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如何区分律诗和绝句?详细…有的诗每句话字数一样句数不一样怎么体裁也相同?不解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9:15:22
「语文」如何区分律诗和绝句?详细…有的诗每句话字数一样句数不一样怎么体裁也相同?不解啊?
「语文」如何区分律诗和绝句?详细…
有的诗每句话字数一样句数不一样怎么体裁也相同?不解啊?
「语文」如何区分律诗和绝句?详细…有的诗每句话字数一样句数不一样怎么体裁也相同?不解啊?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言绝句.绝句来源于汉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源于南朝.在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两句.
这一诗体灵活轻便,适意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使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辑录唐人绝句万首之多,约占现存唐诗总数五分之一.
五绝格律: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秋晚,
山中黄叶飞.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南行别第
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
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
得与尔同归.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七绝格律: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南游感兴
窦巩
伤心欲问前朝事,
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
鹧鸪飞上越王台.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而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句、六言句或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其次对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如果仅六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排律则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都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或一二两联,或二三两联,或仅二联要求上下句对偶.第四便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求.
以常用的五律、七律为例,首先是押韵,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也有押仄声韵的,有人认为押仄韵的应属古体.其次是声调.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诗歌声律以平声字为一类,以上去入三声字为一类,称“仄声”.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五律仄起式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仄起式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平起式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加圈的字表示可平可仄.五律首句如押韵,仄起式改为“□仄仄□平”,平起式改为“平平仄仄平”;七律首句如不押韵,仄起式改为“□仄□平平仄仄”,平起式改为“□平□仄平平仄”,其余不变.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须与前联对句第二字一致,称为“粘对”,否则叫“失粘”;广义的失粘兼指一切平仄不调的现象.
关于律诗的声律,旧传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即谓七言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须分明;五言句可推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是不准确的.实际上七言第一字可以不论.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在多数场合下也可不论,但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中,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用仄声,则全句除韵脚平声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诗律上称作犯“孤平”,是必须避忌的.五言“平平平仄仄”句、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后三字有时可换成“仄平仄”,但有一个条件,即此类五言句第一字和七言句第三字不能换仄声,否则也会犯“孤平”.五言句第三字和七言句第五字则不可不论.上述五七律的声韵格律要求,同样适用于排律和小律.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的创作实践中,都存在变例.在定型化过程中,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崔颢《黄鹤楼》即前半首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近体成熟后,也有作者有意识不依常格,变动平仄规定,称为“拗体”.除变动句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外,还着重变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的平仄.两联都拗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称“拗律”.七律中有所谓“吴体”,也是一种拗律.杜甫以创作拗体力矫圆熟,为后人所仿效.还有所谓“拗救”如上句有应平而用仄,则下句中应仄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音节;也有本句中自救或拗而不救的.
此外,由于唐代绝句实质上是截取律诗的一部分而成的,其格律要求也与律诗相同.因而唐代也有称绝句为律诗的,或“谓之小律诗”(清代钱良择《唐音审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