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乡试中的乡是指什么范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19:04:25
古代乡试中的乡是指什么范围?古代乡试中的乡是指什么范围?古代乡试中的乡是指什么范围?省级的考试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

古代乡试中的乡是指什么范围?
古代乡试中的乡是指什么范围?

古代乡试中的乡是指什么范围?
省级的考试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乡试于八月在京城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亦称“秋闱”.考官是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临时担任.乡试每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开考前,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开考时,考生提著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每次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清朝时,以直隶、江浙取录最多,贵州最少.监生、贡生更可以离开本籍,到京师赴考.
  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和殿试
  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亦称“春闱”,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首名称“会元”.
  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
  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重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连中三元”.
  明清的惯例,殿试一甲授翰林院修撰及编修.其他进士要经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其余成绩较次的进士则可能任六部、中书、御史或知县等职.
  明初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会试曾发生南北榜之争.当年春天杏榜取录的五十二名进士全部为南方人,引起北方举人的不满.朱元璋大怒,亲自查问后,把三名主考处死,在夏天再发榜,所取的进士全为北方人.之后在明仁宗时确定,会试按地域分配名额.在会试的试卷中加上“南”、“北”等字,按“南六十”、“北四十”的规定录取进士.之后比例偶有调整,但按地域分配名额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科举被废.这种制度保障了文化相对落后的边远省份(如甘肃、贵州、云南等) 每界科举会试有一定数量的举人成为会士、进士,进入政界的中高层,有利于保持国家的统一与政治安定.
  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地方考试.唐宋时期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在各省城举行.每三年举行一次,考期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又称「秋闱」,为正科.遇新君登极、寿诞、庆典,加科为恩科.届时,朝廷选派正副主考官,试《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乡试的场所称之为「贡院」.考中者称为举人,考三场,每场三日.
  考试对象
  乡试由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包括未仕者和官员未入流者)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但有过失而罢闲的官吏、街头艺人、妓馆之人、父母丧未满三年的,均不准应试.
  * 解元:乡试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