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井冈山写的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00:25:07
毛主席在井冈山写的是什么毛主席在井冈山写的是什么毛主席在井冈山写的是什么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毛主席在井冈山写的是什么
毛主席在井冈山写的是什么

毛主席在井冈山写的是什么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1928年秋
  【译诗】
  战旗在山下摇荡,
  战鼓及军号声响彻山头,
  任凭敌军团团围困,
  我依然傲岸不可撼动.
  整饬的防御工事已严阵以待,
  所以更加团结一心如筑成的堡垒.
  黄洋界上我军炮火轰鸣,
  快马报之敌军在渐浓的夜色中逃去.
  【赏析】
  整个60年代,红卫兵徒步长征去井冈山可以说是实现其理想的一大壮举,而那时我没有赶上这趟长征,我年仅10岁,规定不得外出,但我的一个比我大四五岁的堂哥却同几个同学在一个黄昏背上简单的行装和一个我当时觉得非常奇怪而并非必须的军用水壶出发了,我还清楚地记得我被某种美好而激动的远方生活所抛弃了,但那时我并不理解这些,也不懂“生活在别处”的含义,我产生了某种锥心刺骨的疼痛,使痛来自何方,我年龄太小当然不知道,我看见他们在灰蒙蒙的夏末黄昏嬉笑着出发了,而我仍在原地生活踏步.
  但痛苦消失得那么快,几乎是几小时之内就无影无踪了,去不了井冈山,但很快那个时代的另外的快乐又涌来了,那些快乐我不需一一列举,那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习以为常的文革时代的各种儿童游戏.
  突然有一天(那时堂哥走后大约三个月以后),堂哥在深夜回来了,由于旅途中持续的兴奋和体力消耗,他的身子显得更加精干,眼睛中兴奋的余辉还未退尽,爆发式的疲劳即将来临,在他倒头沉睡之前,他递给我一件圆领土红色的运动衫,上面印有红卫兵重庆兵团战士到达革命圣地井冈山纪念,其中井冈山三个大字非常大,是黄色的,我激动异常,当即穿在身上,连续几天沉浸在欢乐里;我似乎在提醒我的同学,这是高人一等的标志.
  接着井冈山的歌声以另一种声音在我少年时第二次响起,重庆当时是全国武斗重镇,全城分为二派,一是“8·15派”,二是“反到底派”.重庆是“8·15派”的天下,“反到底派”几乎全面撤出重庆,但它却留下一个坚实的堡垒.位于解放碑(重庆市中心)一幢大楼内,这是它的一个广播站,名字叫“完蛋就完蛋广播站”.这广播站可谓在一派之中心孤军奋战,日夜广播,其中反复播出的一首歌就是一个浑厚的男中音唱的《西江月·井冈山》,尤其是在灼热的夏日正午、黄昏或夜晚.我开始被这首歌感动,被它苍凉、沉郁、稳健的旋律所震动,我也开始莫名地喜欢上了这首歌,很快记住了这首诗,其间也为传闻中死守那个广播站的两三个传奇人物所激动.据说其中有一女广播员(她本来音色绝伦),文武双全,能用手枪和匕首,还经常夜间出击“敌人”,她的确带给我无边无际的遐想.那种遐想里弥漫着某种难以言传的非凡女性的暴力……但这一切,最重要的对美的新发现却是由毛主席的这首诗及谱成的曲完成的,无比惊险而璀璨的一步,诗歌最初的闪光点,但我知道我离理解这首诗还差得很远.
  今天,重读此诗,我得庄重地写下我的认识.
  这首诗诗人通过对1928年8月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武装割据的伟大斗争,表达了诗人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战略战术的思想.
  全诗以写意手法,再现了战争场面,没有正面的详细的激战描写,但在整个大意境中让人感到从容无敌的风度,稳重帅气不在话下.
  透过这首诗,我们还感觉到红军最初成长的路线,以及毛泽东、朱德、陈毅会师并肩作战的风采.
  这就是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成长的摇篮,革命的策源地,它的星星之火若诗人的诗句星光闪闪,胜利是必然的,如井冈山上的红军采取的口号:一、敌进我退!二、敌驻我扰!三、敌疲我打!四、敌退我追!以及最早的八项纪律(克敌制胜的法宝):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对老百姓要和气,要随时帮助他们;四、借东西要还;五、损坏东西要赔;六、和农民买卖要公平;七、买东西要付钱;八、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最后两项为林彪所加).
  即便是如此超级的以多(敌人)打少(红军)的激战,而且生死未卜,但毛主席依然谈笑风生,举重若轻,以轻松笔法写出最后二行,即敌人宵遁.其实当时形势是十分危险的.在黄洋界大战中,敌军多次猛攻,被我击溃.午后,红军从茨坪运来了主力部队留下修理的一门迫击炮,出其不意地向敌轰击.可惜当时只有三枚炮弹,而且前二枚由于火药受潮未能打响,第三枚终于在敌群中炸响,敌人以为我部主力到达,连夜撤退.
  如果以我个人趣味,要挑出此诗最令我喜爱的一行,那就是“黄洋界上炮声隆.”黄洋界这几个字的字形和读音都极美,接着的“炮声隆”显得战斗敦厚坚实而无血腥味,而“隆”字的发音也浑厚有力,如用“响”字就败笔了.当然以毛泽东这样一代天才,对诗的音、色、味、形是轻松把握、出入自如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