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质化学性质角度分析下列几组物质里各物质间有何不同之处1.氧气和空气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3.稀盐酸和稀硫酸4.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07:53:57
从物质化学性质角度分析下列几组物质里各物质间有何不同之处1.氧气和空气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3.稀盐酸和稀硫酸4.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从物质化学性质角度分析下列几组物质里各物质间有何不同之处1.氧气和空

从物质化学性质角度分析下列几组物质里各物质间有何不同之处1.氧气和空气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3.稀盐酸和稀硫酸4.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从物质化学性质角度分析下列几组物质里各物质间有何不同之处
1.氧气和空气
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3.稀盐酸和稀硫酸
4.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从物质化学性质角度分析下列几组物质里各物质间有何不同之处1.氧气和空气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3.稀盐酸和稀硫酸4.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1氧气是纯净物,空气是混合物
2一氧化碳有可燃性,二氧化碳在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稀盐酸有挥发性,稀硫酸无挥发性
4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映有白色沉淀生成,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映无白色沉淀生成

1、氧气具有氧化性,可以助燃,都比空气现象明显。
2、二氧化碳中的碳为稳定的+4价,化学性质较为稳定;由于二氧化碳为碳酸的酸酐,所以溶于水后溶液具有弱酸性。一氧化碳中的碳为不稳定的+2价,具有还原性,例如在工厂中用它来还原铁矿石炼铁。
3、盐酸中的Cl为-1价,为最低价态,因此具有还原性,例如电解食盐水中Cl离子被氧化为0价的Cl,最后生成氯气。硫酸中的S为最高价+6价,具有氧化性...

全部展开

1、氧气具有氧化性,可以助燃,都比空气现象明显。
2、二氧化碳中的碳为稳定的+4价,化学性质较为稳定;由于二氧化碳为碳酸的酸酐,所以溶于水后溶液具有弱酸性。一氧化碳中的碳为不稳定的+2价,具有还原性,例如在工厂中用它来还原铁矿石炼铁。
3、盐酸中的Cl为-1价,为最低价态,因此具有还原性,例如电解食盐水中Cl离子被氧化为0价的Cl,最后生成氯气。硫酸中的S为最高价+6价,具有氧化性,因此它可以跟含有低价态的S的单质或化合物发生S的归中反应。
4、氢氧化钠又被成为苛性钠,其碱性是极强的,而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较小导致其在水中的浓度不大,所以碱性较之氢氧化钠就要差些。
另外,我要说的就是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就要从元素的化合价入手,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它的化学性质,而最外层电子数的外在表现就是化合价。知道这些分析问题的思路,你也可以得出结论的,试试看吧。

收起

1. 氧气有较强的氧化性 空气的氧化性较弱
2. 一氧化碳有可燃性 二氧化碳没有可燃性
3. 稀盐酸具有较弱的氧化性,还具有一定还原性。稀硫酸具有弱氧化性,不具有还原性
4. Ca(OH)2能与Na2CO3反应生成沉淀 NaOH与Na2CO3不反应

从物质化学性质角度分析下列几组物质里各物质间有何不同之处1.氧气和空气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3.稀盐酸和稀硫酸4.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急.急.科学作业明天交从物理性质的角度思考,分析下列几组物质有何不同之处?MnO2和KCLO3HCL和MGOO2和SO2KCL和CACO3 科学作业明天交!从物理性质的角度思考,分析下列几组物质有何不同之处?MnO2和KCLO3HCL和MGOO2和SO2KCL和CACO3 推断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常从两个角度分析:Ⅰ、物质的属类(如氧化物、酸、碱或盐等);Ⅱ、组?C推断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常从两个角度分析:Ⅰ、物质的属类(如氧化物、酸、碱或盐等);Ⅱ 例2.下列几组物质中,每一组中有一种物质从某种分类角度分析与其它三种不同,请找出该物质,并说明区别的理由.⑴.Cu、Hg、Au、Fe⑵.液氧、氨气、金刚石、玻璃⑶.KCl、Na2SO4、K2CO3、NaNO3 从物质和能量转换的角度分析绿色植物作用 从原子分子角度分析物质是怎样形成的 从物质的组成角度解释稀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从物质的组成角度解释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请从分子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的问题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 下列物质用途与化学性质无关的! 下列物质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在描述 分析一个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时,一般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急!】请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等方面分析,导致下列物质的性质有差异的原因.水和过氧化氢的性质不同是由于()不同钠原子和钠离子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不同 原子的结构可以用什么表示?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Na和Na+的相同和不同是?第三个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 【注意】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从微观角度解释RT,快回答,在线等······ 从物质的组成的角度来看,碳酸钾和硫酸钾所含的____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 从浓氨水的化学性质角度分析,此现象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