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首古诗 请帮我查一下10 首诗 最好不是一个诗人的作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09:52:47
几首古诗 请帮我查一下10 首诗 最好不是一个诗人的作品
几首古诗 请帮我查一下
10 首诗 最好不是一个诗人的作品
几首古诗 请帮我查一下10 首诗 最好不是一个诗人的作品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
3. 啼:叫.
[简析]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 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塞下曲
卢纶
月 黑 雁 飞 高,
单 于 夜 遁 逃.
欲 将 轻 骑 逐,
大 雪 满 弓 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长歌行(节选)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注释]
1.老大:年老.
2.徒:徒然.
[赏析]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春 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 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春 晓
孟浩然
春 眠 不 觉 晓,
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晓:天亮.
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闻:听.
5.闻啼鸟:听见鸟叫.
[简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 “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第三、四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
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构思巧妙,很有情趣.
春夜喜雨
杜甫
好 雨 知 时 节,
当 春 乃 发 生.
随 风 潜 入 夜,
润 物细 无 声.
夜 径 云 俱 黑,
江 船 火 独 明.
晓 看 红 湿 处,
花 重 锦 官 城.
[注释]
1. 乃:就.
2.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3. 潜:暗暗地,悄悄地.
4.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5. 径:乡下的小路.
6.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7.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简析]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全诗八句,虽没出现一个“喜”字,但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知,无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
颈联写春夜雨景:“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开门出来看,只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亮光.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
滁 州 西 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1. 滁州:现在安徽省滁县.
2. 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上马河.
3. 怜:爱.
4. 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5. 野渡:郊野的渡口.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剌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