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为何能迅速崛起?我们能学到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00:01:12
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为何能迅速崛起?我们能学到什么?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为何能迅速崛起?我们能学到什么?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为何能迅速崛起?我们能学到什么?联邦德国

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为何能迅速崛起?我们能学到什么?
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为何能迅速崛起?我们能学到什么?

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为何能迅速崛起?我们能学到什么?
联邦德国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复兴,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决定的,主要有:第一,战前德国是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联邦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从而为恢复和发展工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第二,适时地进行了经济改革,建立了一个比较符合国情并行之有效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第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科技队伍,并注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1950—1970年,联邦德国在校大学生由100339人增加到411951人,平均每万居民的大学生数从21人增加到67.9人.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外,联邦德国也很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规定不再升入大专院校的中学毕业生,在三年内享有法定休闲日去接受正规课程教育.为了加快科技发展,联邦德国还特别注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1950—1973年,联邦德国进口的专利和许口证的支出从2200万马克上升到165400万马克,增长了74倍以上.由于重视科技,联邦德国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据统计,1950—1960年,联邦德国国民经济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5.3%;第四,利用外国资本.根据马歇尔计划,西德在1948—1951年获得了36.5亿美元的援助.而根据马歇尔计划设立的“马克对等基金”(即联邦德国工商企业偿还马歇尔计划的款项,可作为短期信贷再投资于本国经济建设中)的投资,到1956年就达10O亿马克.马歇尔计划与马克对等基金对于当时缺少外汇、急需资金的联邦德国好比雪中送炭.50年代以后,外国私人直接投资成为联邦德国输入资本的主要形式1957—1975年,美国公司在联邦德国的直接投资从5.81亿美元上升为87.2亿美元.
  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客观原因,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1、日本明治维新后,对外侵略扩张,实行殖民统治,靠战争和掠夺来积累资本,刺激本国的工业发展,给亚洲许多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这个无胆的帖子里有论述,虽然有过分夸大之嫌,但还是可以凑合着看的,咱就不详细分析了)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2、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这点咱研究的比较多,深入分析一下)
  (1)对待日本政策的全面调整:
  根据杜鲁门主义的战略,美国原想通过扶助蒋介石并使之统治中国,再以它为据点进行反共的战略.由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远东的战略而破产.于是,日本在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变得重要起来,即美国打逄使日本替代原来拟想中的蒋介石政权,而成为其亚洲的反共据点,为了实施这一新战略,为了遏制苏联和中国,美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放宽了对日本的惩罚,就是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建设远东工厂就是最好例证. 建设远东工厂的重要一步就是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
  (2)朝鲜战争以及越南战争的订货需求:
  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立刻成了美国的后方军需物资供应基地和武器,军械的修理厂.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1964到1968年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又从日本订购大量军需物资.除这些有形的直接订购物资外,美国还相应地为日本产品进入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打开了通道.
  (3)旧金山体制的构筑和建立
  1951年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9月8日,日美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安保条约规定美军有权在日本领土及其周围驻留,这一时期,日本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了美国核保护伞,使战后日本刻的较为安定的国际环境和较为稳定的国内政局.并且使日本摆脱了战时沉重的军费负担,这样得以把资源,劳动力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和平经济的发展.
  3、相对充足而廉价的资源能源供应
  战后,世界资源,能源的新发现和大量开采以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的廉价供应,为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战后东南亚,大洋洲和南美许多国家铁矿的开发,以中东和非洲新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为中心的世界石油产量激增和价格的低廉化,对日本这个极端缺乏资源,能源的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条件.
  以上是总结的日本经济崛起的一些客观条件,当然还有第三次科技以革命的推动,不赘述了,也欢迎大家补充,反正愤青是比较喜欢看这些的.
  下面再来谈谈日本战后崛起的主观原因,也是本人觉得非常值得中国关注和借鉴的地方
  1、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加入国际竞争体系
  日本经济很完成了战后经济恢复后,日本政府适时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看准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根据国内资源贫乏的实际,选择了以重、化学工作为中心的加工贸易型的面向国际的发展战略.并相应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重组国内企业,保护大型企业,鼓励发展托拉斯企业.三菱系统三大重工业企业合并成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就是成功的典型. 从60年代开始,日本实行贸易资本的自由化政策,积极加入发达国家的贸易竞争体系.在国际贸易竞争体系中,牢记:有、全、新、精的四字竞争方针,也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新,人新我精.在产品市场占有上,做到销售一代,储存一代,研究一代的三代”销售原则.为了立足国际市场,日本政府还制订了一系列扶持与干预经济的政策,日本汽车工业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证明. 首先,政府积极扶持,给予政策倾斜.一是减免多种费税,二是重奖设计新产品开发的有功之臣.三是扩大企业的进口权,生产权和技术开发权.其次,优化国内企业,建立大型集团. 再次,确定主攻方向,开发自己的名牌.
  2、重视教育
  日本较早的推行义务教育制度,战前就已普及了四年及六年义务教育.1947年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50年九年义务教育完全普及,就学率达99%,1965年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比率达69.6%;1970年高中毕业升入大学的达23.6%.同时还有配套齐全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日本政府重视教育,还表现在教育经费在行政费中逐年增加,1956—1978年期间,教育经费在行政费中的比例就达20—33%;1978年教育经费占国民总投入的7.1%;同年按人口平均的教育经费相当于1950年度的51.46倍.(以上数据均有资料可查).1962年日本政府提出了“造就人才”、“建设国家”的战略思想.造就人才实质是美国的开发人类能力的政策,即把人看作经济上的生产力,因教育投资来开发这个力量的政策,是和日本式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为实现这个战略日本政府建立了优秀学生选拔制度,建立优秀学生跟踪档案,确保成才.对义务教育期间的中小学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境贫穷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和中餐补贴制度.并且建立光荣家长评选制度.对那些教子有方家长给予奖励,使尊师尊教成为日本国民的自觉行动.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日本国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发展经济所需的各类人才都有了较充分的保证.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中国要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各级政府都必须要向日本那样,真正把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真正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不能以经济困难为借口而忽视教育压缩教育经费的投入.比如搞什么教育产业化.
  3、重视科技
  二战以后,尤其是在50年代以后,形成了以电子和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和利用技术等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科技革命高潮.50年代—70年代是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主要时期,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普及运用的关键时期,日本赶上了机遇,更抓住了机遇,在确立外向型经济妥展战略的同时,制定了科技立国长远发展战略,注意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选择以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合成材料技术的开发,为振兴日本工业的突破口,引进国际尖端技术,进行消化后使之转化为生产力.据统计1956—1964年,日本经济全年平均增长率为10.1%,其中因技术而增长的部分为48.5%.可见运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是日本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4、良好的社会福利体系,重视国民的社会保障
  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是不完善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肯定是缺乏后劲的,不能充分调动国民的积极性.日本在社会福利体系方面做得非常好,在这里,最主要的就是社会保险,其基本内容包括:
  (1)生活保护.主要是对生活困难的人提供生活、教育、住宅、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救济,以保障国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2)公共卫生.主要是为预防传染病等,向国民提供健康诊断和卫生检查等.
  (3)失业对策.主要是救济失业者,实施失业对策事业,支付失业保险等.
  (4)社会福利.主要是指建设有关福利设施,提供有关福利服务.
  (5)社会保险.是指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日本的社会保障虽然在二战前就已经有所发展,但是真正的发展则是从战后才开始的.与欧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尽管日本的社会保障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但是其却发展很快.
  5、国内的高储蓄率,政府合理利用资金.
  二战后,为了达到经济高速发展的目标,日本政府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这也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但是,高积累的基础是什么?是雄厚的资金支持.一方面,日本政府尽量压低工人的工资,另一方面则号召国民响应政府的政策而存钱,以确保日本工业能有充足的低息资金来源.再加上受传统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国民比较勤俭,都愿意把钱存起来,家庭储蓄率很高.正是出于日本的高储蓄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大量的资金被国家运用到了急需发展的部门行业.
  6、乐于奉献,勤勉踏实的精神
  日本人为了家庭,为了妻子儿子,为了幸福的生活,自觉地加倍工作.他们坚信勤劳就会幸福,甚至甘愿牺牲自己的汗水而少取工资.日本人效忠企业,以厂为家.真正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企业竞争意识,正是这种乐于奉献的勤勉劳作精神,创造了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塑造了日本民族深邃的灵魂.我想日本人善于学习,塌实勤劳品质是得到大多数中国人认可的,上一次慕斑竹搞过这样的投票,大家的投票结果也能说明问题.
  7、积极改善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70年代以后,日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位的提高,开始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方针.积极改善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为发展经济服务.先后出台了等距离多边外交政策、全方位和平外交政策以及自主选择外交政策. 1972年9月田中内阁同中国恢复邦交,迈出了多边自主外交的第一步.两国贸易迅速增长,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事实也证明,中日友好,两国都能从双边贸易中得到实惠,不可否认,近两年中日之间的政冷开始影响到经济关系,并且已经出现局部经冷现象,但政冷经热仍是当前中日关系的基本特征.愤青们认为,中日经冷日本损失更大.但是这种观点经不住推敲.退一步讲,即使从绝对量上看双方损失一样,但对各自影响差别很大如同一个壮年汉子和小孩各吃对方一拳,谁会更疼?毕竟中日经济发展水平和总量差距较大.中日关系要服务于哪个目标?是为了中国实现本世纪中叶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还是为了解气而图一时之快?正是在这层意义上,中国不应轻易人为制造中日经冷.不在主权领土问题上让步,不在台湾问题上让步,不破坏中日经济合作关系,应该是中日关系发展的三个底线.对于中国来说,打开中日政经关系这个结,关键还在于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壮大自身实力.举个例子,现在中国GDP总量是日本的1/3,人均GDP更只有日本的1/40.我相信,等到中国GDP总量和日本差不多时,日本对中国的态度肯定与现在不同.等到中日人均GDP相当时,这个变化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