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1、《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作者是按( )顺序写的,依次写了路上-( )-从外洞进内洞-( )-( ).2、一路( )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 ),时而( ),时而( ),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8:57:49
填空.1、《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作者是按( )顺序写的,依次写了路上-( )-从外洞进内洞-( )-( ).2、一路( )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 ),时而( ),时而( ),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填空.
1、《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作者是按( )顺序写的,依次写了路上-( )-从外洞进内洞-( )-( ).
2、一路( )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 ),时而( ),时而( ),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填空.1、《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作者是按( )顺序写的,依次写了路上-( )-从外洞进内洞-( )-( ).2、一路( )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 ),时而( ),时而( ),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9个.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4.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师生应了解有关溶洞的知识和浙江金华双龙洞的相关信息(文字介绍、图片或旅游录像片等).教师还可设计、制作突破教学难点的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教学应从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入手.先让学生初读全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根据游览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再根据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从而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次.接着,直奔课文的主体——描写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的部分,使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作者在这三处分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并从作者的体验和生动描绘中,归纳出它们的不同特点.其中,要重点了解作者是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的以及外洞的神奇风貌.最后,回归整体,引导学生理清“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这一显性线索之外的另一条隐性线索“泉水流经的路线”(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借此使教学在抓住重点的同时,兼顾课文其他内容,使学生感受作者构思的严谨与巧妙.
3.“由外洞进入内洞”一段的学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唯一通道是流出泉水的孔隙,作者详细介绍了这个孔隙有多大,怎样仰卧在小船里从外洞进入内洞.“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说明作者的姿势低得没法再低.“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写出了仰卧在小船里进洞时的真实感受.姿势低得无法再低还有这样的感觉,说明孔隙很窄很小,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小船的左右和上方都紧挨着山石了.教学本段时,可用以下方法突破难点:
(1)关键词句品析法.例如,从“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这个句子如何体会孔隙的“窄小”呢,可引导学生这样品析:①这句话写了什么?(“我”仰卧在小船里进内洞)②既然句子一开始就直接告诉我们这一点,那么“自以为……贴着船底了”的描写是否多余?请标出关键词语.③对“从……到……到……到……没有一处不贴着”这几个关键字眼,你在朗读时打算怎么处理?试着读一读.
(2)演示法.动作演示——让学生以两只手分别模拟孔隙和小船,演示小船经过窄小、低矮的孔隙时“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及“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情景;也可借助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感受.
(3)复述法.即让学生一边动作演示,一边介绍作者由外洞进内洞的经过.
4.本课是名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使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尤其是关于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尽量做到如见其形,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如,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匠心.但是,要求不宜过高.
5.朗读本课时,要注意语气自然从容,语速稍缓,带有陶醉感,仿佛正流连于金华双龙洞中,一边悠然地欣赏美景,一边听着身边导游的介绍;又好比你刚从金华双龙洞旅游归来,正将自己的见闻向好朋友娓娓道来.
6.本课的生字中,“浙、呈、适、稍”是翘舌音,“浙”是四声,不要读成二声;“郁、聚”是撮口音,要注意读准.“聚”的下面部分要注意写正确.
7.课后可以安排学生读读叶圣陶写的其他游记.
四、参考资料
本课节选自叶圣陶的《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
双龙洞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的中心,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与象征.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外洞宽敞,面积达1200平方米.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内外洞有巨大的石屏相隔,仅通水路,水路长十余米、宽三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要从外洞进内洞,须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惊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内洞略大于外洞,如果说外洞是“龙厅”的话,那么内洞就是“龙宫”.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颜色各异,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四十余种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双龙洞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博大丰厚.东晋以来就为世人所钟情,唐宋明清几度辉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轼、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旅行家徐霞客写下了4000多字的游记.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叶圣陶、郭沫若、艾青等都为双龙洞写过脍炙人口的名作.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彭德怀、陶铸、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此留下了足迹.洞内留有多处古今名人的墨宝.
石钟乳、石笋都是由石灰质聚集而成的.岩洞中的石灰质溶解在水里,水中的石灰质一点一点地聚集起来,在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物体,这就叫石钟乳,也叫钟乳石(类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质也逐渐聚集起来,越积越高,形成直立的笋状柱体,叫石笋.石笋常与石钟乳上下相对,日久天长,有些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就成为石柱.石钟乳和石笋都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十来进房子“进”在这里是量词.有一种民居分为前后相连的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200406/ca4673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