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灭后,春秋如何开始?虽说西周灭了之后就是东周,即春秋战国.但是春秋到底是怎么开始的?有哪位可以说清楚?镐京被攻破,不会就这样诸侯就开始争霸了吧?总会有第一个站出来脱离周王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23:12:30
西周灭后,春秋如何开始?虽说西周灭了之后就是东周,即春秋战国.但是春秋到底是怎么开始的?有哪位可以说清楚?镐京被攻破,不会就这样诸侯就开始争霸了吧?总会有第一个站出来脱离周王朝
西周灭后,春秋如何开始?
虽说西周灭了之后就是东周,即春秋战国.但是春秋到底是怎么开始的?有哪位可以说清楚?镐京被攻破,不会就这样诸侯就开始争霸了吧?总会有第一个站出来脱离周王朝独立的吧?
西周灭后,春秋如何开始?虽说西周灭了之后就是东周,即春秋战国.但是春秋到底是怎么开始的?有哪位可以说清楚?镐京被攻破,不会就这样诸侯就开始争霸了吧?总会有第一个站出来脱离周王朝
LZ有点混乱,咱们捋一捋
首先从西周的制度说起,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和起维系作用的礼乐制度,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室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封赐给臣下,广建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受封的主要是亲族、功臣、先代贵族等.诸候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周初分封的重要诸候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这种制度本质上还是奴隶制为基础的,中央政府没有实权没有军队,因此当更先进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度出现之后,周朝走进历史,这是后话了.
西周末年幽王误国,周平王东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此时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国家领导人,王室衰微,大权旁落.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由此称霸,但在名义上还还是服从中央政权的管辖的,霸主是接受周王室封赏的.所以称霸的诸侯国并不是脱离周王朝独立.
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春秋是个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的综合概念,诸侯争霸只是发生在这段时间内的历史事件而已.
到战国时期进行了一半才算是真正的脱离了周王朝,即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抑或进入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56年,周朝才正式灭亡;
至于为何是公元前475年,因为公元前475年周敬王崩,周元王即位,处于一个先王去世,新王即位的象征点,而这一年正好也处于周王室愈加衰微,诸侯愈强,战国已初现端倪的时候;
另一说是,韩、赵、魏三家分晋,是春秋时期进入战国时期的转折点;
周朝不是西周...
全部展开
到战国时期进行了一半才算是真正的脱离了周王朝,即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抑或进入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56年,周朝才正式灭亡;
至于为何是公元前475年,因为公元前475年周敬王崩,周元王即位,处于一个先王去世,新王即位的象征点,而这一年正好也处于周王室愈加衰微,诸侯愈强,战国已初现端倪的时候;
另一说是,韩、赵、魏三家分晋,是春秋时期进入战国时期的转折点;
周朝不是西周灭了才是东周,西周和东周是同一个周朝,只是史学家为了研究方便,将周平王东迁之后的王朝称之为东周,事实上无论西周、东周,这两个名称都是“史称”,西周和东周的国号均为“周”;
不过平王东迁确实是周朝历史的转折点,东迁之前周王为天下共主,力量强大,各地诸侯要向周王定期纳贡;东迁之后的周王室名义上虽然仍然存在,但真正实力还不如一地方强大诸侯;
【镐京被攻破】其实是时任周幽王的岳父为了保住女儿的皇后地位和外孙[即周平王]的储君之位而出的下下策,之后平王东迁也是因为外祖申侯勾结的犬戎攻入镐京杀了周幽王,并在京畿地区烧杀抢掠,将周王朝搞得一团糟,不得已而为之;
而东周时代,亦成为春秋战国时代;
“镐京被攻破,不会就这样诸侯就开始争霸了吧”,是;
如上述,周朝最终的覆灭是“周赧王59年,驾崩。是年,秦迁九鼎,占王畿,灭东周。”时年公元前256年,在此之前诸王都在周王朝名义上的统治下进行争霸的;
收起
王室衰微是宏观的表现,前770年镐京被攻破、迁都是事件的标志。最早称霸的齐桓公前656年,你看离迁都才多少年?而春秋的特点就是“争霸”所以,你说的怎么开始的,那就从齐桓公称霸开始吧!
历来史学界对春秋战国的断代都是有争议的,但相差都不大。...
全部展开
王室衰微是宏观的表现,前770年镐京被攻破、迁都是事件的标志。最早称霸的齐桓公前656年,你看离迁都才多少年?而春秋的特点就是“争霸”所以,你说的怎么开始的,那就从齐桓公称霸开始吧!
历来史学界对春秋战国的断代都是有争议的,但相差都不大。
收起
平王东迁以后,西周就自然变成了东周,两者其实是同一个王朝!
春秋时代,首先是根据孔老夫子,他编的鲁国史书来定的一个时代的名字。
东周是在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开始的,这里的东西,跟后来的,两汉,两宋都是一个意思,都是指都城的方位。到了东周第二个天子,周桓王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周王室的,是郑国的诸侯,郑庄公,下面写得很细,我懒得再打字了http://baike.baidu.com/view/42917.htm
其实你可以找来明朝冯梦龙的《东周列...
全部展开
春秋时代,首先是根据孔老夫子,他编的鲁国史书来定的一个时代的名字。
东周是在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开始的,这里的东西,跟后来的,两汉,两宋都是一个意思,都是指都城的方位。到了东周第二个天子,周桓王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周王室的,是郑国的诸侯,郑庄公,下面写得很细,我懒得再打字了http://baike.baidu.com/view/42917.htm
其实你可以找来明朝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虽然不完全是史实,但是可以借助提高历史知识。小说里,诸侯第一个列出来就是郑庄公。
收起
周幽王被杀,王权衰落,天下诸侯不知所向,便各走各的路,为了争夺地盘互相打仗。
公元前770年
能找到那个时候的资料不多,我试着整理一下,主要是郑国及其“春秋小霸”功绩的内容:
讲到春秋时期的霸业,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齐桓公。桓公作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施政纲领——“尊王攘夷”,以及非常成熟的制度——“会盟”,正所谓“兵车之会三,衣裳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政策相当完善,或是借鉴了前人的经验。而这个“前人”只可能是郑。可以说,春秋霸主迭起的局面实实在在是从郑国开...
全部展开
能找到那个时候的资料不多,我试着整理一下,主要是郑国及其“春秋小霸”功绩的内容:
讲到春秋时期的霸业,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齐桓公。桓公作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施政纲领——“尊王攘夷”,以及非常成熟的制度——“会盟”,正所谓“兵车之会三,衣裳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政策相当完善,或是借鉴了前人的经验。而这个“前人”只可能是郑。可以说,春秋霸主迭起的局面实实在在是从郑国开始的。正是因为有了郑为霸业而做的努力,周王室威信扫地,不能复振,留下了一个亟待填补的空白,而中原会盟征伐对主盟者的需要才开始形成。
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厉王幼子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是为西周王朝最后一个分封的诸侯国,姬友史称郑桓公。
郑桓公姬友受封后,把郑国治理得井然有条,显示了他的治国才能。周宣王视其才能,就请桓公入朝做司徒,掌管教化。不久宣王宴驾,幽王继位,桓公仍在朝中任司徒。可是幽王无道,贪图淫逸,重用坏人,不事朝政,演出了“烽火戏诸侯”的荒唐闹剧。桓公听了太史伯的忠告,当机立断,先把家属、财产寄迁于虢、郐之间。这就是历史上说的“桓公寄孥”这件事。为以后的武公东迁,开辟郑国400多年基业,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770年,桓公在“犬戎之乱”中,为保护幽王而战死疆场,掘突嗣位,史称郑武公。郑武公雄才大略,他在周幽王死后,与秦襄公、卫武公等一起拥立太子宜臼继承王位,并护驾东迁洛阳,建立王城,史称周平王。
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了春秋时期,这时时代给了护驾东迁的郑国一个极好机遇。它面对的是日渐显示出其弊端的封建制度和尚未兴起的齐、楚、晋等大国。其时,晋国在黄河北岸,掩护成周的北面;郑国在黄河南岸,掩护东面;申、吕在南面;虞、虢在西面。虢国本在西周王畿之内,后随平王东迁,到了今河南陕县附近,正当崤、函要塞,不论是护卫之功,还是西畿政事,都使得周王室很重视它。东迁后不久,晋分裂为翼和曲沃,南方新兴的楚国成为申、吕的重大外患,这样一来,屏蔽周王室的任务就落在了郑、虢两国肩上。这两国间不可避免的会争权夺利,到了郑国第三代君主庄公寤生之时,周、郑、虢的矛盾已经开始激化起来了。
郑武公东迁后,由于护平王东迁有功,继承了其父在朝中的司徒之职。平王也赐成周畿内虎牢之地,帮助郑国发展壮大。通过推行“释放商奴,发展工商,繁荣经济;开发滩涂,发展农桑,强国富民;兴建乡校,教化民众,广集民意;扩建城邑,巩固国防”的“武公之略”,郑国400多年的基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就在郑武公雄心勃勃地推行“武公之略”的时候,周平王却收回了虎牢以东一块地方,迫使郑武公不得不到郐国故地,现新密市交流砦另建新都。公元前744年(周平王二十七年),新都尚未建成,郑武公积劳成疾,不幸身亡,在位27年。
郑庄公即位于武公为之创建的新都 ,母亲武姜为公叔段请封于京(故都),段在京城经营22年,后因与母勾结,谋叛庄公,被郑庄公击败而逃到共地。
郑庄公在解决宫廷内部矛盾的同时,积极扩充军队,广开疆土,先伐卫,又与齐结盟伐翼、伐宋、侵陈,比武公更为激进,俨然以小霸自居,这就激起了周平王的不满。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驾崩,桓王即位。桓王对郑庄公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庄公在朝之职。郑庄公不满,为此闹到朝廷,导致周郑关系恶化,以致弄到周王室与郑国交换人质,就是历史上说的“周郑交质”。周王子狐与郑公子忽,作为人质互相交换。郑庄公又派祭足带人割取温地的麦子,接着又取成周之禾,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公元前715年(桓王五年),虢公忌父正式被任命为周王朝的卿士。公元前 712年(桓王八年)周王室又收回被郑国占领的邬、刘(今偃师南)、为(今孟津东北)、邗(今沁阳西北)等畿内之地,调换了原属苏忿生的12个邑,即温(今温县境)、原、郗、向、樊(均在今济源境)、怀、显成(今武陟境)、攒茅(今修武北)、盟(今孟津东)、阱 (今沁阳西)、聩(今获嘉北)。这些地方,同郑国隔着黄河,实际上是卫、晋两国的势力范围,不仅增加了管理麻烦,还增加了与卫、晋两国的矛盾与磨擦。郑庄公对此耿耿于怀,数年不去朝王。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免去庄公朝中司徒之职,又亲自带领诸侯联军讨伐郑国,被郑国的祝冉射中肩膀,史称“射王中肩”,当祝冉再射一箭时,被庄公阻止,说:“君子不欲多一人,况敢凌天子乎!”并派祭足慰问桓王,这一方面说明郑庄公作为“春秋小霸”已有能力与周王朝抗衡,另一方面仍作为周王朝之公卿,对周王朝的抗拒是有理、有节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