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反思"现代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8 09:44:21
如何反思"现代化"
如何反思"现代化"
如何反思"现代化"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总让人想起那些频繁的败仗和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因而我是最不喜欢读中国近代史的.可是翻开蒋老师的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后却被奇迹般地吸引了,一口气读下去丝毫不觉得枯燥,感觉一百多年来纷繁的历史以一种极为明晰的方式在你的眼前展现出来;再把今天和200年前对比一下,忍不住感叹历史和时间的神奇. 全书是在“以史为鉴”、“以史经世”的思想支配下,以中国向西方学习而先后出现的几个救国救民方案为基本线索而著成的. 第一章讲外患.自给自足的中华帝国一直就把别国当成藩属国来看待,没有外交而只有“剿夷”和“抚夷”.可是这样的状态在19世纪已经无法继续维持了,因为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正向全世界扩张着市场以促进其商业的发展.中国不愿与英国建立邦交,英国只好以武力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鸦片问题虽然是导火线然而深层次的原因却是资本主义的海外扩张.清廷在战败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器不如人,自不待说;纪律不如人,精神不如人,亦不可讳言.”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呀!蒋老师接着指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之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正是因为清王朝在两次鸦片战争之间虽败而不知民族危机、看不清国内外局势并且不思国家内政改革,才导致我国在近代化的过程中白白浪费了20年的光阴.穷而不思其变,使得我国被列强任意宰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都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剿夷派虚骄自大,抚夷派服输而不图振作,他们都没有认识到我国已罹患着深重的民族危机而亟需变革. 第二章讲内忧.洪秀全发动的农民起义虽然反对清王朝,但并不反对封建社会,它本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又一个循环.洪秀全虽然提倡男女平权,但是他的宫廷中充满了妃妾;他的均田主义虽有详细规定,但是并未实行.概括来说即是:洪秀全虽然对宗教革命和种族革命十分积极,但对于社会革命则甚消极,他的真心实意并不在于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太平天国起义军的行动类似流寇,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因而遭到了清政府的镇压.其中最突出的是曾国藩组织的湘军.曾国藩一方面注重对士兵们的精神教育,用旧礼教作军队的精神基础;另一方面利用宗族观念和乡土观念来加强军队的团结力.他不仅费苦心制造大炮和改善各种兵器装备,而且认真操练士兵,训练了一支勇猛精锐的湘军. 在清政府的镇压和领袖之间的内讧下,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它的失败证明了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而曾国藩领导的士大夫式的运动却仅仅是拯救了岌岌可危的清王朝,清王朝的苟延残喘同样不能救中国. 第三章讲的是洋务运动.恭亲王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向西方学习的实践,最终却归于失败.蒋老师认为关键的原因在于洋务运动作为器物层面上的变革其本身并不彻底.洋务运动在其步步向前进的过程中遭到了旧制度和旧精神的阻碍,譬如在政治制度上,中国自古的君主专制制度造成了皇权的高度集中,李鸿章根本不能独自处理军费,以至于在甲午之战以前的七年,中国海军没有添订过一只新船,这对于一个亟需富国强兵的国家来说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此外,旧式的文官制度和审计制度也为洋务运动的发展制造了极大的阻碍,加之妄自尊大的士大夫阶层的轻举妄动,使得我国的国防力量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这一切直接导致了我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甲午之战是高度西洋化、近代化之日本战胜了低度西洋化、近代之中国,标志着实行不彻底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第四章讲述列强对我国的瓜分以及民族的复兴.继洋务运动之后的戊戌变法,是我国在制度层面上对西方的学习,却由于受到顽固派的迫害而以失败告终.义和团运动虽然举着爱国的旗帜,但由于其反对西洋化和近代化故而也不能拯救中国.只有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才是彻底的精神层面的革新,才是我们民族“唯一复兴的路径.”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朝,扫除了民族复兴的一种障碍.“我们这个老古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当我读到这一句时,心里忽然升起一种感动,彷佛看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曙光,彷佛我们民族之前所受到的所有屈辱都得到了申诉.然而,辛亥革命终归于失败,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仍然障碍重重. 读完全书,我开始思考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否就意味着全盘西化? 蒋老师从进化史观着眼,认为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要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他说:“近百年的中华民族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我们的生活与200年前清人的生活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变,从衣食住行到精神文化乃至政治体制,无一不是西方的那一套.中国封建社会是不讲究科学技术的,举国上下唯有读书高,读的是孔孟经典和四书五经.社会的生产力没有发生工业革命般日新月异的突飞猛进,科举制度选拔的人才只是帮助了维持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难怪黑格尔说,中国是没有历史的.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我国社会也许将永远这样循环下去. 然而,古老的中国和现代化的西方在19世纪相逢了.文明的碰撞不可能不引起冲突和反应,这常常导致一方被另一方所同化.借用汤因比“挑战——应战”的历史理论,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的刺激下被引发的后发的现代化,与西方自本土而生的原发的现代化性质不同.西方的现代化是在其历史背景下自然而然孕育出来的,而我国的现代化几乎是被迫地进行着,想想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所受的阻力就可以看出,中国的现代化从一开始就举步维艰. 现代化的一方面是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人口密度的增大和人口流动的加快引起了社会解组和社会纽带的弱化,不仅导致了各种犯罪越轨现象的频发,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人类心灵的荒漠化.人们常感叹城市居民的冷漠,我也不止一次地怀疑社会是否正在被解构?在一个高速流动的后工业时代,社会如何可能? 现代化的另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善,却并未承诺我们以幸福.越来越多的人在工具理性下被异化,在一个“机器人”和“人机器”大行其道的时代,我们到何处寻找人类的本性? 现代化的其他方面我就不一一详述了,只是隐约觉得我们应该对现代化进行一定的反思.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说到:“泛灵论使对象精神化,而工业化却把人的灵魂物化了.商品失去了除拜物教以外的一切经济特性,而拜物教又将其不良影响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文明的历史就是牺牲内卷的历史,是放弃自己的历史”——如果现代化反过头来变成了主体客体化的进程,究竟是人类的幸运还是悲哀? 对一个后发现代化的国家来说,彷佛不是我们选择了现代化,而是现代化选择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