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民族经济现代化与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23:59:43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民族经济现代化与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关系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民族经济现代化与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关系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民族经济现代化与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关系
我国的民族政策,从内容上讲,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从层级上讲,包括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也包括中央部门制定的政策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中国的民族政策以民族平等为基石,以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为基本内容,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出发点和归宿.
当前,从统计数据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的诸多指标,与全国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为实现共同繁荣,我们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发展生产力要从掠夺式的“征服自然”转变为呵护式的“利用自然”,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节约型”,从关注“经济增长”、重视“经济发展”,转变到促进“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倡导“效率与公平并重”,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与文化所引发的生态问题、社会问题、精神道德问题、发展观问题,注重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深化经济文化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力度,促进民族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2010-01-18 15:11:56 海啸 (06社理班 海啸 20145) 民族地区文化力与经济力相结合,构成新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通过文化力与经济力的互动,利用文化资源开发新的产业,不仅可以增加经济发展总量,创造新的财富源流,还能通过文化产业的扩张和辐射,以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一系列环节,带动物质生产领域其他产业的发展,为民族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当前,人文精神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增强,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进再生产过程,既成为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又是企业发展和竞争的重要手段.文化借助科技武装,形式不断创新,内容更加丰富,其吸引力、影响力越来越强.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市场广阔,潜力巨大.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愈加旺盛,人们对产品的文化内涵要求会越来越高.发展旅游业,开发民族风情游、自然生态游、探险体验游等,正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和强项.因此,民族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更新观念,精心策划,统筹兼顾,使文化经济力形成综合效应,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与时俱进,风光无限.
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经济和文化任何一方面滞后都会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只要把民族经济搞上去民族文化自然也就进步了.我们认为首先这种自然的文化变迁是朝多方向变化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而产生的反文化的侵袭力量有时是很强的.其次,这种进程缓慢,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最后,落后的传统文化将人为地得以持久保留,影响力难以短期内消除,也妨碍了民族团结.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尤其是在民族地区要慎重对待.
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结合点———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是现代社会最根本的资源,是一个地区总体资源中最关键的部分,尤其是随着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在迅速增强,对落后地区更是如此.
具体战略思考:
一、指导思想:坚持民族经济文化协调发展观念.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苦,发展经济似乎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唯一任务,政绩的评价也是围绕经济指标,基本上忽视了文化的发展,致使边远地区的民族文化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的状况.因此必须把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衡量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时既要重视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社会效益,即重视短期效益又要重视长期效益.充分认识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二、以相对主义的观点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即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进行批判,对民族文化的评价要以是否有利社会发展为标准.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西部大开发将使更多的民族成员参与市场竞争,交往增多,各文化间需要相互学习、借鉴,不能主观地认为谁好谁劣,更不是简单的同化和异化.同时二十一世纪将是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的时代,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回避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适应这一基本问题.少数民族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走开放式发展道路.同时对民族优秀文化要大力开发,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在其中也应重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促进民族文化的产业化进程,并采取措施加快民族文化间交流和融合,巩固民族团结.
三、加大人力资源的投资与开发力度.加大教育投资,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效率,提高全民素质,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加快科技扩散效应.同时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出去,地方劳动部门应为之大开方便之门;各地区要根据不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具体情况走不同的开发之路.在民族地区应逐步取消对少数民族的宽松计生政策,实行优生优育,以从源头上堵住低素质劳动力的无限供给,缓解民族地区人口的压力.大力改善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切实解决民族地区人们的饮水、温饱问题,增加民族地区人力健康存量.
四、大力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贫困地区经济增长中心.贵州民族地区地形复杂,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发展农村经济的使命历史地落到小城镇身上.广大小城镇星布农村,从节约使用公共设施、降低成本的角度来说应是农产品的加工地和集散地,从而推动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同时由于小城镇配套功能的需要,大大推动商业、交通、餐饮、娱乐等其他行业的发展.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经济生活中心,随着产品流动的加快,其人口也频繁地流动起来,人们的交往增多,互动性强.同时小城镇拥有各种文化娱乐设施,通过这些媒体作用,小城镇可以不断地向周围地区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的生活方式,为民族地区农民提供一个与外面世界接触的窗口,加快贫困地区社会的转型.
五、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加大民族地区的扶贫力度.民族地区不利的交通设施大大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地处山区,生物、矿产、旅游、人力资源丰富,发展采掘、农产品深加工潜力巨大,但不利的交通使得所有投资成本陡然上升而失去了比较优势.为使民族地区加快改善落后面貌,政府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增加财政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优化投资环境.民族地区要内联外引,多渠道融集资金,同时也要注重非农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强自身积累能力,走集约型的发展道路.
在这里,就以贵州为例
贵州是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业极有发展前途.在贵州,每年有类型不同大小各异的民族节日重删除次;许多民族聚居区有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物众多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中外游客.特别是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更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独具一格,它与外界有着独特的交流渠道.在贵州的重点文化旅游景点中,大多是贵州独有的,如贵州各民族独特的民族建筑、众多的风物特产、可口的美食餐饮、历史名人文化、贵州龙文化、苗侗原生态文化、沙滩文化、阳明文化、奇石文化、屯堡文化等等.这些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并与独特的喀斯特风光构建起贵州旅游文化的灵魂,使贵州的山山水水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成为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旅游资源.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但贵州的旅游业起步较晚,过去,人们对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了解甚少.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外各方面人士来贵州各风景名胜区观光旅游的逐年增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贵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人们所认识.侗族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首次亮相,便引起了震动;苗族的木鼓舞从大山深处的田间地头跳上世界舞台,便以狂放的风格被称为:“东方迪斯科”;苗族服饰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信息承载功能被称为“无字的史书”;六枝梭嘎苗族社区因其文化独特并保存良好,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被国际戏剧界称作“戏剧活化石”的地戏、傩戏等,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以风情浓郁内涵丰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贵州高原山区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内,各民族承袭着自己的传统,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积累,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它们之间有相通性,但又各自独立,每一种文化经验和智慧以及信息库藏都是其它文化无法完全替代的.这一切都为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少数民族社区,实行以文化带动经济发展未免不是一条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