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比较和从歌唱风格.音乐伴奏\舞台调度,舞蹈动作,舞美设计等艺术手法进行比较.研究不同...各位高手只要回答其中一到几个方面就好了....虽然.不错...但是似乎少了...巴黎圣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8 03:13:43
分析比较和从歌唱风格.音乐伴奏\舞台调度,舞蹈动作,舞美设计等艺术手法进行比较.研究不同...各位高手只要回答其中一到几个方面就好了....虽然.不错...但是似乎少了...巴黎圣母.
分析比较和
从歌唱风格.音乐伴奏\舞台调度,舞蹈动作,舞美设计等艺术手法进行比较.研究不同...
各位高手只要回答其中一到几个方面就好了...
.虽然.不错...但是似乎少了...巴黎圣母.
分析比较和从歌唱风格.音乐伴奏\舞台调度,舞蹈动作,舞美设计等艺术手法进行比较.研究不同...各位高手只要回答其中一到几个方面就好了....虽然.不错...但是似乎少了...巴黎圣母.
《悲惨世界》改自法国作家雨果的著名小说,在英国公演于1985年.之后,在世界各大洲都有不断的演出. 在当今音乐剧的四大名剧(《悲惨世界》《猫》《歌剧院幽灵》《西贡小姐》)中,《悲惨世界》是唯一一部改编自世界名著的音乐剧.有了这样一个严谨、成熟的故事,创作者无须在剧本上下太大工夫.因此音乐的创作显得尤为重要,应该说是音乐决定着这部戏的成败.而《悲》剧的音乐果然不同凡响.它的音乐整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旋律虽简单,却能立即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与大多数音乐剧相比,它的剧情要哀伤沉重得多,也有很多严肃悲壮的歌,偶尔一两个轻松的或是悠扬的歌马上又会被铁和血的声音盖过.今天我们听的这个片断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就是该剧中最为出名的唱段,那种不经雕琢的热情、人群所特有的热量和决心,在其他的音乐剧里很少见.1996年8月5日,在伦敦圣阿伯特剧场(St. Albert Hall)举行的十周年的晚会上,《悲惨世界》最优秀的演员聚集一堂,最后由十七位来自不同国家Valjean出场,用各自的语言演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这也说明该剧在各个国家的知名程度.
而刚好在课堂上欣赏到的正好是该剧1996年8月5日的圣阿伯特剧场版.
巴黎圣母院的合唱很出彩,尤其是和声采取的是比较现代的方式,很多pop的元素反而使得其中的很多唱段得以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广为传唱,突出的例子如三重唱Belle;摇滚的发声方式使得很多段落有了更强的情节感,而站在现代的角度反观历史的眼光和雨果在那个年代就已超凡的洞察力和忧虑,更使得整个故事的叙述贴近观众的欣赏.而悲惨世界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歌剧形式来表达,一种高贵而精致的美感,只有一个插科打诨的inn keeper,类似丑角吧.
不过也许是因为舞台的限制,两部非常冷静而现实的小说在剧中都只体现出浪漫和狂热的一面,人物也显得单薄多了,这也许是改编成为受众更广泛的作品所必然经历的loss in translation,无可避免的吧.
《悲惨世界》的音乐整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在序曲中,耳边总是“mi”“la”(固定唱法)/“do”“fa”(首调唱法)两个音不断的四度跳进.旋律虽简单,却能立即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 串铃的声音你一定听到了,它就象牛马身上的铃铛,也暗示着此时的人民正受压迫,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这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写照.拉马克将军的死讯传开后,学生领袖恩佐拉带领众人唱的“你可听到人民的歌声”(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充满着昂扬的斗志,激荡人心,让人听后不禁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且旋律朗朗上口,过耳难忘.这首歌曾被老妈评为“国际歌第二”.而后面的一首“只待明天”(One Day More)也是一首很有气势的大合唱,与前一首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唱在最激烈的1832街垒战前夕,曲中交织着多个主题:像芳婷的“我曾有梦”(I Dreamed A Dream)的主题,此时由珂塞特、马吕斯、爱波宁唱出,分别表达出珂塞特与马吕斯分别前的恋恋不舍及爱波宁对马吕斯的爱慕之心;德纳第夫妇“房间主人”(Master Of The House)的主题暴露了他们想在战争中大发一笔横财的小人嘴脸;而冉阿让、沙威、起义学生和穷苦百姓各自的主题也都交织在“One Day More”的大主题下,表达了各个阶层、立场的人对于这场战斗寄予的期望.这首曲子虽然主题众多,但却是多而不乱、层次清晰,且曲调朗朗上口,让人过耳不忘.记得第一次看《悲》剧(10周年纪念)时,主选菜单的背景音乐就是它,当时一下子就被这气势磅礴的大合唱镇住了,还楞了好久的神儿呢!“你可听到人民的歌声”和“只待明天”是全剧中我最喜爱的两首大合唱,每次听它们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如同信徒唱赞美诗一样,满怀崇敬之情地跟着高歌,然后浑身起鸡皮疙瘩(我这人一听令我感动的音乐就这样),最后总是十有八九的,眼中不知不觉地噙满了激动的泪水……
当然全剧感人的场面只不仅表现在革命的激情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和道义也不得不让人为之动容.
像芳婷的“我曾有梦”(I Dreamed A Dream),她的梦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我曾有梦,人们都很和善,生活充满希望……但梦中的我不是生活在这地狱里,现在的生活粉碎了我的梦);而当芳婷即将死去,向冉阿让托孤时两人的对唱也让人不禁心痛.她不愿死去,更不愿让珂塞特孤苦伶仃.当她唱到“告诉珂塞特我爱她,我会在醒来后看见她”(……And tell Cosette I love her ,and I’ll see her when I wake……)时带着哭腔,仅这一句,就将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位母亲临终前的不舍和恳求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心碎都难!
我个人将芳婷的旋律主题分为三个:一个是“我曾有梦”;另一个是“Cosette ,it’s turned so cold .Cosette ,it’s past you bed time”(珂塞特,天凉了,你早该上床了)的旋律;第三个是“Come to me, Cosette ,the light is fading. Don’t you see the evening star appearing”(过来珂塞特,天色变暗了,你没看到连星星都出来了吗)的旋律.
如果仔细听这部作品就会发现,芳婷的主题总是不时地与冉阿让并行.比如冉阿让从监狱出来后,背景音乐是芳婷的第三主题;他临终前,又出现了芳婷的第二、三主题.芳婷的主题亲切、温暖,充满光明,这似乎预示着冉阿让的命运将由黑暗走向光明,也暗示了他的一生都与芳婷有密切的联系(他收养珂塞特,并视为己出的照顾她,不正是因为当年他出于愧疚而要帮助芳婷并将其女抚养成人吗?这一切都是在履行他对芳婷许下的诺言).另外,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还会发现,那个暗恋马吕斯、最终为他牺牲的女孩儿爱波宁的那首“我独自一人”(On My Own)与芳婷的第三个主题相同.这首歌是当她独徘徊在夜幕中的巴黎街头,暗自诉说自己对马吕斯的爱慕之情时唱的.这两个女子都是真心地爱着别人却得不到回报,最终都是为爱而死.爱波宁似乎成了第二个芳婷,因此二人的主题相同也就不足为奇,甚至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在众多的唱段中,我最钟爱的唱段之一便是爱波宁与马吕斯的二重唱“一场小雨”(A Little Fall Of Rain).德纳第夫妇的女儿爱波宁暗恋着学生马吕斯,而马吕斯已有心上人珂塞特,他只把爱波宁当作好朋友.爱波宁为爱而追随他参加了街垒战,不幸在为保护马吕斯时而中弹牺牲.临死前她靠在爱人的怀里,同唱了这首凄美无比、令人鼻酸的“一场小雨”.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但能在心爱的人怀里死去已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满足了.但最后一句还没唱完,爱波宁就闭上了眼睛……每次听这首二重唱时,我都不敢喘大气,生怕破坏了这气氛(其实即便是看全剧我也是大气不敢喘一声).记得有一次我把这段从“《悲》剧10周年纪念”里单挑出来给一个从未听说过该剧的朋友看,之后她对我说:“唉,我太难受了,这个太感人了,我听得直揪心……”这首歌的确很感人,以至于我曾有过这样的念头:爱波宁太可怜了!雨果怎么这样“残忍”要让她死掉呢?干脆就让她和马吕斯在一起算了!不过越是悲剧才越能打动人,不是吗?不过说到底,我大概是因为喜欢这两个演员才爱上这首歌的,不过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在众多形象中,沙威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反派.我认为他的音乐形象塑造得非常有特点,很“像”沙威,他的主题急促而有紧张感,我想即便没听过的人也能一下子感觉出“这就是沙威”.在当芳婷与侮辱她的一个花花公子扭打起来时,沙威出现并质问缘由,此时是个短促而密集的节奏型,听上去令人紧张不安,而且还用木琴伴奏.在一些古典音乐中,木琴的音色都用来表现恐怖、紧张的形象、气氛(比如圣-桑的《骷髅之舞》等),我想此时配器者运用木琴大概就是这个意图吧.当沙威怀疑马德兰市长就是冉阿让时,这个主题又一次出现,它的每一次出现都会让人感到又有什么不详之事要发生了.以我们通常的欣赏习惯来说,坏人的音乐似乎应该是“那种样子”,有的还怪里怪气;然而对沙威这个大反派,当他对着夜空中的星星发誓,一定要逮捕潜逃的冉阿让时唱的“黑暗之星”(Stars)却是一首大气,甚至有些英雄色彩、充满正气的唱段.也许有人会说“这样是否将他的反面形象美化了?”我倒不这样认为,从沙威的身份来看,他是一位警探,并且原著中说他还是一位非常负责、尽忠职守的警探,所以在他看来,逮捕冉阿让是他义不容辞的职责,是他至高无上的光荣,因此安排一首有英雄正气感的唱段也是情理之中的.
《悲惨世界》的故事已经很悲惨了,若是让观众在剧院里从头“悲”到尾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因此剧中一定要有一点儿喜剧因素来调节气氛,缓和人们先前的“悲惨”情绪.例如那段“房子的主人”(Master Of the House).原著中那对卑鄙、贪婪、自私、无耻的酒店主人德纳第夫妇在这里成了两个滑稽的小丑形象.与之相应的音乐诙谐、俏皮、滑稽,而且乐队里还用了一支萨克斯管来做“形象代言”,这种特有的音色正好符合他们圆滑事故、油腔滑调的小人嘴脸.他们唱段中的半音还特别多,比如当冉阿让要带小珂塞特走时,德纳第夫妇就是不放手,想借此机会很敲一笔竹杠,却满嘴仁义道德地说“亲爱的芳婷,我们已为你的孩子做到最好……像我们亲生的一样,已再没有像我们这些基督徒做得那么多的了……”这段音乐完全是按半音行进的,很形象地刻画出他们狡猾、卑鄙的小人像,让人一听就知道他们又在盘算着什么诡计,却又装的一本正经,令人恨得牙痒痒.
真是又长又难分析啊,没日没夜地写才写了一半,真惭愧.里面由于个人意见很多,一定存在很多偏颇之处,希望各位指出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