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的事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01:49:55
陈景润的事迹!
陈景润的事迹!
陈景润的事迹!
陈景润的小故事:陈景润出生在贫苦的家庭,母亲生下他来就没有奶汁,靠向邻居借熬米汤活过来.快上学的年龄,因为当邮局小职员的父亲的工资太少,供大哥上学,母亲还要背着不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这样,平日照看3岁小弟弟的担子就落在小景润的肩上.白天,他带领小弟弟坐在小板凳上,数手指头玩;晚上,哥哥放了学,就求哥哥给他讲算数.稍大一点,挤出帮母亲下地干活的空隙,忙着练习写字和演算.母亲见他学习心切,就把他送进了城关小学.别看他长得瘦小,可十分用功,成绩很好,因而引起有钱人家子弟的嫉妒,对他拳打脚踢.他打不过那些人,就淌着泪回家要求退学,妈妈抚摸着他的伤处说:“孩子,只怨我们没本事,家里穷才受人欺负.你要好好学,争口气,长大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小景润擦干眼泪,又去做功课了.此后,他再也没流过泪,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为学习的动力,成绩一直拔尖,终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 在初中,他受到两位老师的特殊关注: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语文老师,原是位教授,他目睹日本人横行霸道,国民党却节节退让,感到痛心疾首,只可惜自己年老了,就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身上.他看到陈景润勤奋刻苦,年少有为,就经常把他叫到身边,讲述中国5000年文明史,激励他好好读书,肩负起拯救祖国的重任.老师常常说得满眼催泪,陈景润也含泪表示,长大以后,一定报效祖国!另一位是不满30岁的数学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知识非常丰富.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老师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就分外下力气,多给他讲,并进一步激发他的爱国热情,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从此,陈景润就更加热爱数学了.一直到初中毕业,都保持了数学成绩全优的记录. 祖国陈景润光复后,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在这里,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沈老师学问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衣服槛楼的学生问他是怎么得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意大利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沈老师接着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希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地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在三明市三元区上小学
抗日战争时期,福州沦陷,他随同在三元县邮政局工作的父亲从福州来到三元.1941年9月,插班编入现在三明市三元区实验小学的前身——三元县三民镇中心小学三年级学习,直到1944年12月小学毕业.
陈景润从小就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那时,他家住在三元邮政局里.这所小邮政局就设在靠近沙溪河边的一座祠堂里,距三民镇中心小学还不到百米.每天清晨,许多同学上学路过他家门口,就能听到他朗朗的读书声,看到他端坐在大厅里全神贯注地读书.
小景润读书不仅要读懂,还注重背诵.他的记忆力十分惊人.有一次,一位老师要同学们把一本书全背下来.同学们都感到很困难,但他却说:“多花点功夫就可以记下来,怕什么?”为此,他天天利用课余时间读书、背诵,连在上学的路上和吃饭的时间也都在心中默诵.果然没几天,就把全书背得滚瓜烂熟.真是苦功不负有心人,同学们十分佩服他.
课堂上他聚精会神地听课.“陈景润,你看我今天捉到了一只什么?”课堂上,趁着老师不注意的时候,调皮的同桌兴奋地从书包里往外掏着什么,他用胳膊捅了捅小景润.小景润的眼睛紧紧地盯着老师,一点都没有发现同桌的小动作.看到小景润不理睬他,同桌党得很没趣,就找别人说话去了.当下课铃响时候,其他孩子有的离开了教室在操场上玩,有的在走廊里追逐嬉笑,有的在教室里交谈,小景润依然呆呆地坐在椅子上,他还沉浸在刚才老师讲解的一道算术题里.
在课间,小景润经常做的事情就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教室一角,在地上画来画去.“陈景润,你是不是发现了什么秘密宝藏?”好奇的同伴跑来问他.有人邀请他和他们一起游戏,但小景润都只是笑笑.相对于同伴的那些打打闹闹的“捉人”游戏之类,小景润觉得自己手中演算和一道道算术题,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有趣的游戏.
小景润对各学科知识总是踏踏实实的学习,对数学更是特别喜爱.从那枯燥无味的数学运算中,他似乎找到了无穷的乐趣.
成绩是画笔
1945年2月,以三民镇中心小学(三明市三元区实验小学的前身)毕业生的资格进入刚刚创办的三元县立初级中学(三明市第一中学的前身)读完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的课程后,方转学到福州第31中学.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那师生并行、关系和谐的剪影,构成了一幅富有诗意的写意画,装点成了一幅三元尊师重教的好风光老师的循循善诱像阳光雨露一般哺育着陈景润,使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迷上了数学,这为他的茁壮成长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老师求教的?
四、雅号“Booker"
1948年春天,福州,仓山.陈景润背着粗布书包,穿着哥哥穿旧的衣服,戴着一副眼镜,一条眼镜腿断了,用一根线绑着,手中拿着老叔公陈
进入英华书院读书,是陈景润当时的一个梦想.
“Booker!”同学们悄悄地在陈景润背后给他取了一个小名,“Booker”,他很喜欢“Booker”这个有点幽默感还很高雅的绰号,甚至有点为自己感到自豪.在陈景润看来,解数学题就是一种洋溢着无限乐趣的劳作.那是一种心智的比试和较量.每攻克一道难题,就像在一座迷宫中探险,“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的冥思苦想、“柳暗花明又一村”盾意外的收获,对于沉迷在数学王国的陈景润来说,都是一幅幅荡漾着春意的人间美景.
陈景润爱看书,而且他的读书方法和常人不一样.陈景润常常把他的书分散开来,一页一页地放在他的衣服口袋里.这样,每到一个地方,陈景润都可以随时随地地从他的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读.所以,陈景润的书用不了多久,就会变得支离破碎.“吃书”、衣服口袋特多,是班里同学对陈景润的另外两个评价.
陈景润把少年时代的生命激情虔诚地融入自己的求学之旅.他在课间从不和同学玩耍、交流,也很少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班里哪个男同学长得最帅气、哪个女同学最漂亮,自己的衣服脏了、坏了,头发、指甲长了……他都很少注意到.他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书本上.
在英华学院,陈景润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图书馆里有哪些数学书籍,他都能如数家珍般地报出数来.陈景润虽然是一个高中生,但他借阅的图书却有大学丛书、哈佛大学讲义等等.这些书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高深的科学专著.
少年的梦想
偶然的一个机会,沈元教授走进了英华书院,走进了陈景润的生活.
当潇洒、博识的沈教授走进英华中学,站在陈景润所在班级的讲坛上后立
即引起所有学生的一片倾慕.沈教授讲课风趣,形象生动,一个个单调乏味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仿佛全都鲜灵灵地闪烁着生命的光彩,它们幻化成了云彩、飞鸟、小草、露珠……数学,凝聚着人类智慧和创造的学科,竟然在沈教授的课堂上变成了一片鲜活瑰丽的天地.同学们都听得入迷了,陈景润更是如痴如醉.
为了更好地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一堂数学课上,沈教授和他的学生们谈起了世界数论中著名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
1942年6月7日,住在俄国圣彼得堡的德国中学教师哥德巴赫,给瑞士数学大师欧拉写了一封信,提出了两个困扰人们两百多年的猜想:1.每一个偶数(大于或等于6)都是两个奇数之和,比如6=3+3,8=3+5等等.2.每一个奇数(大于或等于9)都是三个奇素数之和,比女口9=3+3+3,11=3+3+5等等.
是不是所有的偶数和奇数都能这样表示呢?哥德巴赫认为可能是做得到的.但是他却无法证明这个结论,于是,他就写信给当时意大利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请他帮忙证明.这可把欧拉绐难住了.“尽管我不能证明它,但我相信,这是一条完全正确的定理.”欧拉在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写道.这道难题,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数学家,二百多年过去了,它依然没被证明出来,仍然仅仅是一个“猜想”.
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沈教授生动形象地讲述着,让同学们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数学,自己神往痴迷的学科,居然有着如此广阔、如此雄奇、如此令人倾倒的魅力!陈景润痴痴地微张着嘴巴,他的思绪已经随着老师的话语,驰骋在了一片广阔的数学王国里了.
“如果你们之中哪位同学证明了任何偶数是两个素数之和,那将是一项令世界震惊的数学成就.”讲完那些基本知识之后,沈教授话锋悄然一转,幽默的对同学们说着.沈教授的话语,犹如一颗神奇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陈景润的心田里.这让陈景润想起了以前另外一位数学老师讲过的一个故事:我国古代的书籍《孙子算经》中有一条余数定理是中国人首创的,后来传到了西方.欧美人士对它非常尊敬,称赞它为“孙子定理”.
这两件事情,不仅震撼了陈景润的心灵,而且给了他一个重要的启示:在这些看似连小学生都会计算的方法里,却蕴含着如此深刻的原理,产生了这样重要的定理.
“我一定要在数学上搞出点名堂来!”在同伴的笑声里,陈景润暗暗地下着决心.
厦大的“爱因斯坦”
1950年秋天,陈景润被具有“南方之强”美称的厦门大学录取了.
在厦门大学,遥遥地便可以望见楚楚动人的世界级风景区鼓浪屿,三年之中,陈景润却一次也没有去过.近在咫尺的南国名寺南普陀,一派金碧辉煌,晨钟暮鼓,他又没舍得花时间去看看.熙熙攘攘的商业街更不是他喜欢的场所…
在厦门大学读书的三年时间里,陈景润的生活节俭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每个月,他只用三四元钱的伙食费,同学们常看到他只用馒头就咸菜充饥;厦门海鲜多,当时价格也相当便宜,为了节省,陈景润很少挑选这些较好的菜肴;每逢周末的晚上,学校的东膳厅会为学生们放电影,门票只需五分钱,三年大学生活,陈景润一次电影也没看过.
陈景润把全部课余时间都消耗在了书本里,除了吃饭和必要的睡眠,他唯一爱做的事情就是上课、做习题和看书.每天,他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给自己布置了许多谋外习题,少则几十道,多则上百道.
在大学里,陈景润每天都睡得很晚.有一次,一位同学半夜起来上厕所,发现陈景润的被窝里透着一点微弱的亮光.同学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连忙凑过去一看,原来陈景润正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读书呢.
陈景润对数学王国非常痴迷,经常沉浸其中而忘了身边的世界.
为此,他闹了好多笑话.有时,他会忘了刷牙和洗脸,有时会忘了吃饭,有时一件衣服穿了好多天了,因为专注在自己的数学王国里而忘了有没有换洗.
厦门的天气多变.有一次,陈景润从食堂回来,海风吹来,刮起了一阵细雨.同学们见状都飞跑起来,只有陈景润一个人独自在雨中漫步着.“陈景润,下雨了,你不怕淋雨吗?”陈景润的同学惊奇地问.“啊,下雨了吗?”陈景润一脸茫然地望着眼前的同学.原来,他正在思考着一道还未解答出来的习题,根本没有感觉到正在下雨.“宿舍——食堂——教室——阅览室”,构成了陈景润在厦门大学生活圈中一个歪歪斜斜的四边形.
厦门大学的同学也给陈景润起了一个绰号,不过不再是“Booker”而是“爱因斯坦”.
导师指点迷津
在厦门大学给陈景润他们讲授“高等微积分”、“高等几何”等基础课程的教授是方德植教授,他是厦门数理系的系主任.
教授用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和出身清寒家庭的德国数学家高斯的奋斗事迹勉励学生,还把自己做学问的经验传授给学生.
当方教授知道陈景润每天会给自己订下很多“做题任务’’后,语重心长地对陈景润说:“题海无边,勤做题是很重要的,但必须掌握两个原则:一条是要加强对书本中的基本概念和定理的理解,另一条是要训练运算技巧和逻辑推理能力.离开了这两条原则,只是一味地苦做死做,数学是学不好的.
陈景润听后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想想自己以前做题的方法,觉得确实有点不太科学,那样好像在无形之中又会浪费了自己好多时间.
后来,他按照方教授讲的这两条原则去做,做题效率提高了.
方教授不仅治学严谨,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有一次“高等微积分”考试,方教授发现陈景润的试卷写得混乱,立即把他叫来.“你会做这些题目吗?”方教授严肃地问陈景润.陈景润觉得自己的答案很正确,他看着老师的眼睛,有点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这么问他.“你把这道题的演算过程重新说~下!”方教授的行为依然让陈景润有点摸不着头脑.但陈景润还是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他当场重新作了解答,方教授满意地点点头,给了他一个满分.这个结果让陈景润很满意,但他又对方教授今天的言行感到非常疑惑.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让你重新答题吗?”方教授问.这正是陈景润想知道的,但他只是摇了摇头,没有多说话.“字要写清楚,要让人家看懂,你以后搞研究出来成果,不会表达,写不清楚,总是个缺点.”方教授这时的表情温和了,他耐心地教导着陈景润.
陈景润又一次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不好意思,他虚心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在以后演算习题时,陈景润努力把每个字都写得工工整整.后来,陈景润留下的不少书信、正式文稿,全部是整整齐齐的.他的字并不算漂亮,但横竖成行,一笔一画,严谨有序.
数学上给陈景润影响很深的还有李文清教授.他教陈景润“高等代数”和“实变函数论”.李教授是一位留日的教授,对日本高木贞治的《初等数论》和数论史有特殊的研究.他上课深入浅出,并且常给学生讲东方数学家立志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动人事迹.他给陈景润他们详细讲过印度数学家拉曼纽让攻克“数的分割”及“合成数的分布”等世界难题的故事,经常勉励学生们要为祖国争光.
李教授的话同样也给陈景润很大的激励.
结识“老外”
厦大西迁龙岩的日子是艰苦的,但农村的宁静和清新,让陈景润感觉
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环境.
每天早上一起床,很多同学就会跑到晒谷场上简易的篮球架下打篮球.“爱因斯坦,来打球吧!”同学们亲切地喊他.
陈景润憨厚地笑笑,他站在晒谷场上简单地伸几下胳膊、弯两下腰、踢两下腿,稍稍活动一下筋骨,他的“晨间锻炼”便算完成了.
然后,陈景润便带着袖珍英汉字典到田野中去学英语了.伴随着初升的晨曦,呼吸着山间新鲜的空气,鸟儿清脆的啼鸣仿佛是一曲婉转动听的山间晨曲.陈景润很快就沉浸在了书本里,和这山里美丽的清晨融为一体了.
沉默寡言、爱惜时间是平时陈景润留给同学们的印象.可是,当来到龙岩后,大家发现这个一向只爱读书很少搭理别人的书呆子“爱因斯坦”有了不同往常的变化.原来在龙岩,陈景润经常会和随队伍而来的一名洋教授去散步.
这位洋教授叫沙鹏,是一位法国人,非常有学问,他在数论方面钻研颇深.但沙鹏教授平时不会讲汉语,对学生只会讲英文.所以,学生和他交流都挺少的.同学们都觉得很好奇,为什么陈景润会和沙鹏教授走在一起呢?
原来,沙鹏教授娶了一位福州姑娘为妻.在妻子的潜穆默化下,沙鹏教授居然学会了福州话.一开始,陈景润向沙鹏教授请教时总是用英语跟他交流.陈景润从小就开始学英语,英文功底很好,虽然有时候有点结结巴巴,但还是可以和沙鹏教授进行交谈.当陈景润发现沙鹏教授会福州话后,遇到表达不清的问题时,他就用福州话向沙鹏教授请教.这样,他们可以说的话就越来越多了.
慢慢的,沙鹏教授也越来越喜欢这位聪明又勤奋好学的学生了.他经常邀请陈景润和他一起去山林散步,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这位学生.每一次和沙鹏教授交谈,都让陈景润受益匪浅,他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喜形于色.
看到陈景润总是和沙鹏教授一起出出进进,形影相随,同学们既有点儿羡慕也有点儿嫉妒.
街头摆书摊
1953年,20岁的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了,他被分配到北京市第四中学教书.
陈景润一向沉默寡言,不善言辞,虽然肚子里装了满腹的数学知识,但他一点都不知该怎么去向他的学生传授这些知识.课堂上,陈景润经常词不达意,有时讲到一半就不知道怎么接下去了.再加上他满口福建口音,学生们如听天书,时常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一堂课下来,陈景润满头大汗,可学生们却是一片满然,课堂上一片混乱,教学计划无法完成.几个月后,学校领导对陈景润的讲课能力失去了信心,他们安排陈景润专门负责批改学生的作业.
祸不单行.这个时候,陈景润又患上了很严重的肺结核,不得不去医院接受治疗,在此后的一年之内六进六出医院.当他从医院出院回到学校时,发现自己的位置已经被人取而代之了.失去工作的窘迫和身体的疾病,两种疼痛同时折磨着这位刚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性格坚韧的陈景润没有流泪,他沉默着,陷入了深深地思索中.“我要回家!”最后,陈景润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
1954年10月,21岁的陈景润拖着如不禁风的身体,提着父亲送给他的旧藤箱,踏上了回老家的路途.回到福州老家后,面对着家中三个上学的弟弟妹妹和自己治病的医疗费及营养费,陈景润感党到了钱的重要性.“我要工作,我想赚钱.”有一天,陈景润对父亲说.“可是,你的身体这么虚弱,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口不能讲,你怎么赚钱呢?”父亲露出了担忧的神色.
“我想好了,我去街上摆一个书摊,如果把毕业证书摆上,那还顶不上一张营业执照吗!”说干就干,摆起了他的小人书摊.孩子们被陈景润的小人书吸引着,三三两两地过来看书.一天下来,陈景润赚到了一些微薄的收入,有时是几毛钱,有时是一两块.
在这样的困境里,陈景润精细地计算着每一分钱的用处,除了维持生活不得不支出的最低费用,他从来都舍不得乱花一分钱.
厦门大学高才生在街上摆书摊的消息,成为街头巷尾的一条新闻.人们在茶舍饭后津津乐道着.
母校送来的温暖
陈景润在街头摆书摊的情景,像是插入心尖上的一把利箭,深深地刺痛了陈景润的父亲和哥哥姐姐的心.
当厦门大学的王亚男校长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心里非常不是滋味.王校长是一位非常热爱学生的校长,他曾把自己翻译《资本论》的全部稿费都捐献出来,用于给厦门大学学生支付讲义费、给贫困学生买鞋穿.许许多多的厦大学生都享受过王校长高尚而真挚的慈爱和恩泽.
1954年,我国已经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处在呼唤人才,而陈景润却失业了.陈景润,这个当年厦大出名的“爱因斯坦”,怎会沦落到如此狼狈地步呢?王校长坐不住了.爱才的王校长立即和学校党委书记进行了商议,最后,他们决定把陈景润召回来.
在厦门大学,陈景润第一次见到了这个仁爱的王校长.“回到母校,你有什么打算?”看着眼前这位瘦弱的学生,王校长亲切地问.“谢谢王校长!”面对着这个陌生但却无私地向自己伸出援助之手的校长,陈景润第一次激动起来,泪水夺眶而出.
“我最感兴趣的是数学,只要能让我学习和研究数学,让我做什么我都愿意.”当情绪慢慢恢复冷静后,陈景润对王校长说.王校长对于陈景润爱读书的习惯和沉默寡言的性格已经有所耳闻,他为陈景润安排了管理数学系图书馆的工作.
数学系的图书馆并不大,要做的事情也不多.陈景润除了应付日常的管理工作,每天都有大量的闲暇时光.陈景润非常珍惜时间,就像他非常珍惜金钱那样.
数学系的图书馆里珍藏着大量的数学专业书籍和各种刊登中外论文的杂志,这些变成了陈景润的精神滋补品.只要一有时间,陈景润便埋首在书堆中,他像一块巨大的吸水海绵,不停地汲取着各种书籍中的营养.图书馆中所有新进的书刊,陈景润都是第一个阅读者,
他如饥似渴地获取各种最新的数学信息.
不到半年,陈景润的数学水平就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他的数论研究几乎达到了当代数论研究的前沿.他反反复复地研读着华罗庚教授最新出版的数学专著《对垒素数论》,一再重温日本数学权威高木贞治的《初等数论》,反复参阅复变函数论方面的书籍.他不仅掌握了大量的最新的知识与信息,还从大师们那里学会了许多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此时,陈景润不仅能够解答许多困难的数学问题,还可以研究前人未解的数学问题了.如果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的话,陈景润已经自学达到了博士的水平.
小屋“勤业斋”
回到厦门大学后,学校分给了陈景润一间七平米的小屋,作为他的宿
舍.陈景润的宿舍门前有一个宽敞的小院,院中种着一些竹子,四周便是房间.
陈景润很喜欢这里清静的环境,他给自己的小屋起来一个好听的名字:“勤业斋”,以此勉励自己勤奋学习,努力钻研.
为了挤出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工作,陈景润每天都睡得很晚.他担心夜晚开灯读书太迟,会影响别人休息,于是,他做了一个巨大的黑色大灯罩,罩着灯,尽量不让灯光透出他的小屋.
当时,厦门大学处于前线,学校彻夜都有武装民兵巡逻护校.朦胧的月色中,有一个窗口总是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丝微弱的光.护校的民兵经过这里,发现这一情况后,觉得很奇怪.
“是有人在开夜车搞研究吗?为什么不大大方方地开灯?难道是敌方的特务在搞阴谋活动?”民兵警惕地去敲门.陈景润沉浸在题海里,被一阵“砰砰砰砰”的锤击声惊醒了.“这么晚了谁还来找我呢?’’陈景润被打断了思绪,有些不满意,他不情愿地离开书桌去开门.门开了,门口站着几位持枪的民兵,他们正用警惕地眼神看着陈景润.“你…你们…”看到这种情景,陈景润有些懵了,他不知道民兵们为什么半夜三更背着枪来找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
“保在干什么?为什么半夜三更不睡觉?”一个民兵大声问陈景润.“我……我在做数学题.”陈景润小声地说着,像个做错了事情的孩子.“这么晚了你还做数学题?”民兵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陈景润.陈景润不说话了.
“走,进去看看!”民兵们跨进陈景润的小屋.他们环视一下屋子,发现在这个七平方米的小屋里,只有一张小床和一张小书桌.在那张书桌上,横七竖八地堆放了一堆书和一叠列满数学公式的稿纸.
书桌的一角放着一盏破1日的台灯,一个自制的黑色灯罩歪歪斜斜地套在灯泡上面,遮住了原本就不是很亮的灯光.灯罩由于做工拙劣,一些光从里面射了出来.
民兵们又在陈景润的床上床下、书桌的抽屉找寻了一番,没有发现特务作案所需要的工具,于是他们放心地离开了.
默守数学王国
为了应对那些又大又厚的数学书,陈景润想了一个好办法,他像学生时代那样,把书一页一页地拆开来,放在自己的口袋里,随时带在身上,这样便可以走到哪读到哪了.
数学系的老师经常看到陈景润拿着一页页散开的书在苦读,以为他把资料的书拆掉了.“你为什么把图书馆的书拆了?’’一个老师很严厉地问陈景润.“这……这不是图书馆的书,是我自己买的书.”陈景润小声地说.那位老师偷偷跑到图书馆,他在图书馆里找到了和陈景润手中一模一样的那本书.这本数学著作正安安静静地立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毫发无损.
数学系图书馆所有的书都安安静静、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书架上,看得出,她们都被细心地打扫和整理过.那位老师放心地离开了.陈景润看书的习惯虽然有些“怪异”,但对于公家的书,他都惜之如金,从不随意拆散.
在数学系,同事们大多数感觉不到陈景润的存在.他们只是在借书的时候,才能见到这个不言不语的瘦弱的年轻人.陈景润不喜欢交往,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了数学砑究上,所以,他身边几乎没有朋友.
厦门大学地处海滨.春夏之交,当火红的凤凰花开遍厦大校园的时候,充满青春朝气的年轻人便开始流连于大海之滨,游泳、跳舞、恋爱,花前月下,享受着令人羡慕的大学教师生活的丰富多彩,享受着海滨之夏的无限美景.
而这一切,陈景润似乎都没有兴趣去参与.除了日常上班以外,陈景润就躲进图书馆或自己的“勤业斋”,研究、学习他的数学.陈景润默默地守着寂寞,守着自己心目中那一片熠熠生辉的圣地一数学王国,在一个又一个重复的日子里,任自己的思绪在广袤的数学田地里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