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和塑圣分别指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03:41:10
药王和塑圣分别指谁?
药王和塑圣分别指谁?
药王和塑圣分别指谁?
孙思邈,京兆东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生平及其创作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四十一岁.葬于故里孙原村孙氏祖茔.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学术,兼通佛典.由于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故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周宣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却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还隐居于陕西耀县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影响
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现今我国各地都有祠堂纪念.陕西耀县药王故里孙原村现存有药王孙思邈诞生遗址、幼读遗址、药王墓及孙氏茔园,药王碑苑和宏伟壮观的药王纪念中心药王祠堂,每年农历二月二开展规模宏大的药王孙思邈文化节纪念活动.平时有来自日本、台湾、香港和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药王孙思邈对我国医药学贡献的“二十四个第一”:
1、 医学巨著《千金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 之至宝”;
2、 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
3、 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
4、 中西医结合工作第一人;
5、 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6、 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7、 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8、 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
9、 第一个创立“阿是穴”;
10、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
11、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
12、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13、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4、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
15、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
16、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
17、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18、首用胎盘粉治病;
19、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甲p
20、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 早一千年,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乙;
21、首创以坤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22、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23、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24、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
唐代塑圣——杨惠之
提起唐代画圣吴道子,对中国美术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有一个大体印象,他兼善人物、佛道、神鬼、山水、鸟兽、草木、台殿等各类题材,尤以人物、佛道见长.其壁画《地狱变相》名振一时.苏轼评他的艺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中”.他用状如兰叶或莼菜条的笔法表现衣褶,圆转而有飘举之势,北宋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中称之“吴带当风”.他又以焦墨勾线,薄施淡彩,世谓之“吴装”.对后世影响极大.
说到杨惠之,知道的人恐怕有限.杨惠之是唐代雕塑家,生卒无考.只能大致推测其人生活在开元、天宝年间.据宋人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杨惠之不知何处人,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笔迹,号 为画友,巧艺并著.”由此可知他应为吴道子的同时代人,而且画艺颇精.但“道子声光独显,惠之遂都焚笔砚毅然发奋,专肆塑作”.想来十分有趣,大凡艺术家,都是有些脾气和个性的.杨的画,其实未必不如吴,但因为声光不显而转行,现在想来却是雕塑界的一件幸事.听说米开朗基罗也有过类似的遭遇,因觉得自己的画总是不如达·芬奇,便以雕塑为主业了,其实他的画与达·芬奇是不相上下的.
回过头来说杨惠之,尽管他弃画专塑了,但他的绘画功底也为从事雕塑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时人称“道子画,惠之塑,得僧繇神笔路”.认为杨塑“艰夺僧繇画相,乃与道子争衡 ”.张僧繇是南朝梁吴中(一说吴兴)人,长于写真,题材广泛.吸收了书法用笔,丰富了绘画技法,并吸取外来形式,画面有凸凹感,对隋唐时代的人物画风影响甚深(呵呵,画龙点睛的故事就是讲的他).他画人物,能做到朝衣野服,今古不失.杨惠之的雕塑也融合了这一特色,“惠之之塑抑合相术,故为古今绝技”.
《五代名画补遗》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惠之曾于京兆府塑倡 优人留杯亭像,像成之,惠之亲手装染 ,遂于市会中面墙而置,京兆 人视其背,皆日此留杯亭也.”连塑像的背面都如此传神,可见杨惠之的技艺有多高超.杨惠之是位多产的雕塑巨匠,他创作的雕像在数量、质量及种类等方面都是惊人的.仅从画史记载来看,其作品就有长安长乐乡北太华观玉皇尊像,临潼骊山福严寺山水壁塑,凤翔天柱寺维摩像,汴州安业寺(后改大相国寺)净土院大殿佛像及枝条千佛像、东经藏院殿后三门二神像及当殿维摩像,洛阳广爱寺三门上五百罗汉像及山亭院楞伽山,洛阳北邙山老君像以及昆山慧聚寺毗沙门天王和侍女像等多种.杨惠之还著有雕塑理论著作《塑诀》,可惜因年代久远已经散逸了.
杨惠之是将传统雕塑中尚不为人重视的“壁塑”形式发扬光大的人.在我看来,多少有些赌气争胜的意味.因为吴道子最擅长的是大型壁画.而“壁塑”给人的感觉是色彩与体积并重,更像一副立体画卷.
我曾经去苏州东郊的保圣寺唐塑罗汉博物馆参观过,那里有杨惠之硕果仅存的九尊雕象,就用很不专业的语言随便说说:
所谓九尊罗汉,实际上是以“壁塑”形式结合成一个整体,其背景是突兀的山岩,卷舒的云气,翻滚的浪花,有些类似于古希腊时期的圆浮雕.而一个个罗汉则居于洞中.山石的造型有些夸张变异,上大下小,甚至有些像云彩.而人物的塑造,大致以写实为原则.种种凡俗人物一经他的塑刻点化,立时化身为姿态各异的低眉菩萨与怒目金刚.人物神情、姿态、肌理、衣饰等作品细节也十分精到.中国的绘画一向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说法.北朝齐曹仲达画佛像,笔法稠密重叠,衣服紧窄,称为“曹衣”,而以吴道子为代表的画家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举,称为“吴带”.杨惠之的作品,合两家之长.人物的衣纹那柔润流畅的线条,衣饰的轻薄和略有下坠的感觉和褶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杨惠之塑像的高妙之处,就是在于作者捕捉了这些种种细节,如降龙的眼神其焦点落在远处的狞龙身上,讲经者的自我陶醉,听经者微张嘴巴,似乎要流出口水、袒腹者神秘的微笑和慈悲的关切,点头的石头等,把它加以典型化的夸张和细腻的写实.让我觉得奇怪的是,九尊罗汉中竟有一尊是梁武帝像,讲解者让我注意看它的喉咙,其食管、气管、血管隐隐可见,整个人虽正襟危坐却又眼皮半垂,显得有气无力,大概是饿死前的写照.不由赞叹杨惠之的高超技艺,又不知蕴涵了什么深意.
整副“壁塑”的气魄十分宏大,身临其境能深感其迫力.杨惠之所发扬的“壁塑”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中国传统雕塑的一部分.他也无愧于“塑圣”的美誉.
药王:孙思邈
塑圣:杨惠之
孙思邈 杨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