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两方面对教育事业流下了什么“绝大的影响”?材料:孔子的政治活动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了一个绝大的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7 14:31:1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两方面对教育事业流下了什么“绝大的影响”?材料:孔子的政治活动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了一个绝大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两方面对教育事业流下了什么“绝大的影响”?
材料:孔子的政治活动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了一个绝大的影响.
————摘自钱僚《国史大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两方面对教育事业流下了什么“绝大的影响”?材料:孔子的政治活动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了一个绝大的影响.
从教育方法上说,我认为有以下几条.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孔子提倡“学而知之”,主张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子入太庙,每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学而时习,温故知新.《论语》第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学思并重,以养为重.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疑惑不解.这说明学习不能脱离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将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那样学了也无用处.如果只思考而不学马,会流于空想,那也有害的.这是孔子的学思并重的思想.学以致用 言行相符.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熟读了《诗经》三百篇,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呢?能把《诗》三百篇背诵下来.而在政治措施和外交活动上却不能用,那就算自学了.虚心求学 奋发不息.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虚伪和骄傲,他有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承认不知道,不强不知以为知,这是求学做学问的起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认为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定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他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一词即从此而来.“举一反三”成语亦从此而来.因材施教,实际出发.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好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易过头,子夏迟缓一些,办事跟不上,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好一些呢?”孔子回答道:“过了头与跟不上一样不好”.还有一次,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子贡答:“我怎敢同颜目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推知十个道理,而我听到一个道理仅只能推知两个道理.”孔子说:“是比不上他呀,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呀”孔子还能从学生的才能专长上分析,指出有的学生德行突出,有的学生长于辞令,有的学生擅长政事,有的学生熟悉古代文献.宋德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针对这说.
从教育对象上说,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 的办 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