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晶晶这本书的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13:03:58
亮晶晶这本书的读后感
亮晶晶这本书的读后感
亮晶晶这本书的读后感
读《亮晶晶》有感
这是一本感人肺腑的书,它描写了亲人之间的感情,血浓于水,因为那丝血缘关系,凯蒂和姐姐有着深厚的感情,她们互相扶持,互相帮助.
凯蒂学会的第一个词是姐姐教的“基拉——基拉”,日语译为“亮晶晶”.在搬家以后,因种族异于常人和贫困而受到人们的歧视,是姐姐化解了凯蒂的闷闷不乐,教她用勇气去面对一切,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可惜,天意弄人姐姐因得了重病而早逝.凯蒂带着姐姐留下的愿望和理想,用姐姐给予她的勇气和力量,走向了未来.这是扣人心弦同时又震撼人心的故事,像我们孩子一样的调皮与稚气,却也不乏诙谐和睿智.甚至,让人感受到了淡淡的忧伤.
这份亲情珍贵无比,如果每个人都像凯蒂和姐姐一样,那么,一家人会开开心心的,亲情是维系一个家庭的纽带.“基拉——基拉”,生活只要有了亲情,就会亮晶晶.文字中的忧伤,告诉了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好好对待自己的家人,不等为时以晚才后悔,才去珍惜
生活是复杂的,但同时又是无比美妙的,任何时候,都要善于从哪怕是最细微的实物上发掘并品味生活的美好.
虽然现在打多数人都是独生子,但是我们也要学会善待我们的父母,十月怀胎,我们打娘胎起,就肩负着一个责任,长大以后,要回报自己的父母.亲情,不仅限于兄弟姐妹之间,父母也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他们默默付出,我们不能置他们的辛苦不理,我们必须好好做人,因为这才是我们给亲人最好的礼物.
读后感2篇
2005年的《亮晶晶》,纽伯瑞给它的是金奖。我不迷信奖的。对于任何的一个奖,我们其实都没有发言权。我们能够有的一点权力就是因为阅读了而对这个奖或是信任或是不屑。我阅读了很多的挂上了纽伯瑞奖章的童话和小说,我信任它。
写《亮晶晶》的是一个美国的日本人。所以写的就是日本人在美国过的日子。它是一个长大的人在讲小时侯的日子。这是一种很惯常的讲法,可是也很容易非常...
全部展开
读后感2篇
2005年的《亮晶晶》,纽伯瑞给它的是金奖。我不迷信奖的。对于任何的一个奖,我们其实都没有发言权。我们能够有的一点权力就是因为阅读了而对这个奖或是信任或是不屑。我阅读了很多的挂上了纽伯瑞奖章的童话和小说,我信任它。
写《亮晶晶》的是一个美国的日本人。所以写的就是日本人在美国过的日子。它是一个长大的人在讲小时侯的日子。这是一种很惯常的讲法,可是也很容易非常好听非常清晰。这样的讲法总是会有讲的人“现在”的水平和成熟的,可是能招人喜爱的是,它讲到的“从前”里,一定是听得见有趣的幼稚、简单的满足、真切的开心的。这一些是基本的曲调,于是任何的零碎和庸常,就都是兴致勃勃和热情;任何的艰辛乃至不幸,也会被乐观安放,不低沉甚至往沮丧的方向蔓延。
“亮晶晶”是这个故事的第一个重要的词。是这个故事里始终来来往往的词。是这个故事的最后一个词。
它的第一段:
姐姐林恩教会了我说的第一句话:“基拉——基拉。”虽然我总是把它念成“卡——拉”,不过姐姐能听懂我的意思。“基拉——基拉”在日语中是“亮晶晶”的意思。
最后一段:
在海水的抚慰下,那种幸福的感觉再一次油然而生。就在这海边,特别是在这加州的海边,我清晰地听到,和着一阵一阵的海浪,姐姐的声音不时地在耳旁回响:“基拉——基拉!”“基拉——基拉!”
它指的是任何的生活部分里都看得见美好。
这不是一个富裕的故事。这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故事。这不是一个没有愧疚的故事。这不是一个结局圆满的故事。
可是因为出于欣赏的心情和留恋,它们都被写得亮晶晶了。
这是一个真正的儿童文学感觉和标准的童年讲述。
姐姐、爸爸、妈妈、弟弟、伯伯、婶婶、同学……不少的人,可是姐姐是故事的第一个人。姐姐是妹妹心里最亮晶晶的。但是姐姐死了。
没有了姐姐,妹妹的讲述就没有了中心。就没有了可以靠着的逻辑。小说的结构是在这个逻辑里的,小说的讲述就只好很快地结束了。
阅读了一本书,非常喜欢,对人讲它,其实是很困难的。我每次都觉得困难,可是每次还是不放弃。一本写得特别好的书,会有很多令你措手不及的东西。你什么都想说一下,可是毕竟不可以全部都说,就要放掉一些。放掉了又省悟这明明是不完整的。一本好的书,一本杰出的儿童文学,都是一种近乎完美,都是一个境界。一种完美、一个境界就不能只说眼睛或者鼻子。那么还有嘴呢?还有别的很多。还有眼神和姿势。对近乎完美和境界也可以什么都别说。只说“很好”,别的不说。不描写姿势也不说嘴巴。这样干脆含蓄倒也意味深长。问题是像我这样的阅读者保持含蓄风度的深长意味已经很困难。
我只好又这样地说起《亮晶晶》。
我觉得我好像什么也没有说。
这样,我就更有理由建议你自己读一读了。
妹妹的日本名字叫夏子,姐姐的日本名字叫秋子。
最早是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吸引我拿起来,当然是它封面上那枚金闪闪的纽伯瑞金牌。然而只看了第一段,就放不下了。
My sister, Lynn, taught me my first word:kira-kira. I pronounced it ka-a-ahhh,
but she knew what I meant. Kira-kira means "Glittering" in Japanese.
Lynn told me that when I was a baby, she used to take me onto our empty
road at night, where we would lie on our backs and look at the stars while
she said over and over, "Katie, say 'kira-kira, kira-kira.'" I loved that
word! When I grew older, I used kira-kira to describe everything I liked:
the beautiful blue sky, puppies, kittens, butterflies, colored Kleenex.
我的姐姐,琳,教会我说第一个字:Kira-kira。我把它说成ka-a-ahhh。可她还是
明白我说什么,Kira-kira在日语里的意思是“亮晶晶”。琳告诉我,当我还是个小
宝宝的时候,她常在晚上带我爬到家前的一段空路上,我们躺在地上,仰望星空,她一遍一遍对我说:“凯蒂,说‘kira-kira,kira-kira’”我爱这个字!等我稍稍长大一点儿了,我用kira-kira来形容我喜欢的每一样东西:美丽的蓝天,狗宝宝,猫宝宝,蝴蝶,有颜色的纸巾。
回来马上到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对我来说,读自己喜欢的书的时间几乎只剩了在卫生间里的几分钟,不过这本Kira-kira还是值得我搭进睡眠的时间。说这本书值得读,有两个原因,第一很明显,那枚金牌喽。第二,就是目前我家的状况,和50年前这个日裔家庭有很多相似之处呢。
“她常在晚上带我上到家前的一段空路上,我们躺在地上,仰望星空,她一遍一遍对我说:“凯蒂,说‘kira-kira,kira-kira’”单这一句话,看得我眼眶热热的。多么像我家的两个小千金。经常在我做饭或家务的时候,听到姐姐对不会说话的妹妹说:“叫‘姐姐,姐姐,我是妞妞,妞妞。”这个小的呢,笑咪咪地就是不坑声儿。每到这时,我就在想,几十年后,她们还会像现在一样在一起吗?那时她们两个说话,是用英语还是中文?那时妈妈不在了,她们还是这样相亲相爱吗?
这本书是以Katie的口吻来讲述50年代一个日裔美国家庭的生活。语言非常简单,可就听她这平静的叙述,你的心里还总是觉得酸酸的...一直到结尾,更让人潸然泪下了。不过这绝不是一本赚人眼泪的书哦。字里行间透露出来在美国奋斗中的移民的艰辛,不单单指生活,更多看到的是心底的挣扎。
无独有偶,两周前图书馆一次作家讨论会,我带妞妞去听了。我们还是只有这一次来听。原因是这次的作家是一位在美国的第二代移民。叫作Evelina Chao。她现在是明州圣保罗室内乐团的小提琴手。她根据对自己爷爷的了解和几次同母亲回大陆的经历,写了一本书,叫作"Yeh Yeh's House, a Memoir"。 Evelina Chao也是成长于50年代的美国,她的家是当时那里唯一的一家中国人。在讨论会上,Evelina也说到那时她和兄弟姐妹受到白人孩子的欺负和侮辱。Evelina 上学前是讲中文的,不过上了学后,她觉得讲中文很难堪,现在竟一点也不会讲了。她学小提琴,最终上了朱利亚音乐学院The Juilliard School,还是和马友友同学。她在音乐演艺上的成就,还是无法让她停止长久的疑问,到底她是那里的人。回到中国,她和大街上的人一样的面孔,可却听不懂他们说什么。在美国,离了生活的大城市,人们会问她是不是印第安土著,日本人或韩国人。她也曾努力去学说中国话,可也失败了。得到的结果是,她终于明白了她不是什么人。她的爷爷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和诗人。早年去牛津学习,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教书。她的爷爷在文革前给在美国的孙女写信,都是用非常工整的英文。文革期间70岁的老人饱受凌辱。可惜我还是没找到她爷爷的中文姓名。
这本“爷爷的房子”,我还没有读过,只是在讨论会上听作者朗读了几个片段。这不是一本儿童小说,是给成人写的。很奇怪,去听的人,一大半是白人,一小部分中国人,妞妞最小,开始我还后悔怕她坐不住,可她一直听得很仔细。回家的路上我问她听懂了没有。她说听懂了。听懂了这个作家不会说中文,她可比这位作家强。呵呵,有这个,我的用心也达到了。赶紧趁热打铁鼓励她要继续。
妞妞马上要7岁生日了,我打算买这两本书来送给她。我要告诉她,她是一个大姐姐,有多么骄傲。要像Kira-kira里面的姐姐一样爱妹妹,妹妹长大也一样会爱她。“爷爷的房子”也许她现在还读不懂,但书里所表达的两种文化的冲突,她慢慢也会遇到。也许读一读类似的书,能让她心里宽慰一些,知道这不是她一个人才有的问题。这是所有和她有着相同背景的人都在困惑着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