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的大三线、小三线是怎样划分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08:20:07
当初的大三线、小三线是怎样划分的?当初的大三线、小三线是怎样划分的?当初的大三线、小三线是怎样划分的?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周边局势紧张,形势严峻,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均遭到来自世界各种势力的包

当初的大三线、小三线是怎样划分的?
当初的大三线、小三线是怎样划分的?

当初的大三线、小三线是怎样划分的?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周边局势紧张,形势严峻,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均遭到来自世界各种势力的包围与封锁.在这种严峻紧张的形势下,中央制定了以国防建设第一,加速“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为主要任务的“三五”计划.由此,拉开了我国“三线”建设的序幕,沿海各大中城市的主要工业、国防工业及大量的工厂、科研单位纷纷内迁,在西南、西北和中南地区建立起了大、小三线.
  所谓大三线最初是指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到70年代扩大到一般指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广大地区. 是指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北的陕西、青海和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中原的豫西、鄂西,华南的湘西、粤北、桂西北,华北的山西和冀西地区,都属大三线的范围.
  在建设大三线的同时,上海还在苏、皖、鲁等地建立生产后方和原料基地,称为“小三线”.
  1964年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大规模建设后方基地用以备战,要求上海搬迁军工、基础工业和短线产品342个项目,涉及458个工厂.这些工厂一分为二,内迁部分设备和人员,在后方组建新厂,老厂任务仍要完成.上海职工以大局为重,奔赴内地山区.从1964年秋至1966年,先后共迁出工厂411个、设备2.6万多台,输送干部、工人9.2万名.负有搬迁任务的工厂都配了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骨干,保证新建厂能顺利生产.上海大中华轮胎厂抽调领导干部和各工种工人800多人,配套去贵阳包建贵州轮胎厂;上海电器工业公司组织华通开关厂、人民电器厂职工1000多人,去遵义帮助建设遵义电器开关厂.1970年,国务院在计划工作会议上要求狠抓战备,抓紧大三线建设.从1970~1979年,上海又先后动员了14.24万名职工,去西南地区和云贵高原,支援三线工厂.
  从1966~1979年,上海先后有8万多名职工去梅山、大屯、铜陵、张家洼,建设原料燃料基地;有4万多名职工去安徽,在山沟里建设冶金、机电等工厂.他们仅用五年时间,就完成大屯煤矿第一口矿井——姚桥矿的建设.梅山的65孔大焦炉、1033立方米的大高炉,也仅用一年时间就先后出焦、出铁;第二座高炉及机修等厂区不到两年全部建成.在安徽的三线工厂,安装工人钱龙宝、陈阿小首创高炉整体吊装新技术,两人在安装起重机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建设三线工厂中,较大的有池州八五钢厂、前进机械厂、徽州新光金属厂、联合机械厂、跃进机械厂、协同机械厂、旌德井冈山机械厂、绩溪东方红材料厂、光明材料厂、光辉器材厂、万里锻压厂、燎原模具厂、胡乐协作机械厂、贵池胜利机械厂等大型企业14家,中小型企业30多家.在安徽的这些工厂,1984年后陆续移交当地工业部门管辖,成为内地的骨干企业,上海职工大部分留在当地继续工作.
  为与三线建设配套,上海职工中还有一批医务卫生人员、商业供销人员去山区和后方基地建设职工医院、矿山医院和供销商店,也有整个医院迁去内地,为当地和三线职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