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提供自然灾害(如东南亚海啸那次)带来的灾害对人民的影响,以及当时政府的作为,灾后重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7:51:28
请提供自然灾害(如东南亚海啸那次)带来的灾害对人民的影响,以及当时政府的作为,灾后重建,
请提供自然灾害(如东南亚海啸那次)带来的灾害对人民的影响,以及当时政府的作为,灾后重建,
请提供自然灾害(如东南亚海啸那次)带来的灾害对人民的影响,以及当时政府的作为,灾后重建,
我用具体的例子说明吧:
印度洋地震海啸
1.造成重大伤亡:
遇难人数统计:
印度尼西亚:238,945
斯里兰卡:30,957
印度:16,389
泰国:5,393
马尔代夫:82
马来西亚:68
缅甸:61
孟加拉:2
索马里:298
坦桑尼亚: 10
肯尼亚:1
总计:292,206
2.印度洋海啸后大国上演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话剧
印度洋地震海啸过去了一个月后,在大自然所导演的这场无情大悲剧之后,还正在上演着另一出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活剧.在舞台上表演的除当事国外,更有国际社会与各大国的参与.
非传统安全·全球化·联合国
首先,此次印度洋地震表明,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相当大的紧迫性与突发性,防不胜防,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与追求标本兼治的危机管理应在国际安全议程与各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对此,此次海啸发生前不久(2004年12月2日)出台、现正被世界各国所认真研究的《联合国改革名人小组报告》已有明确.该报告认为21世纪国际安全面临六大威胁,而位列第一的便是经济和社会威胁,包括贫穷、传染病及环境退化,这里面就包括了重大自然灾害.该报告认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今天的安全威胁,惟一的出路是建立更广泛和更高效的集体安全机制.
其次,此次灾难也反映了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不论是海啸破坏与影响的范围之广,还是国际传媒报道的空前密集;不论是各国对此反应的迅速与广泛,还是世界各国政府与人民在救灾中所体现出的天下一家、有难同当精神,都证明全球化不仅已是客观存在,而且还作为一种主观意识而深入人心.
再次,此前备受责难的联合国地位凸显、重现辉煌.海啸使得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危机的需要骤然增加,联合国在此方面的领导、指挥、协调与组织作用不可替代,联合国的重要性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而美国先前搞的所谓救灾“四国核心集团”则被迫解散.
大国反应迅速、动机复杂
先看出手阔绰与表现积极的日澳印三国.日本与澳大利亚位居国际捐助额前茅,日本的动机是通过自身的积极表现与“卓越贡献”来凸显本地区大国身份,争夺东亚主导权;澳大利亚则想通过其义举大幅改善与受灾最重的印度尼西亚的关系;印度在此次危机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受害国,又是对外救灾国,印度的自强与积极表现主要是树立其在南亚与印度洋地区的“领导”形象;最后,日本与印度两国还有一共同出发点,即都想借此举表现自己,为顺利当选为扩大后的联合国安理会新常任理事国铺路.
而对此“大动干戈”、最为抢眼的美国,则可谓动机不纯,其救灾主要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其一,希望以此作为对受灾国及伊斯兰世界的感情投资,从而改善其不光彩的形象,减少伊斯兰世界对美国的普遍与严重反感.
其二,美国军事战略上的需要.东南亚与马六甲海峡一带乃国际地缘政治经济的战略通道,美国急欲在军事上重返东南亚,甚至一厢情愿地妄图借救灾之机军事进驻印度尼西亚,美国的“司马昭之心”已引起有关国家的高度警觉.
其三,出于美国反恐战略需要.此次海啸受灾地区正好处在美国所谓的“动荡弧”,属于恐怖袭击高发带,美国希望借此加强对“动荡弧”的控制,打击该地区的反美恐怖主义势力.
经过此番救灾的竞赛角力,海啸后的地区格局与战略态势将出现微妙变化.日本、印度与澳大利亚在东南亚的影响会有所上升,而美国影响力不断下降的趋势则会有所放慢.
中国表现可圈可点
中国政府与社会各界在此次救灾中的表现颇为出色.中国的援助量力而行、适可而止,避免了过犹不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反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援助行为动机单纯,是出于友邻、睦邻和国际人道主义,另外,中国还严格尊重了受灾国的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行胜于言”.今年6月恰逢明朝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中国政府的此次表现是对郑和下西洋和平正义之旅的最好纪念,是当年郑和精神的再现与发展.因此,经过此次劫难的考验,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仍将继续稳步增长.
3.灾后重建
1)印度洋海啸使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南亚、东南亚国家遭到重创.各种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而酒店业的兴建和民用房屋的重建规模将非常大,冶金、电力、水泥等行业需求也将随之大幅增加.
世界各大工程公司和化工集团敏感地嗅到了这一新商机,通过各种渠道着手南亚、东南亚受灾国的新兴工程承包市场,猎取机会.
2)印度发生的海啸灾难造成许多儿童伤亡,巨浪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但是,生活总要继续,他们终要走出灾难阴影,迎接新的生活.目前,国际社会捐献的救援物资陆续运抵印度洋地震和海啸受灾国家,受灾国人民也积极开展自救,重建家园.
3)印度洋海啸灾区重建需大量海外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最大的主要是以下5个领域的人才:建筑业、制造业、水产业、服务业和IT业.
灾后重建,建筑业首当其冲.居民楼、厂房、酒店等都需要重建,工程浩大,建筑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紧缺.制造业中造船业最缺人,受灾国家中渔业和旅游业都很发达,大批船只毁于海啸,所以,需要大批船舶类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海啸后,灾区大批IT设备和网络需要重建、更新和维修,急需各类IT技术专家,包括网络工程师、IT设备维修人员等.
水产养殖人员最紧缺.这次海啸使大量滩涂变成荒泽,所有受灾地区的水产养殖基地都受到严重破坏.元气大伤,这些养殖基地的恢复需要若干年,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转移养殖基地.我们知道,水产养殖基地最好的地点是淡水与海水交织地,不能有大的海浪和台风,并有很好的大的食物供应链.养殖基地的恢复、新建都需要人.目前来看,对于海外就业人员,水产养殖业有好几年的机会,相关人员包括技术工人、普通指导、工人等.
4)印度洋海啸灾后重建对中国的一批企业和大批希望赴海外工作的人员来说是一次合作与就业的好机会,在就业、移民等方面可能会有更好的支持和保障.东南亚国家一直是我国海外就业的主要领域,但这些年来这些国家存在的就业压力,使我国人员在这一地区的就业机会一直在减少.这一次,某些需求领域的申请可能会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或机构的特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