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飞鸿影下是如何在诗人笔下妙笔生花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09:56:53
一点飞鸿影下是如何在诗人笔下妙笔生花的一点飞鸿影下是如何在诗人笔下妙笔生花的一点飞鸿影下是如何在诗人笔下妙笔生花的一点飞鸿影下在中国封建朝代中,元朝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统治者按地域将国民分为四等:蒙古人

一点飞鸿影下是如何在诗人笔下妙笔生花的
一点飞鸿影下是如何在诗人笔下妙笔生花的

一点飞鸿影下是如何在诗人笔下妙笔生花的
一点飞鸿影下
在中国封建朝代中,元朝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统治者按地域将国民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多指西域人)、汉人(多指原淮河以北的金人)、南人(多指原淮河以南的宋人);又按职业将人民进行了贵贱的排序: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在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所受待遇极不公正,与在宋朝时显然不可同年而语.他们的是被人轻蔑的“臭老九”,地位甚至不如娼妓.
在这个大背景下,许多读书人纷纷“上山下乡”,与僧道工农相结合.反映在诗歌创作上,则冲出了唐宋格律诗词,特别是南宋词精致高雅、艰深晦涩的风格,而开创了一种白话通俗、格律(相对)自由、随兴自然的诗体,史称“元曲”.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讨论诗歌,所说的“元曲”是个狭义的概念,仅包括“元散曲”部分,而排除了本应归属于戏剧的“元杂剧”.
先来看两首意韵隽永的景物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开篇三句,运用鼎足对,以九种景象构成了三幅意境不同的画面:枯藤缠挂的老树上,栖居着一只昏昏欲睡的寒鸦;小桥下浅浅的溪水,绕着乡村的几户人家;瑟瑟的西风中,一匹瘦马驮着主人疲惫地在荒凉的古道上前行……
寒鸦,尚有树上的小窝,可以打盹;村人,也都有家,可以休歇;而飘泊异乡的孤客,却没有个安身之处.
而这一切,又皆笼罩在无尽的残阳之中,景色更加凄凉,作者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煞句不由感慨:断肠人——在天涯!
该曲是羁旅诗歌中的翘楚之作,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纵观全曲,并无一“秋”、“思”之字样,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已然动人心脾了.
这就是大家手笔,不会无病呻吟、故弄玄虚.读此小令,似观画工作画,枯藤、老树、昏鸦……诸般生动景象,可依序跃然纸上.与此相反,若让画工去给一些南宋词配画,又是云烟,又是雾霭,又是“花絮”,观词如梦游一般,多半无从落笔.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称赞《秋思》“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多半是跳过那帮“宋词”了.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天净沙·秋》
同为“天净沙”曲,白朴的这篇《秋》也很著名,与《秋思》相比,它在题目上少了一个“思”字,也正是这一字之差,大约能看出这两首小令境界的不同.
借用《人间词话》的分法:《秋思》,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秋》,近乎(我只是说近乎)“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细读《秋》:开头两句十二字,描写了六种景物,或许带有寂寥之意;而结尾两句十字,描写的五种景物,则以艳丽的色彩,一扫悲秋气息,将读者引入并化入到风景无尽优美的大自然中.
中间“一点飞鸿影下”句,是此曲最特殊、也最关键的句子.
特殊之处在于:其他句子都是名词词组的罗列,表现的是静态美(虽然落日、轻烟事实上也动,但其视觉效果就如平静的河水,仍属静态),而此句则有了明显的动作,展现了动态美,使全曲不再单调或呆板.
关键之处在于:这是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作者的视线通过飞鸿的引导,才有了下文的青山绿水……若非如此,前两句与后两句,两派风格不同的诸般景物,很难相互“沟通”.强行拼在一起,必显突兀.而有了此句,则点活了全篇,化沉寂为清疏于无形中了.
这句子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要说它的解释.
有书上认为:“一点飞鸿影下”,指作者看到了飞鸿投到地面上的影子,又因鸿雁飞得很高,故称为“一点”.
我对此不以为然,觉得这不合常理:人,站在地上,自然有影;但往上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空中飞行的鸿雁,怎么会有影子集中地投在地面,还能被人看见呢?
即使影子被人看到,那一定是飞鸿离地面并且离人很接近了.试想,又不是自家养的大鸟,怎么非要往人眼前降落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它要袭击人.如果是这样,作者看到“飞鸿影下”,抱头奔命还来不及,又怎么会优哉游哉地观赏风景,题写下文呢?
至于,鸿雁低飞,影子一定是“一片”才是!况且结合开头,在日落时分,再加上有残霞的存在,投影似乎特别分散,更难捕捉——纵然捕到,更可能是“一条”,怎么会是一点?
我把个人意见说给诗友听,他只说我近视,所以捉不到的那一点……
经过磋商,我决定如此解译:映着夕阳的余晖,一个黑色的雁影,在天幕中疾习而下,顺眼望去,青山绿水……风景好美!
不论如何,这些奇美的景象我在生活中是不曾见到的.在这里,我也只能纸上谈兵,想当然耳.
我是个极少领略乡下风情的“下里巴人”——着实没有什么见识.虽然“阳春白雪”的诗文也读过一些,散文如“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排成人字形”,诗歌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但这句子对于我实在是深奥玄虚得没有边际.黄鹂,我或许是见过的,至于雁和鹭,或许在某动物园中看过笨笨沉沉的,有如枯藤老树上的昏鸦的那么一两只,至于一行,还有什么字体的,我是断然未曾见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