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聊斋志异》的读后感 要1000字以上有的5该发给小弟吧!1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22:51:43
求求《聊斋志异》的读后感 要1000字以上有的5该发给小弟吧!11
求求《聊斋志异》的读后感 要1000字以上
有的5该发给小弟吧!11
求求《聊斋志异》的读后感 要1000字以上有的5该发给小弟吧!11
〈聊斋志异〉读后感
但是面对黑暗的现实,作家在书中提出的改革社会的方案确实不现实的.他在《促织》中提出了请天子关心民命,在《席方平》中请二郎神主持公道,在《红玉》中请侠客义士救困扶弱,另外再一些公案故事中,想靠清官来除暴安良.这些又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还存在着幻想.
《聊斋志异》广泛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批判了科举制度.这方面的代表作有《考弊司》《叶生》《王子安》等等.这些作品对考场的黑暗、考官的混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考生的变态心理作了入木三分的刻划.
《考弊司》写阴间主管考试的靠弊司司主虚肚鬼颁下定例,凡考生初次谒见,要先割脾肉一块孝敬司主,但贿赂丰者可以免割.可是他在堂上悬挂的楹联却是“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这正是对人间黑暗的考场和寡廉鲜耻的考官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
作者不仅写了科举制度的黑暗,而且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副食和精神摧残.王子安因对功名利禄的渴望而失去理智,自以为中了进士翰林,大摆进士翰林的架子,闹出了许多悲剧性的笑话.叶生因屡试不第竟一病不起.在《王子安》中作家对考生们的心理和神态,作了穷形尽相的描绘,他们入场考试,似丐、似囚、似秋末之冷蜂、似出笼之病鸟;他们盼望喜报,坐立不安,如痴如狂,对秀才士子灵魂的这些刻画细致入微.作品通过对知识分子变态心理的描写,告诉人们科举制度是怎样侵蚀人们的灵魂的.所以《聊斋志异》的更深刻之处,是它揭示了腐败制度对民族精神之摧残.
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也是《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著名作品有《阿宝》、《连城》、《莲香》等等.《聊斋志异》中的爱情小说有它鲜明的特点:作家多通过非现实的幻想的世界的人与事来表现强烈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来表现他的爱情理想.再作家笔下,那些花妖狐魅所幻化的少女,尽管性情各异,但大多美丽聪明,善良无私,不图富贵,不慕权势,以才德取人,爱的忠诚,爱的坚贞,历经祸患而不渝.她们来去自如,离合随心,不受封建戒律拘束;不矫情,不虚伪,生气勃勃,一往无前.她们再没有恋爱自由的封建社会,获得了幸福的爱情.例如:《婴宁》婴宁是一个狐女,在坟墓里长大,他能摆脱人世间任何的束缚,不受封建礼教的规范,不受庸俗的世间人情污染,天真无邪,纯洁透明,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新人.王子服同样是一个思想单纯、感情真挚的男子,作家让着两个人自由的结合,曲折的表现了他对世俗婚姻的不满.《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人们都能寻着故事发展的线索,窥见其中包含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深刻的社会矛盾斗争.
《聊斋志异》中的爱情小说提出的新的爱情观.《阿宝》和《连城》是在爱情观上别开声面的作品.《阿宝》写的是一个迂讷的孙子楚,不顾门第悬殊,迷恋着富商大贾的女儿阿宝.女戏曰:“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他果真用斧头砍去枝指,虽“大痛彻心,血溢倾注,滨死”而不悔.后又魂托鹦鹉,飞达女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孙子楚与阿宝终于结成了美满婚姻.这个故事写的是痴情,全篇笔笔写痴,字字关情.它鼓励读者:在男女之间要的是真心,有至情,就可以冲破一切阻力,实现婚姻的理想.这种爱情观,突破了封建主义的樊篱,带有强烈的市民意识,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连城》写孝廉之女连城诗求偶,乔生的诗受到它的赏识,但他的父亲以乔生贫穷不许,女又赠金助乔生学,于是乔以女为知己,“倾城结想,如饥似啖”.但史孝廉终于将女儿嫁给了盐商的儿子王化城.不久女病,需男胸肉一钱,捣合药屑,王化城不肯献肉,乔生竟“自出白刃”割肉做药引.后来女并负发而死,乔生进魂随地下.再阴间他们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复生,终成夫妻.《连城》给了人一个全新的观念,那就是要男女双方互相知心.乔生爱连城,是因为它赏识了自己的诗.连城爱乔生,是因为他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处境.这样他们的基础便十分牢固,可以冲破任何障碍,终成眷属.
出上述的三类作品外,《聊斋志异》还队当代社会进行里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或讽刺事态的庸俗,和刻画人心得险恶,或描写统治者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心理,或歌颂劳动者的正直勇敢.总之,《聊斋志异》所战士的人生画图是十分广泛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十分丰富.
但是《聊斋志异》中也有相当多的篇幅宣扬了落后的甚至反动的思想,就是在那些优秀的篇章中,也常常夹杂着封建性的糟粕.例如:有些篇章敌视和丑化农民起义,有些篇章宣扬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有些篇章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还有些篇章美化了一夫多妻制或羡慕功名富贵.此外,猥亵的语言和淫秽的描写也不少
〈聊斋志异〉感想
1蒲松龄的生平创作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蒲家庄人,出身与"书香"家庭。父亲蒲磐科举不遂,后经商致富。但到蒲松龄上年时家境渐趋衰落,生活一比较困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从二十多岁时开始〈聊斋志异〉的创作,四十岁左右初集成帙,以后随时增补,直到年逾花甲才辍...
全部展开
〈聊斋志异〉感想
1蒲松龄的生平创作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蒲家庄人,出身与"书香"家庭。父亲蒲磐科举不遂,后经商致富。但到蒲松龄上年时家境渐趋衰落,生活一比较困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从二十多岁时开始〈聊斋志异〉的创作,四十岁左右初集成帙,以后随时增补,直到年逾花甲才辍笔,前后历时四十余年。这部书花费了蒲松龄的毕生心血,包含了他对黑暗世界的全部认识和体会。它是一部生动多姿的教科书,代表了蒲松龄的最高文学成就。
2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中的近五百篇作品,其故事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作家收集的民间传说和亲身经历,二是前代的小说、戏剧故事。作家自己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简相寄4,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
《聊斋志异》题材的特点在于一个“异”字。它同明代拟话本小说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世态人情不同,大多写花妖狐鬼的故事。其中有写鬼的,有写狐的,也有既写鬼有写狐的。此外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在蒲松龄的笔下无不可以成精变人。就是就是一些没有出现 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的故事中,也总有怪异之事。如《促织》中成名之子魂化蟋蟀,《阿宝》中孙子楚魂附体鹦鹉等。这是一部借非现实的幻景物来寄托对现实不满的“孤愤之书”。《聊斋志异》的内容丰富复杂,瑕瑜互见,但总的看来,它所触及的社会生活相当广泛,反映的社会问题相当深刻,无论是接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弊端,还是描写爱情生活,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聊斋志异》中一个突出的思想内容,是揭露黑暗腐败的政治,鞭挞无恶不做的贪官污吏和为富不仁的豪绅地主,同情被压迫人民的痛苦,歌颂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席方平》《狼梦》、《窦氏》《红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作品。
《席方平》写的是一个非现实的幻想世界——阴间的故事。老实厚道的席廉再阴世受尽了富豪扬某的欺凌。扬某死后,贿赂冥界使者将西打死。席来到阴间,羊又贿买阴间狱使“日夜磅掠”,使之“筋骨摧残”。席廉之子席方平赴阴间代父伸冤,他层层上诉,从城隍、郡司、直到冥王,但是由于他们都受了羊某的贿赂,结果是都不受理,而冥王“命置火床等。席方平受尽了折磨,但毫不气馁,最后告上了二郎神,冤案方得昭雪。作家接阴间的险恶,影射人间的贪官吏虐,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机构的各个层次。它使人们认识到封建社会的各级官府,只不过是压迫人民的工具;封建社会的官场社会的腐败以极,暗无天日,从而使人们产生了对封建统治性的怀疑。
如果说在是阴间影射阳间,那么《促织》则是借历史以针砭现实。篇中著名的悲剧有促织而起,而促织有是宫中“岁征民间”之物。作家首先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接示了政治腐败、生灵涂炭的总根源。小说中勾画了从里胥、县令直至抚军的各级贪官污吏对上献媚、对虾狰狞的面目,有他们构成的封建转治罗网,使广大人民从政治到经济、从肉体到灵魂,无不受到严重的迫害和残害。这就是《促织》对封建统治的揭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再揭楼黑暗与官府的本质方面,《狼梦》同样写的很深刻。《狼梦》写白翁梦见自己走进儿子的县衙内,看见道上、厅上、堂上、堂下坐着、躺着的都是吃人肉的狼,而他们的周围白骨成堆,又看到自己的儿子有变成了老虎。作者在篇末写到:窃叹天下只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明白的告诉人们梦里的虎狼就是现实中官吏。
《聊斋志异》不仅写了现实的黑暗和被压迫与被损害的苦难,而且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席方平不畏死亡替父伸冤,受尽了许多酷刑之后,对冥王表示:“大冤未伸,寸心不死”,“必诉”!这种反抗精神是十分顽强的。另外,如《窦氏》中所描写的农村姑娘,但她被恶霸骗子南三复蹂躏抛弃后,再阳世冤屈难伸,就化为厉鬼将仇人杀死。 在这类作品中,还有《红玉》更脍炙人口。冯相如在狐女红玉的帮助下,同林村美丽的姑娘卫氏结合了,不料罢官在家的宋御使依仗权势,打伤相如打死相如的父亲,强走了卫氏女。冯相如到处伸冤,可无人为他申冤。后来一位虬髯侠士,为他杀死了仇人,夫妻团聚,重整家业。这篇小说,不仅是爆露社会的黑暗,而且着重表现了人们同恶势力的抗争,使恶人受到惩治,善良的受害者受到救助。作家对“人侠”虬髯客,“狐侠”红玉不不记个人得失助人为乐的品德十分赞颂,而且对豪绅和赃官,则表示了极大的愤怒。
3〈聊斋志异〉读后感
但是面对黑暗的现实,作家在书中提出的改革社会的方案确实不现实的。他在《促织》中提出了请天子关心民命,在《席方平》中请二郎神主持公道,在《红玉》中请侠客义士救困扶弱,另外再一些公案故事中,想靠清官来除暴安良。这些又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还存在着幻想。
《聊斋志异》广泛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批判了科举制度。这方面的代表作有《考弊司》《叶生》《王子安》等等。这些作品对考场的黑暗、考官的混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考生的变态心理作了入木三分的刻划。
《考弊司》写阴间主管考试的靠弊司司主虚肚鬼颁下定例,凡考生初次谒见,要先割脾肉一块孝敬司主,但贿赂丰者可以免割。可是他在堂上悬挂的楹联却是“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这正是对人间黑暗的考场和寡廉鲜耻的考官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
作者不仅写了科举制度的黑暗,而且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副食和精神摧残。王子安因对功名利禄的渴望而失去理智,自以为中了进士翰林,大摆进士翰林的架子,闹出了许多悲剧性的笑话。叶生因屡试不第竟一病不起。在《王子安》中作家对考生们的心理和神态,作了穷形尽相的描绘,他们入场考试,似丐、似囚、似秋末之冷蜂、似出笼之病鸟;他们盼望喜报,坐立不安,如痴如狂,对秀才士子灵魂的这些刻画细致入微。作品通过对知识分子变态心理的描写,告诉人们科举制度是怎样侵蚀人们的灵魂的。所以《聊斋志异》的更深刻之处,是它揭示了腐败制度对民族精神之摧残。
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也是《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著名作品有《阿宝》、《连城》、《莲香》等等。《聊斋志异》中的爱情小说有它鲜明的特点:作家多通过非现实的幻想的世界的人与事来表现强烈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来表现他的爱情理想。再作家笔下,那些花妖狐魅所幻化的少女,尽管性情各异,但大多美丽聪明,善良无私,不图富贵,不慕权势,以才德取人,爱的忠诚,爱的坚贞,历经祸患而不渝。她们来去自如,离合随心,不受封建戒律拘束;不矫情,不虚伪,生气勃勃,一往无前。她们再没有恋爱自由的封建社会,获得了幸福的爱情。例如:《婴宁》婴宁是一个狐女,在坟墓里长大,他能摆脱人世间任何的束缚,不受封建礼教的规范,不受庸俗的世间人情污染,天真无邪,纯洁透明,,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新人。王子服同样是一个思想单纯、感情真挚的男子,作家让着两个人自由的结合,曲折的表现了他对世俗婚姻的不满。《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人们都能寻着故事发展的线索,窥见其中包含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深刻的社会矛盾斗争。
《聊斋志异》中的爱情小说提出的新的爱情观。《阿宝》和《连城》是在爱情观上别开声面的作品。《阿宝》写的是一个迂讷的孙子楚,不顾门第悬殊,迷恋着富商大贾的女儿阿宝。女戏曰:“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他果真用斧头砍去枝指,虽“大痛彻心,血溢倾注,滨死”而不悔。后又魂托鹦鹉,飞达女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孙子楚与阿宝终于结成了美满婚姻。这个故事写的是痴情,全篇笔笔写痴,字字关情。它鼓励读者:在男女之间要的是真心,有至情,就可以冲破一切阻力,实现婚姻的理想。这种爱情观,突破了封建主义的樊篱,带有强烈的市民意识,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连城》写孝廉之女连城诗求偶,乔生的诗受到它的赏识,但他的父亲以乔生贫穷不许,女又赠金助乔生学,于是乔以女为知己,“倾城结想,如饥似啖”。但史孝廉终于将女儿嫁给了盐商的儿子王化城。不久女病,需男胸肉一钱,捣合药屑,王化城不肯献肉,乔生竟“自出白刃”割肉做药引。后来女并负发而死,乔生进魂随地下。再阴间他们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复生,终成夫妻。《连城》给了人一个全新的观念,那就是要男女双方互相知心。乔生爱连城,是因为它赏识了自己的诗。连城爱乔生,是因为他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处境。这样他们的基础便十分牢固,可以冲破任何障碍,终成眷属。
出上述的三类作品外,《聊斋志异》还队当代社会进行里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或讽刺事态的庸俗,和刻画人心得险恶,或描写统治者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心理,或歌颂劳动者的正直勇敢。总之,《聊斋志异》所战士的人生画图是十分广泛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十分丰富。
但是《聊斋志异》中也有相当多的篇幅宣扬了落后的甚至反动的思想,就是在那些优秀的篇章中,也常常夹杂着封建性的糟粕。例如:有些篇章敌视和丑化农民起义,有些篇章宣扬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有些篇章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还有些篇章美化了一夫多妻制或羡慕功名富贵。此外,猥亵的语言和淫秽的描写也不少。
收起
我没看过
《聊斋志异》读后感
看完了《全本新注聊斋志异》,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共三厚本儿,注解详尽,旁征博引,印刷精当,全书在注解中人称上有四五处错别字,一处标点错误,正文中有三四处句读上尚可商榷,一千六百多页的书能够做到如此,可喜可贺。
在看此《聊斋》的时候,我常琢磨我们家阿花(我养的母猫)如果有一天也显了神通,豁然变成淑女,对...
全部展开
《聊斋志异》读后感
看完了《全本新注聊斋志异》,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共三厚本儿,注解详尽,旁征博引,印刷精当,全书在注解中人称上有四五处错别字,一处标点错误,正文中有三四处句读上尚可商榷,一千六百多页的书能够做到如此,可喜可贺。
在看此《聊斋》的时候,我常琢磨我们家阿花(我养的母猫)如果有一天也显了神通,豁然变成淑女,对我百般婀娜,对月骚雅,共赴阳台之下,爽成琴瑟之欢,嗯,我也享受享受野村高士的快乐。或许阿花本就出自龙宫呢,袖揣十颗夜明珠,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摇曳春风无限绿,不剪床前几烛红。待我出远门时,有阿花望穿秋水,蹙断远山,呵,那我就算是折寿个几十年也心满意足了。当然,聊斋里说得更棒,那是把古文玩儿得很精到了的作品了。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转(zhuǎi)词,至少以后耍贫嘴的时候也可以略作铿锵了。
从此书的注释中我总结《聊斋》中的典故多来自《论语》《尚书》《易经》《礼记》《诗经》《左传》《世说新语》以及唐诗宋词,据我的朋友说这些都是当时知识分子们必看的书籍,现在看很高明,在当时都是很普通的东西,就像现在人写文章多引时事、近代史、革命史、西方人物传记等等做典故是一样的。确实,不过《聊斋》里用典很活,一句话里可能用两三个典故,有些典故还是反其意而用之。那个“异史氏曰”里有几段儿是长篇赋体,有些是放在故事正文里的某判词某檄文里了,通篇对仗,句句有典,往往一篇儿这样的文章,其注解就有四五页,看起来倒是不累,而且是很兴奋的,有说风的,有说雨的,有说同性恋的,有说悍妇的,大多是从已有的典故里抽取某一个因素来进行发挥的。还有活用《诗经》,把《诗经》中的两首诗中的话给揉成一句来形成雅谑,这个都足可见蒲松龄的文学功底已不止于背书抄书,亦有评书在内耳。多加咀嚼,真可绕梁三日。
我只记住了部分典故,因为这书很容易看,语言干净,状浮于形,不用太多的动脑筋绕弯子则故事的美妙奇巧毕现,所以看得很快,比看《圣经》要容易得多,看快了,我就不会刻意的去记什么具体的典故了,有些故事看完了就过去了,文章大概的轮廓、动作心里有些数了,也就过去了。所以我觉得以后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得再看几遍,学四书五经,看《聊斋》比看原文要轻松一些。我前几天心血来潮去书店找到一本儿《诗经通诂》,清朝人写的,就特想买,后来仔细翻了翻,就作罢了,我终归还不是搞八股文的料。如果在古代,我这样的恐怕连个童生都算不上了吧。古人只要考科举的都看四书五经,都读那几本儿书,这样也就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语言,如此确实很方便交流;而且那文化是深厚的,系统的,他们的交流也自然档次比较高了。如果放在现在,每个人都在读不同的书,同行之间都难得共同语言,再像《聊斋》那样用典,恐怕就知音杳杳了。也就因此,现在扒故纸堆的,不如关注近现代时事的,或许也不如看日本漫画玩儿电子游戏的,也不如搞中共党史的,也不如看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的了。文化如此,其文也必如此,不能怪现代文人不够文,唯土壤支离难得茂树矣。
从《聊斋》注解中还可以看出蒲松龄多写山东的事情,他家乡的事情居多,然后是安徽、江苏、河南、直隶、四川、广东、浙江、江西等地的事情,而且他文章中提到的人物有一部分是当时有名气的人,载入光绪版的《山东通志》了的,不是进士就是举人,这大概能够看出当时他的交游范围。在提到某地风物时,时间地点言之凿凿,确实是有记史的风范。嗯,以后如果组织一个“聊斋游”,去看看那些村儿那些庙,到江南找找“五通”,去青州访访“雹神”,一定会很有趣味性。至少我利用《聊斋》对山东的地理、明末清初的历史事件多少有了些了解。《聊斋》虽然多涉神鬼妖狐,不过其中的地理历史部分是不会错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当时的人们看了更加解颐更加解气一些。有不少篇章现在也是很解气的,我觉得现在的中国跟明末清初时候的比起来变化确也不是很大,并没有传说中的“翻天覆地”那么大。中国的文脉断了,其他的比如说贪官脉、悍妇脉、陋儒脉貌似还是很好的么。
与四大名著相比,《聊斋》里没什么脏字俗词,不过在骂人的力度上好像更强一些,有一些就是随口说出来的话也被做成了文言,还特好听,平仄有力,语势彰显,这个我觉得是功夫,我还没看到有哪本儿书也能把人骂得这么好听的。文言确实是汉语的精华,我想就算白话文运动再深入搞它一百年,也不一定能够达到文言的表达水准。四大名著里也涉及到了赌博、狎妓、斗殴等平民之事,不过能像《聊斋》这样写得有趣的地方不多,可能是字多了缠绵了也就是泄劲了吧。我问朋友为啥不把《聊斋》算进四大名著,朋友说《聊斋》都是短篇,四大名著都是长篇,或许是这么回事儿吧。
《聊斋》的语言给我的感觉总是一个老头子在大笑着嘲讽世事,目光明亮,或手舞足蹈摇头晃脑,或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蒲松龄在讲述别人在自己的文集里记载的故事的时候,也用的是自己的语言,而且多会说谁谁谁的记载要更精彩这样的话,呵,这倒也让我想更多看看与蒲老同时代的人们的文集了。在第一册上有蒲松龄的画像,左手捋须,一双笑眼,此一垂然老者,耄耋之年,竟做出这么富有精气神的文章,人老心不老啊。联想《郑超麟回忆录》也是八九十岁的人写的文章,也是毫无老气,精神焕发,文章修养能如此,让我羡慕不已。
我在看《聊斋》的时候常琢磨他这是怎么写出来的,在取材方面已经有很多考证了,我在这里说书写过程。《聊斋》里的故事虽短,不过都很复杂的,题材上重复的不少,但内容上却篇篇不同,即使是两三句话的小短文,蒲松龄也力求其叙述曲折和意境深远。我想这不太像是一笔挥就的,而且里面那些大段大段的赋文可能是另作的,放在文章中时根据文意小做修改。有些语言是日常的灵感给随手记录下来的,遇到适当的语境就直接拿出来使了;有些则是套话,这篇儿用完了那篇儿也用。而且《聊斋》语言在发音上很容易背诵,虽然我没有刻意的去背什么,只是觉得如果让我背某段或某篇,那些发音的平仄、韵律应该不会很难记。这使我感到这些小文章都像是反复加工过的,若要从中找到败笔,以我的水平来说是很难。好像蒲松龄在写《聊斋》的时候已经想好了要下很大的功夫来写,要争取让它流传甚广甚远。也有可能这本是当时文人的矜持,本是一个作文的习惯了。看朵渔的《禅机》中说张之洞认为自己的字儿以后定会流传,所以写字时处处留心,有一天给家里人留了一张便条就出门了,过了半个时辰又回来了,修改了便条里的几个字,来回看看,满意了,又重新誊写了一次,把原来的那个条子撕碎了扔掉,即又出门办事儿去了。
蒲松龄作品除了《聊斋》之外还有他的诗集、书信集、文论集流传于世,只是我没有在书店里看到过,如果要对《聊斋》进行深入的理解,在蒲松龄身上做更多的工作,除了四书五经外,这些资料以及当时的县志等也是必不可少的,仅仅看《聊斋》的注也只能满足皮毛之需。尤其是他的诗集,在《聊斋》的注解有三次提到了某首诗详见其诗集上的某段自注。不知道现在是否有“聊学”或者“蒲学”,不过既然《聊斋》如此迷人,说不定我以后闲暇了会广收资料钻营于其中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