薄凉的扉雨,淅淅沥沥,裹挟着厚重而不老的情丝,迷乱了行人的脚步.荒郊野外,但闻幽怨的艾香,不见桃红杏白的繁华.
  擎一颗虔诚的心,向长眠的先人,顶礼膜拜.掊一锹黄土,覆一层哀思;栽一丛新枝,植一腔缅怀.滴滴泪珠向青冢,点点旧事萦脑海.过往中,断断续续的零碎花絮,在这个特殊的时节,突兀珍贵,伤心处,竟可以痛彻到直抵心扉.不舍,哀怨,惆怅,各种情结纷至沓来,缤纷着升腾的冥纸烟火.
  一堆青冢一部书,一块墓碑一绝唱.萋萋芳草,掩盖了多少凄楚的故事;堆堆黄土,埋藏着多少动人的传说.曾经的拥有和离弃,翩然远遁;曾经的贵胄与卑微,烟消云散.发黄变脆的往昔,寸寸抽离,徒留若干斑驳难辨的字迹.
  直面人生的尽头,此时此刻,新愁与旧爱,陡显几分苍白,红尘中的欲望和贪恋,瞬间被击成碎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阴阳两界,此处被无情的冷漠隔开,冰到极致,痛到无言.
  天若有情天也老,苍天无情,独掌乾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苍生,终究为情所困,自是躲不开生离死别,悲欢离合.
  阴阳的界线,如此清晰可辨,自然的准则,无法逃避.流光婉转,岁月轻拂.身边总有一些人,不经意间悄然香消玉殒.或老死,或病死,或死于自杀,或死于战争.死法有千万种,殊遇同归,从此阴阳相隔,徒留后人空悲切.只是,死的意义千差万别.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或,名垂青史,或,臭名昭著.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人,终将驾鹤西去.然而,有人创造的一种思想,有人秉承的一种精神,普照天下苍生,却敢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同在,永垂不朽.
  花开有时,花落无形.人,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却可以选择不同的死.选择了终老的方式,等于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人生的涵义就会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也许会为此,付出艰辛,受尽磨难,也许会为某种信仰,抛头颅,洒热血.然而,一句不枉此生,将是走上奈何桥前,可以坦然面对先人的慰言.有所作为,更将为后人所敬仰,受千万人的膜拜.
  逝者已已,可以安息.生者,仍将负重前行,为自己,也为别人.掸落红尘,拨开浮华的虚幻,看清这个复杂而多彩的世界,静守岁月的美好,且行且惜.
  清明,几人能清?几人能明?也许清明自在人心.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语曰:“万物生长到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清明。”至于清明演变成民间节日———清明节,据说与春秋时晋国介之推有关。

  相传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期间,介之推跟随护驾,立下大功。后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论功封赏,介之推不愿做官,背着老母躲入绵山。为把介之推逼出山来,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不料介之推宁可烧死也不出山。为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全部展开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语曰:“万物生长到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清明。”至于清明演变成民间节日———清明节,据说与春秋时晋国介之推有关。

  相传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期间,介之推跟随护驾,立下大功。后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论功封赏,介之推不愿做官,背着老母躲入绵山。为把介之推逼出山来,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不料介之推宁可烧死也不出山。为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后来,人们在绵山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看后十分感动,于是又改寒食节为清明节。所以王力先生说:“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

  清明节是扫墓和祭奠祖先的节日。它使人想起长眠地下的亲人们,引起人们绵绵不尽的哀思。加上清明多雨,春寒料峭,易使人触景生情。唐代诗人杜牧《清明》诗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诗不事雕琢,明白自然,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也映照出了人们普遍的心境。读来质朴醇厚,余韵邈然,耐人寻味,实为吟咏清明之绝唱。

  “新乐府”大师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也是描写清明祭祀的佳作:“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一样的通俗简洁,一样的自然天成。丘墟,寒食,纸钱,古墓,春草,梨花,暮雨,归人,全诗通过这八种意象,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唐代清明扫祭图。宋人高菊卿《清明》诗中的两句“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更成了后来郊野扫墓、悼念亡人场面的佳联。

  清明墓祭固然凄清悲切,但清明时节,杨柳依依,桃花李花,竞相开放,扫墓之余,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野间游乐一番,顺手折根柳枝戴在头上,等到入暮回家插在门框。于是清明节也就有了春游踏青、赏花折柳等习俗。

  唐人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就真实地记载了当时京城长安清明宴乐游赏的风气。其中“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句更是一派莺歌燕舞、热闹非常的景象。

  唐末诗人韦庄的《丙辰年州遇寒食城外醉吟》是这样写的:“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宋朝诗人吴仲孚的《苏堤清明即事》场面更加鲜活:“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两首诗都在描绘情景交融的清明春色,姑娘们在撒欢地荡秋千,游客们乘时郊游,歌咏欢乐。

  宋朝诗人文彦博的《清明后同秦帅端明会饮李氏园池》一诗写尽了人们在清明赏花宴饮的愉悦心情:“洛浦林塘春暮时,暂同游赏莫相违。风光不要人传语,一任花前尽醉归。”自然万物,如朗星明月,流泉清风,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无论穷人富人得意人失意人,大自然一样敞开胸怀,让我们尽乐尽醉而归吧。清明是良辰美景,游春是赏心乐事。

  更为有趣的清明诗是唐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一年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树旁凝睇含笑。这情景使诗人难以忘怀。第二年清明,诗人又来这里,虽然景物依旧,但“人面不知何处去”,引动诗人无限的怅惘,于是在紧闭的门上题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姑娘的思念。

  多年来,对于客居海外的同胞而言,清明节更是一个引发他们思念故土渴望回归的节日。台湾诗人余光中《招魂的短笛》和《春天,遂想起》两诗就积郁着诗人几十年来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诗句说:“……归来啊,母亲,来守你火后的小城。/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而清明的路上,母亲啊,我的足印将深深,/柳树的长发上滴着雨,母亲啊,滴着我的回忆。/魂兮归来,母亲啊,来守这四方的空城。”又说“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

  值得一提的还有1976年清明节。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全国人民无限悲痛,广大群众以各种方式寄托自己的哀思。但悼念活动却遭到“四人帮”一伙的竭力压制。人民群众忍无可忍,利用清明节缅怀先烈的传统习俗,自发地集合到首都天安门广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敬献花圈、花篮,张贴传单,发表演说,朗诵诗词,抒发对周总理的悼念之情,痛斥“四人帮”的倒行逆施。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收集整理出版了《天安门诗抄》一书。现列举其中的三首小诗以飨读者:

  《扬眉剑出鞘》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大鹏冥慧目》

  此景几时有,永生忆清明。

  江山浸泪雨,日月痛难寻。

  悲声告总理,明年再祭君。

  《乌夜啼》

  春来不见春风,遍山松。

  点点白花愁苦,寒意浓。

  人群动,雕栏上,玉阶中。

  万民痛哭总理,泪朦胧。

  清明节,举国上下选了这么一个万象复苏的日子来祭奠已故的双亲,祭奠亲朋好友,祭奠为国为民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先烈,是一个极好的安排,呈现着中华民族熠熠闪光的美德与文明。

也有人说,清明节是中国人的复活节,是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怀的节日。说到“复活”,清明节前后,自然界的生命景象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确是万物复苏,春光怡人。但是,西方的复活节来自宗教传说,中国的清明节虽然也有历史传说,但毕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与自然界的变化联系更紧密。西方人重推理和逻辑,中国人重感悟和意会。也许在哲学的抽象观念上东西方会得出一样的答案,但在具体的表现上恐怕很难找到一致。东方,特别是中国人讲究“天人和一”,特别尊重自然,主动体会自然,亲近自然。清明节就是一个和自然最亲近的一个人文节日。节气和节日“和一”,这样的节日有几个?有兴趣的可以考据一下。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