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什么方面的杰出成就和什么的高贵品质在郑板桥那篇短文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1 12:20:29
郑板桥什么方面的杰出成就和什么的高贵品质在郑板桥那篇短文里
郑板桥什么方面的杰出成就和什么的高贵品质
在郑板桥那篇短文里
郑板桥什么方面的杰出成就和什么的高贵品质在郑板桥那篇短文里
郑板桥(1693.11.22-1765.1.22),即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 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一、读书、教书 郑燮(1693--1766年),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 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郑板桥故居 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 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 填词.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二十六岁至真州 之江村设熟教书.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 二、卖画扬州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 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三十三岁,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 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三十五岁,客于通州. 三十六岁,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 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三、中举人、进士及宦游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 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 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737年,四十五岁, 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年, 四十八岁,为董伟业作序.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侯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四、作吏山东 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 司徒文膏.1744年,饶氏生子.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 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 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秋大熟,潍县灾情 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 禹王台勘灾. 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 深得百姓拥戴. 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1748年,乾隆 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 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1751年, 五十九岁,作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在和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 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五、再次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 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 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 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 极多,流传极广.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第郑墨之子鄣田嗣. 画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著称.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 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板桥画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 兰之烂漫天性.板桥画石,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有时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广大知识分子, 劳动人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 郑板桥画扇 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14岁继母郝夫人卒.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雍正十三年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52岁妾饶氏生子.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63岁与李禅、李方膺合作《三友图》.
73岁4月作《竹石图》,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氏云:“人各有体”.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
《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岁后又一女.
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郑板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应试,结果中了举人.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中了进士,五年之后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范县地处黄河北岸,有十万人口,而县城里却只有四五十户人家,还不如一个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郑板桥就出了个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打了许多的洞.别人不解,去问他,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官的恶习和俗气.
五年之后,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县令.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一看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郑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后来韩梦周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
郑板桥因为失去了独子,他总是经常寻访孤儿,然后倾力相助.县学里的孩子放学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送饭,又想到孩子们走泥路容易坏鞋,就让人找些旧鞋送给他们.
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方图章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在灾情严重时,他毅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郑板桥说:“等批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郑板桥的果断救活了很多人.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们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百姓们都很感谢他这个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清官.
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这也给他带来一些麻烦.由于他常下乡体察民情,上级来视察时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责问.在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大灾害,郑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
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郑板桥到过模式口法海寺吗?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三次进京,与法海寺仁公上人、瓮山无方上人、卧佛寺青崖和尚有过交往,互相唱和,留下不少诗篇.尤其是有关法海寺的诗篇,引起一些人的注意.有人撰文,说郑板桥到过模式口的法海寺.
京西有两座法海寺:一在香山公园以南的万安山,俗称北法海寺;一在模式口以北的翠微山,俗称南法海寺.郑板桥到的是哪个法海寺呢?
郑板桥首次进京,时在雍正三年(1725年),写了《燕京杂咏》三首,从诗的内容分析,此次他没有到法海寺.乾隆元年(1736年),郑板桥二次进京,在礼部会试时中了进士,他在诗中写道:“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调和宰相祥.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以表达当时兴奋的心情.然而,中了进士并不等于就有官做,朝中没有“靠山”的郑板桥,只好在京闲居.到哪里去打发时间呢?他想到了无方上人.早在郑板桥漫游江南之时,两人就在庐山相识.郑板桥找到了无方上人.他在《赠瓮山无方上人》诗中写道:“山裹都城北,僧居御苑西.”题目中的“瓮山”,即今颐和园万寿山,当时还没建清漪园(今颐和园),“御园”当指圆明园.瓮山之阳,有圆静寺,无方上人在该寺出家.故友重逢,十分高兴,有诗为证:“一见空尘俗,相思已十年.补衣仍带绽,闲话亦深禅.烟雨江南梦,荒寒蓟北田.闲来浇菜圃,日日引山泉.”无方上人虽住在御苑附近,但生活却很艰苦,过着“补衣”“带绽”的生活,还要浇田种菜.看到老朋友生活如此清苦,郑板桥无限感慨:“初识上人在江西,庐山细瀑鸣秋窗.后遇上人入燕赵,瓮山古瓦埋荒庙.”
无方上人有位好友,名叫青崖和尚,在碧云寺出家,二人过从甚密.青崖和尚邀郑板桥到碧云寺一游,郑板桥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他在《寄青崖和尚》诗中写道:“山中卧佛何时起,寺里樱花此日红.骤雨忽添崖下水,泉声都作晚来风.”对卧佛寺的秀丽风光进行生动的描绘.郑板桥在卧佛寺居住期间,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其中有户部郎中伊福纳(字兼五,姓那拉),在伊福那的携同下,郑板桥到香山观赏红叶,“红树年年只报秋,西山岁岁想同游”,正是此行的真实写照.香山以南,翻过一道山梁,有法海寺.寺中仁公上人与郑板桥谈话极为投机,相见恨晚,不知不觉,夜色降临,“宾主吟声合,幽窗夜火燃.风铃如欲语,树鹤不成眠.”法海寺坐西朝东,是观看日出之所,郑板桥自然不放过这一机会,星光满天,他就起床了.“重帛那禁寒,拥裘坐岩前.露重如小雨,径危滑难陟.”秋天的北京,对于郑板桥来说,极为寒冷.郑板桥在京闲居一年,没有谋到一官半职,只好南归杨州.乾隆六年(1741年),郑板桥第三次进京,被慎郡王看中,委以范县令,后又做过潍县县令.此次进京,他没有到西山游览.
郑板桥到过的法海寺,为什么说是北法海寺,而不是南法海寺呢?理由有四.其一:郑板桥游卧佛、法海二寺,均以圆静寺为“根据地”.瓮山距北法海寺近,距南法海寺远,岂有舍近求远之理?其二:郑板桥游法海寺的时间是乾隆元年,北法海寺是顺治十七年(1660年)重修的,至乾隆元年,只有76年,寺庙应属完整,正是寺院的鼎盛时期.而同时期的南法海寺,自正德十年(1515年)以来,已多年没有重修, 当时法海寺有无僧人,还很难说.其三:北法海寺是顺治皇帝敕建的,至今寺址尚存顺治御笔“敬佛”碑.南法海寺是座太监庙,清朝定都北京之后,对明代太监墓、太监庙持消极态度,进京求官的郑板桥难道就想不到这一点?其四:郑板桥曾在法海寺观日出.北法海寺坐西朝东,一望无垠,是观看日出的绝妙所在;坐北朝南的南法海寺,三面环山,不宜观看日出.
郑板桥词集
石头城
悬岩千尺,借欧刀吴斧,削成城郭.千里金城回不尽,万里洪涛喷薄.王浚楼
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船头列炬,等闲烧断铁索.
而今春去秋来,一江烟雨,万点征鸿掠.叫尽六朝兴废事,叫断孝陵殿阁.山
色苍凉,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脚.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
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
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桃叶渡
桥低红板,正秦淮水长,绿杨飘撇.管领春风陪舞燕,带露含凄惜别.烟软梨
花,雨娇寒食,芳草催时节.画船箫鼓,歌声缭绕空阔.
究竟桃叶桃根,古今岂少,色艺称双绝?一缕红丝偏系左,闺阁几多埋没.假
使夷光,苎萝终老,谁道倾城哲?王郎一曲,千秋艳说江楫.
劳劳亭
劳劳亭畔,被西风一吹,逼成衰柳.如线如丝无限恨,和风和烟.江上征帆,
尊前别泪,眼底多情友.寸言不尽,阳脉脉凄瘦.
半生图利图名,闲中细算,十件常输九.跳尽胡孙妆尽戏,总被他家哄诱.马
上旌笳,街头乞叫,一样归乌有.达将何乐?穷更不如株守.
莫愁湖
鸳鸯二字,是红闺佳话,然乎否否?多少英雄儿女态,酿出祸胎冤薮.前殿金
莲,后庭玉树,风雨催残骤.卢家何幸,一歌一曲长久!
即今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山下藤萝飘翠带,隔水残霞舞袖.桃
叶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词人口.风流何罪?无荣无辱无咎.
长干里
逶迤曲巷,在春城斜角,绿杨荫里.赭白青黄墙砌石,门映碧溪流水.细雨饧
箫,斜阳牧笛,一径穿桃李.风吹花落,落花风又吹起.
更兼处处缲车,家家社燕,江介风光美.四月樱桃红满市,雪片鲥鱼刀.淮水
秋清,钟山暮紫,老马耕闲地.一丘一壑,吾将终老于此.
台城
秋之为气,正一番风雨,一番萧瑟.落日鸡鸣山下路,为问台城旧迹.老蔓藏
蛇,幽花贱血,坏堞零烟碧.有人牧马,城头吹起 篥.
当初面代牺牲,食惟菜果,恪守沙门律.何事饿来翻掘鼠,雀卵攀巢而吸?再
曰荷荷,跏趺竟逝,得亦何妨失?酸心硬语,英雄泪在胸臆.
胭脂井
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菜圃.拾橡瑶
阶,打鱼宫沼,薄暮人归去.铜瓶百丈,哀音历历如诉.
过江咫尺迷楼,宇文化及,便是韩擒虎.井底胭脂联臂出,问尔萧娘何处?清
夜游词,后庭花曲,唱彻江关女.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
高座寺
暮云明灭,望破楼隐隐,卧钟残院.院外青山千万叠,阶下流泉清浅.鸦噪松
廊,鼠翻经匣,僧与孤云远.空梁蛇脱,旧巢无复归燕.
可怜六代兴亡,生公宝志,绝不关恩怨.手种菩提心剑戟,先堕释迦轮转.青
史讥弹,传灯笑柄,枉作骑墙汉.恒沙无量,人间劫数自短.
孝陵
东南王气,扫偏安旧习,江山整肃.老桧苍松盘寝殿,夜夜蛟龙来宿.翁仲衣
冠,狮麟头角,静锁苔痕绿.斜阳断碣,几人系马而读.
闻说物换星移,神山风雨,夜半幽灵哭.不记当年开国日,元主泥人泪簇.蛋
壳乾坤,丸泥世界,疾卷如风烛残.老僧山畔,烹泉只取一掬.
方景两先生庙
乾坤欹侧,藉豪英几辈,半空撑住.千古龙逢源不死,七窍比干肺腑.竹杖麻
衣,朱袍白刃,朴拙为艰苦.信心而出,自家不解何故.
也知稷契皋夔,闳颠散适,岳降维申甫.彼自承平吾破裂,题目原非一路.十
族全诛,皮囊万段,魂魄雄而武.世间鼠辈,如何妆得老虎!
宏光
宏光建国,是金莲玉树,后来狂客.草木山川何限痛,只解征歌选色.燕子衔
笺,春灯说谜,夜短嫌天窄.海云分付,五更拦住红日.
更兼马阮当朝,高刘作镇,犬豕包巾帻.卖尽江山犹恨少,只得东南半壁.国
事兴亡,人家成败,运数谁逃得?太平隆万,此曹久已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