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古今著名的数学家有那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23:41:54
中外古今著名的数学家有那些?中外古今著名的数学家有那些?中外古今著名的数学家有那些?欧拉(L.Euler,1707.4.15-1783.9.18)是瑞士数学家.生于瑞士的巴塞尔(Basel),卒于彼得

中外古今著名的数学家有那些?
中外古今著名的数学家有那些?

中外古今著名的数学家有那些?
欧拉(L.Euler,1707.4.15-1783.9.18)是瑞士数学家.生于瑞士的巴塞尔(Basel),卒于彼得堡(Petepbypt).父亲保罗·欧拉是位牧师,喜欢数学,所以欧拉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熏陶.但父亲却执意让他攻读神学,以便将来接他的班.幸运的是,欧拉并没有走父亲为他安排的路.父亲曾在巴塞尔大学上过学,与当时著名数学家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8.6-1748.1.1)及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1654.12.27-1705.8.16)有几分情谊.由于这种关系,欧拉结识了约翰的两个儿子:擅长数学的尼古拉(Nicolaus Bernoulli,1695-1726)及丹尼尔(Daniel Bernoulli,1700.2.9-1782.3.17)兄弟二人,(这二人后来都成为数学家).他俩经常给小欧拉讲生动的数学故事和有趣的数学知识.这些都使欧拉受益匪浅.1720年,由约翰保举,才13岁的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学生,而且约翰精心培育着聪明伶俐的欧拉.当约翰发现课堂上的知识已满足不了欧拉的求知欲望时,就决定每周六下午单独给他辅导、答题和授课.约翰的心血没有白费,在他的严格训练下,欧拉终于成长起来.他17岁的时候,成为巴塞尔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年轻的硕士,并成为约翰的助手.在约翰的指导下,欧拉从一开始就选择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研究的道路.1726年,19岁的欧拉由于撰写了《论桅杆配置的船舶问题》而荣获巴黎科学院的资金.这标志着欧拉的羽毛已丰满,从此可以展翅飞翔.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 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陈景润,如雷贯耳.哥德巴赫猜想,惊艳神州 . 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困境潦倒之下,陈景润坚持研究的精神.这种精神,在百废待兴的改革开放初期,成为科学动员的一面旗帜. 让陈景润名满天下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出自诗人徐迟之手.诗人以浪漫的笔调讲述了专业的哥德巴赫猜想.此后,“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昵称,摘取这个“明珠”的陈景润成为偶像,并引发全民学数学的热潮,科学知识突然如一桌盛宴,摆在了饥肠辘辘的饿汉面前. 陈景润日日钻研的枯燥数学公式,在徐迟笔下,成了“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等等,一连串排山倒海似的比喻把数学公式变成抒情诗.研究者本人也被浪漫化甚至传奇化,但研究本身难以被浪漫化.因钻研学术遭受多年批判,生活上陷入窘迫,几近潦倒.为了节约生活费,陈景润平时甚至不吃菜,只用酱油泡水喝. 这样的陈景润曾被认为是一个“科学怪人”,节衣缩食,一只牙刷也不买,在十月的天气里,别人还穿着单衣,他就穿上了棉袄……即使是如此之“怪”,也丝毫无损陈景润作为时代偶像的影响力.因为其逆境下取得蜚声国际的成就,与历经劫难后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契合. 此后,陈景润被当时颇为流行的“追星”方式包围——邀请他作报告的单位排起了长队. 陈景润去世10年后的2006年,中国数学家参与证明“七大世纪数学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记者采访数学家丘成桐,丘成桐顺便提到哥德巴赫猜想,表示它是数论中的难题,但是并未被列入“七大世纪数学难题”,不是数论领域最重要的难题;他还表示,哥德巴赫猜想“很漂亮”,却是一个相对孤立的命题,就是破解也不会对其他研究产生太大推动作用. 证明“1+1=2”的意义究竟几何,专业人士见仁见智,普通大众更是不甚了了,人们喜欢的只是徐迟创造的浪漫童话.我们姑且不论哥德巴赫猜想的学术作用,这颗“明珠”曾经引领了中国的学习热潮,追求科学曾是一种时髦,甚至成了一种癔症.在拜金主义流行的今天,浪漫主义的梦想已经消退,显得是那么短暂.我们明白,对知识的尊重态度,对科学的追求精神,尚没有真正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