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大事记年表啊,《史记》做大事记年表的格式是什么,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22:32:15
怎样做大事记年表啊,《史记》做大事记年表的格式是什么,急,
怎样做大事记年表啊,《史记》做大事记年表的格式是什么,急,
怎样做大事记年表啊,《史记》做大事记年表的格式是什么,急,
1.《三代世表》
此表起黄帝、迄共和.《自序》曰:“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司马贞《索隐》:“其实叙五帝、三代,而篇唯名《三代系表》者,以三代代系长远,宜以名篇;且三代皆出自五帝,故叙三代要从五帝而起也.”后人大都肯定这一解释.本表明显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以“帝王世国号”为经,以颛顼、俈、尧、舜、夏、殷、周的世属为纬,归结到周武王代殷.从黄帝至武王十九世,明三代皆黄帝之后,表明了黄帝乃百世之本、各属皆为黄帝子孙的大一统思想.后半部分从周成王开始,以成、康、昭、穆、恭、懿、孝、夷、厉、共和的帝王世号为经,以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燕各诸侯为纬,表明在周王朝大一统的局面下开始分封诸侯.诸侯不列于《十二诸侯年表》前而列于《三代世表》之末,“明诸侯亦皆黄帝后也.”【4】概而言之,此表展示的是从黄帝到三代天下一统时代的历史.汪越认为“读《三代世表》以黄帝为主”【5】,是有一定道理的.
2.《十二诸侯年表》
《自序》:“幽厉之后,周室衰微,诸侯专政,《春秋》有所不记;而谱牒经略,五霸更盛衰,欲睹周世相先后之意,作《十二诸侯年表》.”此表起共和迄孔子卒.表分十四栏,以周的正朔为经,其余十三栏为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十三国.《索隐》云:“篇言十二,实叙十三者,贱夷狄不数吴,又霸在后故也.”大多数学者则以为鲁象征以《春秋》当一王之法,不在十二数内【6】.此表所要展现的是诸侯专政、五霸更盛衰的春秋时代历史,社会如何由大一统而走向分裂.表序也明确指出:“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作《春秋》,“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此表序言非凡强调《春秋》之义,以显天下一统之旨.因此,尽管周天子名存实亡,但本表仍以之为天下共主,这是继续《春秋》的大一统思想.故汪越说读此表“以周为主”.
3.《六国年表》
《自序》:“春秋之后,陪臣秉政,强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作《六国年表》.”此表起周元王,迄秦二世.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八栏,第一栏周,尊天下共主;第二栏秦,实际上是天下的主宰者,且此表依《秦记》而作,故秦不计在“六国”之内.其余六栏依次为魏、韩、赵、楚、燕、齐,六国以外的侯国归属于灭亡它的国家栏内.从周赧王卒后,第一栏暂时空格,因秦未并天下.从秦始皇元年开始,此表进入第二阶段,共七栏,第一栏为秦,其余六栏为六国.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开始,此表为第三阶段,六国灭亡,通栏记秦历史,至秦灭亡.此表展现了战国时代历史.而更突出地表现秦国由微弱到强大、到一统天下、到最终灭亡的全过程,故汪越说“读六国表以秦为主”.司马迁在表序中着重分析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原因,对秦国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予以充分肯定,指出“世异变,成功大”,并对当时诋毁秦朝的不良风气进行批评:“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概而言之,此表的三个阶段是社会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真实写照.
4.《秦楚之际月表》
《自序》:“秦既暴虐,楚人发难,项氏遂乱,汉乃扶义征伐;八年之间,天下三嬗,事繁变众,故详著《秦楚之际月表》.”此表起陈涉发难,终于刘邦称帝.从表的体例来看,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秦表,共九栏.第一栏为秦,时为天下主宰,其余为楚、项、赵、齐、汉、燕、魏、韩.第二部分为楚表,共二十栏.第一栏为义帝,示为天下共主,其余为项羽及其所分十八王.义帝被杀,第一栏内容空缺,因项羽未称帝,不能升入第一栏.本表直到刘邦称帝结束,表明天下由分裂到一统的历史.尤为注重的是,此表的序言着重阐明了天下一统的道理,追叙了三代以来天下一统的艰难历程,“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而秦楚之际:“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国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社会经过大起大落,终于走向汉家的一统天下,因此,序言结尾对汉的一统天下予以热情歌颂:“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5.《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自序》:“汉兴已来,至于太初百年,诸侯废立分削,谱纪不明,有司靡踵,强弱之原云以世.作《汉兴已来诸侯年表》.”此表起高祖元年,终武帝太初四年,以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武帝历年为经,以楚、齐、荆、淮南、燕、赵、梁、淮阳、代、长沙等诸侯国为纬,展示汉兴百年之间诸侯王的废立分削情况.表序论述了自周至汉武时封建制度的变化,主旨在于肯定景武之世的削藩政策.“辅卫王室”、“承卫天子”、“蕃辅京师”是诸侯的基本责任和作用.汪越说读此表“以天子为主”.很明显,本表的作用是拥护汉王朝的大一统,反对诸侯分裂.
6.《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自序》:“维高祖元功,辅臣股肱,剖符而爵,泽流苗裔,忘其昭穆,或杀身陨国.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此表在体制上有了新的变化,以高祖所封143个侯国为经,以侯功、高祖、孝惠、高后、孝文、孝景、孝武的年号、侯第诸项为纬,以见侯国分封的原由、次第以及在某帝时诸侯国的存亡废立情况.表序的主旨十分明确:第一,总结失侯的原因.古代所封侯国,有的存在长达千余年,而汉兴以后所封百有余人,至武帝太初时仅一百余年,现存之侯只有五人,其余“皆坐法陨命亡国”,究其原因,除了汉代法网严密外,更主要的在于诸侯国自身方面,即“无兢兢于当世之禁”;第二,此表目的是为当代提供借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以诸侯的兴衰为大一统的社会提供一面镜子,避免再蹈复辙.
7.《惠景间侯者年表》
《自序》:“惠景之间,维申功臣宗属爵邑,作《惠景间侯者年表》.”此表仍以所封侯国为经,以侯功、孝惠、高后、孝文、孝景、建元至元封六年、太初已后为纬,展示了惠景间93个侯国的存亡兴废情况.表序首先从长沙王起论,刘邦所封异姓八王多因谋反罪而相继被诛灭,唯独长沙王保全,后禅五世,以无嗣方绝,“为藩守职”,忠于汉室.表序接着总结惠景间所封侯国的类别:一是高祖时遗功臣,二是随文帝从代来者,三是平定吴楚之乱的功臣,四是诸侯子弟,五是外国归义者.五类人封侯的共同点也是忠于汉室.因此,此表的主旨仍是维护大一统政治.
8.《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自序》:“北讨强胡,南诛劲越,征伐夷蛮,武功爰列.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此表以所封侯国为经,以侯功、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已后为纬,表列武帝时所封功臣73人.读此表“以诛伐四夷为主”.从《自序》和表序明显看出,此表所记侯国绝大多数是征伐匈奴、东越、南越等四夷的功臣.表序明言:“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尽管本表有讥武帝好大喜功之意,但主旨仍在于歌颂汉代大一统的政治,显示了大一统社会向外辐射的强大威力.
9.《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
《自序》:“诸侯既强,七国为从,子弟众多,无爵封邑,推恩行义,其势销弱,德归京师.作《王子侯者年表》.”表序也十分简短:“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太史公曰:‘盛哉,天子之德!一人有庆,天下赖之.’”此表仍以所封侯国为经,以王子号、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为纬,表列武帝所封王子侯162人.前几表中“侯功”一栏改为“王子侯”,说明这些人因王子而侯,也说明无功可言.从《自序》和表序来看,本表的主旨在于歌颂武帝采取“推恩”的方法,削弱诸侯势力,巩固中心集权.本表记王子侯不从高祖开始而断自武帝建元,“以大封诸王支庶实始于主父偃策也”【7】.汪越说读此表“以天子为主”.概言之,目的仍在于大一统政治.
10.《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自序》:“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唯见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贤者记其治,不贤者彰其事.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此表起高祖元年,迄成帝鸿嘉元年.据《集解》、《索隐》,武帝天汉以后为后人所续.此表以高祖、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武帝之年为经,以大事记、相位、将位、御史大夫位四栏为纬,展现汉兴百年之间国家大事以及将相变化情况.“大事记”一栏是整个汉代社会历史的一个缩影,要了解汉代社会,不能不读“大事记”.此表虽无序言,但《自序》已说明此表目的在于颂扬贤相良将.因为贤相良是代替天子执行命令,是“民之师表”.《匈奴列传赞》曰:“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陆贾传》中陆贾说:“天下安,注重相;天下危,注重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可见相、将是国家安定的关键所在.巩固大一统天下,内要靠相,外要靠将.因此,本表虽然没有直言大一统天下政治,但从总体上看,“大事者,天子之事也”【8】,“以大事为主,所以观君臣之职分”【9】,也体现了大一统的政治社会.
此表还有一大疑案,即“倒书”.凡将相名臣之死、罢、薨、卒、抵罪、免、自杀、斩等内容,均提升一栏倒写于栏目内左下方.司马迁为什么要倒书,历来有不同意见,本文暂不论述.
以上分别说明了《史记》十表的主旨,可以看出,每个表的设立都是与大一统的政治有关.下面再将十表综合起来加以分析,更看出它们的共同主旨.
首先,从十表的历时性来看.
十表总的时间流程是从黄帝到汉武帝.黄帝是作为大一统的象征,被列入开篇.随着这个时间流程,我们看到,社会发展的总趋向是由分裂到统一.《秦楚之际月表序》总结三代至秦统一天下的历程:“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此后又经过灭秦、灭楚等剧烈变化,迎来了汉代的一统天下.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尽管统一的历程十分艰难,但中华民族有着顽强的毅力,经过血与火的战争,最终还是走向统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10】,天下一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假如把三千年的历史比作一条河流的话,那么,黄帝是站在河流的起点,标志着大一统的开始;此后虽有许多曲折,但总的方向不变,秦始皇时,掀起了一个大的波澜;到汉代时,尤其是武帝时进入大一统的鼎盛时代.司马迁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极目远眺,浑观其一派落九天的壮阔景象.他审阅河流的来源、宽窄、流向,相信它永远朝着大一统的方向流去.
其次,从十表的阶段性来看.
十表在总览天下大势的同时,还非凡注重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三代世表》,将春秋以前历史划为一个阶段,这是第一个统一时代的历史.夏商周虽为三代,但其源出自黄帝,因此可称为一个时代.《十二诸侯年表》将春秋历史划为一个阶段,这是第一个分裂时代,但仍以周天子维系着天下.《六国年表》是将战国历史划为一个阶段,这是第二个分裂时代,但最终走向秦的统一.《秦楚之际月表》将秦末到汉建立划为一个阶段,这是由统一走向分裂,又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是社会变动最剧烈的时代.汉兴以来的六表,将当代历史划为一个阶段,这是天下一统时代,同时也是中心集权逐步战胜地方割据势力的时代,到武帝时达到真正的一统天下.因此,十表可说是展现了五个阶段的历史.这五个阶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看,五个阶段又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四个阶段为一部分,属先秦时代,历史的发展是朝着一统方向;后一阶段为一部分,属当代历史,目标也是朝着大一统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汉代六表集中体现的是汉代中心集权制形成的历史过程.试看:刘邦削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吕后封吕氏的王侯以培植势力,最终被彻底铲除;文帝时同姓王势力强大:“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11】.这种尾大不掉的局面,直接导致了景帝时的七国之乱.贾谊、晁错都提出削弱诸侯势力的主张,但未受重视.七国之乱的教训,使武帝清醒过来,于是,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政策,“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12】.让诸侯国划整为零,这才完全控制了局势.因此,汉代政治的重要问题就是诸侯国的问题,而这也正是大一统的关键所在.
第三,再从表中的人物来看.
《史记》十表,前四表属大事年表,如同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经,以侯国大事为纬,某年某国发生什么事,一目了然.但汉代六表却有重大变化.假如依照前四表的体制,完全可以以帝王之年为经,下列各侯国的变化.司马迁除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这样编年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采用大事记形式外,其余四表则采用“国经而年纬”的方式,以诸侯国为经,以在帝王之年的废立变化为纬,重在展示侯国的历史情况,展开一表,某侯的侯功、在某年的存亡变化也一目了然.
总的看,这十表的主要人物无非就是“天子”、“王”、“侯”、“将”、“相”.因为这些人物关系着国家政治的是否安稳.“天子”是天下一统的象征,“王侯”起外蕃作用,保护京师,“将相”为内臣,国家的大权把握在他们手中.因此,这些人物体现着大一统的政治风貌.
按照《史记》体例,天子进入本纪,是天下共主,故不用多说.王侯贵族进入“世家”,请看司马迁在《自序》中对“世家”的熟悉:“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司马迁自述三十世家创作原因时,用了20个“嘉”字,这是值得玩味的.试举几例:
嘉勾践夷蛮能修其德,灭强吴以尊周室,作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嘉鞅讨周乱,作赵世家第十三.
嘉厥辅晋匡周天子之赋,作韩世家第十五.
嘉威、宣能拨浊世而独宗周,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交为楚王……为汉宗藩.……嘉游辅祖,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嘉肥股肱,作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七国叛逆,蕃居京师,唯梁为扞……嘉其能距吴楚,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明显看出,无论是周代分封的诸侯,还是汉代的诸侯,作用都是要维护中心统一.以他们为“表”的主要对象,体现了司马迁对大一统政治的关心.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带头作乱,因此,司马迁放入列传而不入“世家”,并在赞语中对他们的叛逆行为予以批判,也表示了对大一统政治的拥护.
至于将和相,亦是国家统一的关键人物.《陈丞相世家》陈平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自序》对《将相年表》的创作意图亦有明确表示.我们在上文已说过,将和相仍与大一统政治有关.概言之,《史记》十表以天子和王侯将相为主要人物,亦是大一统政治思想的表现.
我们再结合《史记》全书体例及司马迁时代来看,亦证实十表是大一统政治的体现.
首先,结合全书体例来看.
《史记》五体是一个整体系统,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在整个体系中,“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这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从人事系统来看,记载天子的本纪在上,中间是记诸侯的世家,下面是记载各个阶层的人物传记,这本身就明显体现了大一统的封建等级秩序.再说,在这个整体系统中,本纪是最高层次,是全书的纲领.《自序》明言:“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本纪是“科条”纲领,展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历史,体现了“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司马迁大一统的政治观,黄帝是第一个统一天下的人物,此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但走的方向是朝着大一统的方向.“十表”则是本纪等其他各体内容的再次展现和补充,又一次证实社会发展的趋向是向着大一统的方向.十二本纪编年记正朔,与十表互为经纬.这种纵横交错的结构方式,使《史记》具有网络化的体系.
再从《史记》创作的现实意义来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认为:“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自镜”说白了,就是历史要为当代的社会现实服务.司马贞《索隐》解释道:“言居今之代,志识古之道,得以自镜当代之存亡也.”这是十分正确的.司马迁把《史记》创作看作第二部《春秋》,他在《自序》中对《春秋》有明确的熟悉: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这段话,足以看作司马迁的“春秋观”.宋代熊方《补后汉书年表》自序云:“臣闻昔司马迁、班固之为史皆谨于表年,从《春秋》之法大一统,以明所授,盖天子之事也.”【13】《春秋》的主旨在于维护大一统.司马迁以此为准则,使《史记》创作也明显具有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十表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再从《史记》创作的时代背景来看.
《自序》写司马谈临终遗言:
今汉兴,国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