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管理制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23:31:11
什么是科学管理制度什么是科学管理制度什么是科学管理制度什么是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说到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先来看一段英国历史学家劳德·阿克顿勋爵讲过的“7人分粥”的故事:有7个人合住在一起,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什么是科学管理制度
什么是科学管理制度

什么是科学管理制度
什么是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说到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先来看一段英国历史学家劳德·阿克顿勋爵讲过的“7人分粥”的故事:
有7个人合住在一起,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同时又是自私自利的.他们想用非暴力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在没有计量工具或刻度容器的状况下分食一锅粥.大家发挥聪明才智,试验了很多办法,形成了以下种种规则:
规则1: 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便换了一个人,结果却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于是,其余的人揭竿而起,废除了这一容易滋生腐败的制度.
规则2: 民主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来主持分粥.这位道德高尚的人开始还能保持公平,但不久以后,他就有意识地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粥.大家一致认为,不能放任腐化,还得寻找新的制度.
规则3: 指定一个分粥人士和一名监督人士,起初还比较公平,但是到后来,分粥人士与监督人士从权力制约走向“权力合作”,分粥人士与监督人士分到的粥最多,制度再次失败.
规则4: 民主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主监督与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所有人都必须到场,监督委员会经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一番争吵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这种制度效率太低.
规则5: 谁也信不过,干脆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等于承认了每个人都有为自己多分的权利,同时又给予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的机会.虽然看上去公平了,但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打饱嗝,其余六天都是饥肠辘辘.大家认为这一制度造成了资源浪费.
规则6: 对于分粥,每个人都有一票否决权.虽然看似公平,但恐怕最后谁也喝不上粥.
规则7: 每个人都轮流值日主持分粥,但分粥的人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一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仪器量过一样.因为每个主持分粥的人心里都明白,如果7只碗里的粥有多有少,他将确定无疑享用那份最少的.
上述7种安排,只有最后一种规则,虽朴素平实却浑然天成,既简洁明晰又精巧高效,委实令人为之赞叹.
这一故事的简化版,便是“二人分饼”: 一张饼,怎样分,最公平?
很多人会想,这还不简单,找个公证人,二一添作五;可公证人的公正如何保证?找个监督人;可监督人的公正又如何保证?找个监督人的监督人……许多企业和政府机构就是这样,通过不断地加人加岗,来达到加强监管的目的,可事实已经证明,这是一条死胡同.
最简单的办法: 你先切,我先拿,天下太平.
切饼的人,如果自作聪明,把饼分得一半大一半小.当他发现留给自己的是小的那一块,只能自个儿扇自个儿的耳刮子.挑饼的人,如果发现他那半拉里夹的是萝卜干,而另半拉里有鲍鱼海参,心里恨得直咬牙,嘴上还自吹是我让你一马.
什么是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这就是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因为它完全符合科学的至上信念--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因为它完全达至管理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越是真理性的东西,越朴实简单、归于平淡.当我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一个公式就足矣,例如爱因斯坦只用一个E=mc2便对质能关系进行了深刻揭示;恰恰是当我们对事物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触摸不到内在实质,只能在外围绕圈圈的时候,所谓的“指标评价体系”就会应运而生、蜂拥而至,层层解释、烦琐论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种主观性的数字游戏,只能说明我们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问题的关键.14世纪,经院哲学家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奥卡姆剃刀法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用一个原因就能解释事物,不要用许多,用简单方案能解决问题,不要用复杂的,否则就是浪费.一句话: 把烦琐累赘一刀砍掉,让事情保持简单!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无为,并不是不闻不问,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为,尊其规律,循其自然,注重引导,淡化控制.现代系统科学给我们揭示了一条普遍规律: 自组织的活力要高于他组织如果一个系统是依靠外部指令来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而是靠系统内部各尽其责、相互默契,自动协调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自管理的效率要高于他管理.无为而治的理念核心,正是自组织、自管理.传统的管理思路,无外乎是聘请一些所谓的管理精英,对员工们进行指导、激励、约束、监督和协调;殊不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无为而治,正是给员工们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依靠员工的自觉自愿,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动协助他人,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来实现组织目标.这是因为: 没有什么激励,比自己激励自己更强烈;没有什么约束,比自己约束自己更牢靠;没有什么协调,比自己协调自己更有效.人不管、制度管,自己管、管自己,管得少、管得好.
太理想、不现实?那就让我们看一个活生生的例子.2006年9月27日,是深圳景轩酒店这家五星级酒店最为黑暗的一天,公司高管卷款“跑路”,拖欠员工工资和押金300多万元,拖欠水电煤气费和供应商货款400多万元,而账上的流动资金,只剩下两毛五分钱.当此危难关头,165名员工齐心合力、奋起自救,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以有条不紊和热情服务留住了客人,经过半年时间,酒店不但没有倒闭,而且逐步复苏.这说明,自管理一旦被激活、被启动,任何的管理奇迹都有可能被创造出来,而且效果一点儿也不亚于他管理.
当然,自组织、自管理是有前提的,那就是: 企业利益必须与员工利益相一致,企业目标必须与员工追求相一致,企业制度必须与员工取向相一致.同时,要实现自组织、自管理,就绝不能把员工看作是无差别的“机器”,犹如固定在棋盘中的棋子,机械而单调地重复着制度规定的作业动作,而是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必要的权利与追求幸福的自由,再加以适当的引导,使他们在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之间、追求幸福与承担责任之间,达致平衡和统一.“给人们行动的自由去实现他们自己的构想,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并不是他自身有多么强的管理能力,而是真诚地为每一位员工提供可能的发展空间、可见的追求目标和可行的前进路线,热情地引导和帮助员工们实现自我管理,因为所有对人的管理,其起点一定是员工的自我管理,没有自管理,哪来的他管理?为什么我们不返璞归真,首先着眼于自管理,而非要舍本逐末,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强化他管理呢?
听上去很难?实际上你会发现很简单.有一位建筑设计师,当他设计的楼群建成以后,楼与楼之间的道路都没有规划和铺设,建筑工人便去问他: “道路怎样铺设?”他回答道: “先不铺路,将楼与楼之间的空地都种上草坪.”工人很是疑惑,但仍然照此办理了.过了一段时间,住户们根据自己的日常需要和生活习惯,自然而然地踩出了条条通道.这时候,建筑设计师才叫工人按照自然形成的通路加以铺设,顺势而为,既方便了住户,又节约了用地.这便是一种顺应民意、道法自然的自组织、自管理思路.
自组织、自管理,不一定带来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但科学合理的制度,一定是趋向自组织、自管理的,因为员工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是企业真正的活力.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来自于员工自身而不是外在的压迫.具体到每一个员工身上,则呈现为:
--自激励: 员工自觉自愿地去做组织希望做的事;
--自约束: 员工自觉自愿地不去做组织不希望做的事;
--自协同: 员工自觉自愿地协助他人去做或不去做组织希望或不希望做的事.
自组织、自管理,用一句老话说,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别的暂且不说,单就制度成本而言,特别是制度贯彻、执行、监督、协调等等这些直接成本而言,自组织、自管理相比于他组织、他管理,成本要小得多,经济得多.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设计,要遵循许多原则,但必须摆在首位的,就是三自(自激励、自约束、自协同)原则,即使囿于各种客观条件限制,包括群众的认识、能力、素质或有欠缺,也应尽可能地吸纳、更多地体现“三自”原则,因为这是管理制度制定、实施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