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的知识sd sd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03:13:17
关于三国的知识sd sd
关于三国的知识
sd sd
关于三国的知识sd sd
三国
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84年爆发黄巾起义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三国局面的形成
东汉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刘辩继立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兄何进联络西园八校尉之一的袁绍,杀统领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硕.袁绍、何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并州牧董卓入洛阳为援.当宦官杀何进,而袁绍又尽杀宦官之时,董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的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酿成大规规模的内战.
董卓入洛后,袁绍出奔冀州,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袁绍为盟主,相机进攻董卓.初平元年(190),董卓避关东兵锋,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本是乌合之众,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初平三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
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建安元年(196)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见魏武帝曹操).
董卓入洛阳后,曹操逃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聚兵反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他在济北(今山东长清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建安元年,他把汉献帝迁到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又屯田积谷,以蓄军资.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袁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中原地区.建安十二年,曹军出卢龙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
建安十三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江东的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刘备会晤,商讨对策,诸葛亮又受刘备之命,于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水师于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迫使曹军退回中原.这就是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曹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
建安十六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刘焉之子)的地盘.二十四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据守荆州的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刘备军相持.
汉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死;十月,子曹丕称帝(即魏文帝曹丕),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即汉昭烈帝刘备),国号汉,世称蜀,又称蜀汉,建元章武.孙权于221年接受魏国封号,在武昌称吴王.222年,蜀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今湖北宜都境),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即吴大帝孙权),后迁都建业(见建康),建立吴国.猇亭之战以后不久, 蜀、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三国疆域,大体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区,吴得东南地区.魏国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蜀、吴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吴有扬、荆、交三州.三国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蜀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吴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
魏 汉未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站在这个阶层一边.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不具备战胜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割据者的政治优势.曹操杀戮讥议自己的名士边让,引起兖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其势力几乎覆没.东汉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实力和影响远胜曹操,在讨曹檄文中曾辱骂曹操是“赘阉遗丑”.官渡之战时,曹操的文武官员多与袁绍通谋.曹操为了战胜强大的对手,不得不度外用人,即从较低的社会阶层中网罗有能力的人才.后来他一再发布“唯才是举”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曹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曹操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在其帷幄中有许多名士.官渡战前,徐州混乱,他曾派出名士陈群、何夔等人出宰诸县,以图稳定 局势.曹操得邺城后,立即辟用袁绍原来辖区内的名士;破荆州,也尽力搜罗本地的和北方逃来的士人.曹燥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为念.
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二匹、绵二斤.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有好处,也有利于大族豪强庇荫佃客.曹操命令加重对豪强兼并行为的惩罚,但大族豪强兼并事实上难以阻止.
随着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北方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运.恢复的冶铁业中,利用水力鼓风冶铸的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洛阳、邺城都日趋繁华.魏国与日本境内的邪马台国保持着较频繁的交往.西域诸国也有使臣和商人往来.
文化方面,文学、哲学和科学技术都有重要成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都是著名诗人;还有以王粲、陈琳为代表的所谓建安七子.三曹和建安七子在诗歌创作上形成 “建安风骨”,留下许多名篇.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蔡琰(文姬)有《悲愤诗》传世,著名的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创作于建安时.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的产生,是 哲学思想的突出成就.后世称为“医圣”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人析为《伤寒论》及《金匾要略》二书),奠定了中国医学体系的基础.华佗则精于外科手术、首创用麻沸散作手术麻醉剂.数学家刘徽在圆周率计算上有重大贡献.马钧在机械上有多种发明,包括提水工具翻车.在宗教方面,道教由于黄巾起义和张鲁保据的失败,略 有沉寂,佛教则继续流传.洛阳有佛寺,西域僧人前来传法译经.颍川人朱士行远赴于阗求经,是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汉僧.
魏国建立不久,政权开始腐败.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爽重用名士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谥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马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司马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有军功.景初二年(238),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 国版图.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249),又乘曹爽奉齐王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逼迫曹爽屈服,并处死曹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件.后来,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i)、毋丘俭(正元二年,255)、诸葛诞(甘露二年,257)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 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毋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
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乘时立功,于魏景元四年(263)出兵灭蜀.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魏国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蜀 董卓入洛的前一年(中平五年,188),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焉死,子璋继任.刘焉、刘瘴相继压平了益州豪强的反抗.建安十六年刘璋邀请暂驻荆州的刘备入蜀,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建安十九年,刘备占据益州;二十四年进驻汉中,自称汉中王.是年,留守荆州的关羽被孙权军袭杀.刘备于221年称帝后,为争夺已失的荆州,于次年出峡,与吴军进行了夷陵之战,败退入蜀,病死.其子刘禅继立.
刘备在新野时,邀约客居隆中的诸葛亮为辅佐.诸葛亮看清了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荆州不可持久的形势,从战略上促成刘备进入益州,以图自保.刘备死,诸葛亮辅刘禅.小国弱民,处境困难.今川西和云、贵的一些少数民族,当时统称西南夷,接连发生叛乱.益州郡(今云南晋宁东)豪强雍闿执太守,求附于吴.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元都响应雍闿,南中地区动乱扩大.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军南征,大军分为三路,诸葛亮军西平越嶲,马忠军东平牂柯,然后他们与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时孟获已代雍闿据郡.诸葛亮败孟获,并按出军时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对孟获七纵七擒,终于使孟获归心,南中平定.诸葛亮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把南中青羌编为军队,并允许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马特产充实蜀国军资.西南夷人地区的闭塞状态,从此有所改变.
南中战争结束,蜀吴结盟也取得圆满成果.诸葛亮于建兴五年率军进驻汉中,同魏国展开争夺关陇的激战.诸葛亮在益州疲惫情况下急于求战,一方面力图以北伐来巩固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正统地位;一方面则以攻为守,借以图存.建兴六年,诸葛亮命赵云据箕谷(今陕西褒城北)以为疑兵,自己率主力取西北方向进攻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前锋马谡在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败阵,蜀军撤回.以后三年,诸葛亮又屡次出兵,都由于军粮不济,没有成果.建兴十二年再次北伐,进军至渭水南面的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病死军中,蜀军撤回,北伐停顿.
诸葛亮死后,蜀国以蒋碗、费祎、董允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景耀元年(258)以后,宦官擅权,政治腐败.大将军姜维北伐,劳而无功.景耀六年,魏军三路攻蜀,姜维在剑阁抗拒魏钟会大军,而魏邓艾则轻军出阴平(今甘肃文县西)险道南下,于这年冬灭蜀.蜀国历二帝,共四十三年.
吴 汉未黄中起义时,孙坚随会稽朱俊到中原镇压黄巾,以后又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隶属于袁术,在淮南活动,孙坚死,子孙策统领部众,约于兴平元年(194)开始向江东发展.他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驱逐暂驻曲阿的扬州刺史刘繇,逼降会稽太守王朗.建安元年献帝都许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建安四年,孙策击破袁术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曲,并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孙策死,策弟孙权统众.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徒治京城(今江苏镇江).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十五年招附保据岭南的士夑兄弟,取得东南半壁.建安十六年孙权徒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建安二十四年孙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全境.三年以后(222)又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限制了蜀国出峡发展的可能.孙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
散布在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孙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嘉禾三年(234)诸葛格率军进攻丹阳山越,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丁壮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东晋南朝史籍中,关于山越的记载只偶尔一见.
孙权主要的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战后,曹操军屡攻合肥地区,双方互有胜负.江北居民多渡江,濒江数郡成为空虚地带. 诸葛亮死,魏蜀战争停止后,魏国加强了在淮南对吴国的进攻.吴军除沿江设督驻军、遍置烽燧以外,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严密防守.魏军水师有限,进攻难于奏效,所以魏吴相持有年.
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 江)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吴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黄龙二年(230)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
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
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吴国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
孙权死(252)后吴国日趋衰弱,而魏国则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由于司马氏以先灭蜀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蜀(263)、代魏(265)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国政权暂得延续.晋泰始五年(269),羊祜命王浚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咸宁五年(279)冬,晋军出兵自长江以北、江陵至建业之间五道攻吴,而以益州水师为奇兵出峡顺流,于太康元年(280)三月攻下建业,吴帝孙皓降,吴国亡.吴国历四帝,共五十二年.东汉初平元年(190)后出现的全国分裂局面,经过魏、蜀、吴三个区域的局部统一和相持后,至此又归于全国的统一.
本文指中国的三国时期.
曹魏 孙吴 蜀汉
首都 洛阳 建业 成都
君主 开国君主-灭亡君主
5帝 曹丕-曹奂
4帝 孙权-孙皓
2帝 刘备-刘禅
成立 220年 229年 221年
灭亡 265年 280年 263年
三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时期.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并实际上以丞相的职位掌握东汉政权,取得“魏王”称号,加九锡.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继承其位,同年强迫东汉的末代皇帝献帝刘协将皇位禅让给他,建立了曹氏政权,国号“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政权正式灭亡,三国时代正式开始.221年,以益州为根据地的刘备自立为皇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同年,割据扬州、荆州、交州等地的孙权接受曹魏政权的册封,开始称“吴王”.229年,他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吴”,史称“东吴”.已经事实上控制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于263年吞并蜀汉后,司马炎于265年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于280年攻克江南的孙吴政权,正式统一中国,三国时代就此结束.
古代中国地区中,皇帝称号只能由一个人使用,但是这时同时出现了三个.西晋时陈寿编撰的史书《三国志》从公元184年黄巾之乱之后的东汉末年的动乱时期开始记述,所以历史学家多以黄巾之乱的结束为三国时代开始.明代罗贯中根据这个时代的历史为蓝本而撰写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成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三分雏型
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向荆州进攻,而刘表也在此时病死,其次子刘琮接位并向曹操投降,刘备见此,决定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此时孙权部下鲁肃到刘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到江东,双方结盟,孙刘联军便以周瑜、程普为都督抗曹,双方隔江相对,周瑜利用火计在赤壁大败曹军,曹操退回北方(详见赤壁之战).
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向荆南施压,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用了很长时间,最终攻克南郡.孙权为向刘备示好,将其妹嫁给刘备.而孙权为拓展势力,占据了交州.其后,周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途中病逝.鲁肃接替其位,并将南郡借给刘备.而曹操在南方战争失败,转移向西发展,曹操欲进攻汉中张鲁,西凉诸军阀疑其将攻击自己,在211年起兵,共推马超、韩遂为首领,曹操率军镇压,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三国鼎立
三国地图在荆州的刘备,受到益州之主刘璋邀请,入蜀帮助刘璋防守张鲁、曹操的入侵,刘备口头答应,但入蜀后不断收买人心,双方最终在212年决裂,刘备调兵直指成都的刘璋,虽然其间军师庞统中流矢死,但仍于214年成功逼使刘璋投降,刘备成功入主益州,留下关羽防卫荆州.同时,曹操曾南下攻击孙权,最后双方撤退.
215年,曹操快速地得到汉中,而同时孙刘两家开始争夺荆州拥有权而发生战斗,两军对垒.但刘备得悉曹操得汉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孙权平分荆州,回师益州,但双方关系经已恶化.216年曹操就任魏王,一年后,刘备进攻汉中,而曹操内部有守将叛乱,孙权也偷袭合肥,汉中成功落入刘备之手,曹操虽曾挥军要夺回,但都不成功.219年,刘备自封汉中王.
同年,关羽率荆州军北上攻魏,但主战、刚接鲁肃之位的吕蒙突袭荆州,并擒杀关羽.220年,曹操死,曹丕登位,并逼汉献帝禅让,建国号魏;而于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孙权向魏称臣,而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同年,刘备以报关羽之仇为名东征孙权,孙权派出接替吕蒙的陆逊迎战.结果刘备惨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详见夷陵之战).223年,刘禅登位,蜀吴再度结盟,最终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29年,吴王孙权称帝,建立吴.
内争外战
刘备死后,蜀汉经过讨伐南中拱固益州后方,诸葛亮便在227年至234年间向曹魏实行五次攻伐,但最终未能成功(详见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死后,姜维也多次伐魏,也都没能取得明显战果,反而使得国力大为消耗(详见姜维北伐).此外,蜀汉后期,刘禅因宠信宦官黄皓而令朝政败坏,姜维曾对黄皓作出弹劾,但反被黄皓逼害,而刘禅也对姜维多次伐魏而感到反感,姜维惟有避居沓中,内外分歧严重.
吴国的陆逊、诸葛恪等亦多次出兵伐魏,但未能取得大进展.不过在南方,诸葛恪就成功令山越归顺.而吴国内部却发生斗争,早在孙权死前就出现皇子结党争夺太子位之事,皇子恶斗的结果导致孙权最后只能选择年幼的孙亮继承皇位,孙权于251年逝世,死前委以国政的太傅诸葛恪却因北伐失利大失人心,不久遭孙峻诛杀,孙峻与从弟孙綝专政期间行恐怖统治,大臣世家牵连身死者多,孙綝最后虽为吴帝孙休诛杀,但吴国国政已江河日下.
魏国主要战争都是抵抗蜀、吴的攻击,曹真、张郃、司马懿都极为活跃.其中,司马懿也讨平了公孙渊的乱事,收复东北.而曹魏内部,在明帝曹睿死后,权臣司马懿与宗族领袖曹爽出现权力斗争.249年,司马懿于高平陵事件中罢黜当时任大将军的曹爽,至此魏国朝政为司马懿父子掌握,后来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更专权,皇帝废立由己,高贵乡公曹髦甚至被司马昭部下杀害.曹魏内部虽然有多次的起义欲铲除司马家族,但都不成功,分别由王凌、毋丘俭和诸葛诞发动的淮南三叛都被司马家平定.
三分归晋
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将领姜维发生拉锯战,魏军被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蜀主刘禅投降,蜀被魏所灭(详见魏灭蜀之战).及后钟会、姜维在蜀发生叛变,据三国志记载,“魏将士奋发,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可见并未引起大乱,司马昭快速平定.
265年,司马昭死后,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并开始筹备伐吴.279年,司马炎兵分六路,由北、西向东吴进发,吴主孙皓曾想抵抗,但在暴政的统治下,士兵毫无战意,晋军势如破竹.280年,晋军成功攻克建业,孙皓投降,吴国灭亡,西晋成功统一天下(详见晋灭吴之战).
主要战役
战役 (地点) 时间 攻方 主帅 守方 主帅 胜方 影响
黄巾之乱
(全国性爆发)
184年、188年 张角 张角、张曼成
波才、彭托 东汉 皇甫嵩、朱隽
曹操、卢植 东汉 为了打击黄巾叛乱,政府给于州牧兵权,许多州牧趁机坐大,中央政府影响力开始下降.
讨伐董卓
(关中)
190年 袁绍 各路地方军 董卓 华雄、吕布
胡轸、徐荣 袁绍 董卓挟天子迁都长安,地方诸侯内斗更深
官渡之战
(河北南部)
200年 袁绍 袁绍 曹操 曹操 曹操 袁绍势力衰退,曹操统一中原成为最有实力的诸侯
赤壁之战
(荆州南部)
208年
9月19日–20日 曹操 曹操 孙权、刘备 周瑜、程普
刘备 孙权、刘备 曹操统一全国的计划挫败,刘备趁机取得荆州,形成三分局势的雏型
夷陵之战
(荆州南部)
222年 蜀汉 刘备 孙权 陆逊 孙权 蜀汉国力大衰,无力夺回荆州,形成三国鼎立最后形态
诸葛亮北伐
(雍州)
228年——234年 蜀汉 诸葛亮 曹魏 曹真、司马懿、张郃 互有胜负 蜀汉诸葛亮病逝,曹魏司马懿抬头
姜维北伐
(雍州)
253年——263年 蜀汉 姜维 曹魏 司马昭集团 互有胜负 蜀国国力消耗,间接导致蜀汉亡国
魏灭蜀之战
(益州)
263年 曹魏 邓艾、钟会、诸葛绪 蜀汉 刘禅、姜维、诸葛瞻 曹魏 蜀汉灭亡.邓艾、钟会、姜维及一些蜀国遗臣在叛乱中被杀
晋灭吴之战
(荆州南部、扬州)
280年 西晋 贾充 孙吴 孙皓 西晋 孙吴灭亡,西晋统一中国.
三国大事件年表
184年
2月 黄巾起义.
10月 张角病死.
187年
曹操任东郡太守.
189年
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 曹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
1月 各路诸侯起兵反董卓.董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少帝) 卒年15岁.
2月 董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
孙坚破董卓,斩华雄.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
192年
4月 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死董卓.
6月 李傕、郭汜围长安,杀王允,败吕布.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得以壮大.孙坚攻击刘表,战死.
193年
曹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94年
吕布攻击曹操.陶谦病亡,刘备领徐州牧.
195年
10月 曹操领兖州牧.孙策攻打江东大败刘繇.李傕、郭汜争夺献帝.
196年
7月 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下,回长安.吕布占徐州,刘备投曹操.曹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
197年
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讨伐张绣,失败.袁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198年
9月 吕布攻打刘备,破小沛.
12月 曹操擒杀吕布.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
11月 张绣投降曹操. 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曹操.孙策袭取庐江,败刘勋.刘备讨伐袁术,袁术病死.
200年
曹操诛杀董承一伙.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陈琳撰写讨曹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 曹操偷袭乌巢.
201年
曹操败袁绍于仓亭.刘备投奔刘表.
202年
5月 袁绍病死.
203年
孙权讨伐黄祖.
204年
曹操平定冀州.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
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
曹操平定并州.
207年
8月 曹操大破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曹操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
208年
6月 曹操封为汉丞相.
7月 曹操南征刘表.
8月 刘表病死.曹操杀孔融.
9月 刘琮投降曹操.
11月 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
10月 刘备与孙权之妹成亲.
210年
曹操建成铜雀台.周瑜亡.
211年
曹操攻破马超.刘备入川.
212年
10月 曹操南下进攻濡须口.刘备驻扎霞萌关.孙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
5月 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
5月 孙权攻破宛城.
7月 孙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10月 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曹操,事泄,曹操诛杀众人.刘璋投降刘备,刘备自领益州牧.
215年
7月 曹操征张鲁.
11月 张鲁降曹操.逍遥津之战.曹操在濡须打败孙权.
216年
曹操称魏王.
217年
2月 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败.
218年
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
7月 刘备进位汉中王.关羽水淹七军.
10月 关羽失荆州,被孙权杀害.
220年
1月 曹操病亡.
10月 曹丕称帝,建魏国.
221年
4月 刘备称帝.刘备伐吴.张飞遇害.
222年
孙权称吴王.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
223年
4月 刘备死于白帝城,刘禅继帝位.
8月 曹丕五路伐蜀.蜀吴重修和好.雍闿叛乱.
225年
诸葛亮南征.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国南方.
226年
曹丕病亡,曹睿继位.
12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孙权围攻江夏,兵败.
227年
诸葛亮上书北伐.
228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姜维降蜀.马谡失街亭.周鲂诈降诱曹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