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要写出故事的简介,不要单单是成语,越多越好,成语常见点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8 02:51:56
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要写出故事的简介,不要单单是成语,越多越好,成语常见点的
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
要写出故事的简介,不要单单是成语,越多越好,成语常见点的
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要写出故事的简介,不要单单是成语,越多越好,成语常见点的
1:往事具备,只欠东风:三国时代,在赤壁这地方发生了一次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叫“赤壁之战”.
曹操号称拥军百万,雄居北方,想并吞南方.东吴、西蜀就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北魏. 东吴的统帅周瑜和西蜀的军师诸葛亮在一起研究攻打曹操的方案.他们决定利用曹操狂妄自大的轻敌情绪,采用火攻的作战方案.周瑜用反间计,让曹操杀死曹军中熟悉水战、可以抵挡他们的将领蔡瑁、张允.周瑜又叫庞统假作献计,骗曹军把战船连在一起.
周瑜又打黄盖,让这老将用“苦肉计”去诈降曹操. 实际上,黄盖在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准备以诈降的方式冲向曹营,发起火攻.
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缺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要向北岸曹军放火,必须依仗着东南风才能办到.当时正当隆冬季节,天天都刮西北风.周瑜忧急成病,卧床不起.只有军师诸葛亮心中有数.他自称有个秘方可以治好周瑜的病.诸葛亮拜访周瑜,把药方写了出来: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四句韵文道破了周瑜的心事.
周瑜急切地请教诸葛亮有什么办法,可以借东风.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通过气象观察,心中就有了办法.他对周瑜说,自己能呼风唤雨,借三天三夜东南风来帮助周瑜放火.周瑜立即命人筑了一个土台,叫“七星坛”.诸葛亮在“七星坛”上祈求东南风.
到了预定的日期,果然东南风大作,周瑜就顺利地执行他的火攻计划.东风狂吹,火光冲天,赤壁之役,曹操吃了败仗,从此奠定了“鼎足三分”的局势.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2: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越王钱镠的原配夫人戴氏王妃,是横溪郎碧村的一个农家姑娘.戴氏是乡里出了名的贤淑之女,嫁给钱镠之后,跟随钱镠南征北战,担惊受怕了半辈子,后来成了一国之母.虽是年纪轻轻就离乡背井的,却还是解不开乡土情节,丢不开父母乡亲,年年春天都要回娘家住上一段时间,看望并侍奉双亲.钱镠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最是念这个糟糠结发之妻.戴氏回家住得久了,便要带信给她:或是思念、或是问候,其中也有催促之意.过去临安到郎碧要翻一座岭,一边是陡峭的山峰,一边是湍急的苕溪溪流.钱镠怕戴氏夫人轿舆不安全,行走也不方便,就专门拨出银子,派人前去铺石修路,路旁边还加设栏杆.后来这座山岭就改名为"栏杆岭"了. 那一年,戴妃又去了郎碧娘家.钱镠在杭州料理政事,一日走出宫门,却见凤凰山脚,西湖堤岸已是桃红柳绿,万紫千红,想到与戴氏夫人已是多日不见,不免又生出几分思念.回到宫中,便提笔写上一封书信,虽则寥寥数语,但却情真意切,细腻入微,其中有这么一句: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九个字,平实温馨,情愫尤重,让戴妃当即落下两行珠泪.此事传开去,一时成为佳话.清代学者王士祯曾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二语艳称千古."后来还被里人编成山歌,就名《陌上花》,在家乡民间广为传唱. 到北宋熙宁年间,苏东坡任杭州通判.英雄相惜,对钱镠敬佩有加,曾书《表忠观记》碑文,高度评价钱镠之功绩.苏公喜欢走动,也常来临安,听到里人之歌后,颇有感触,便写下了三首《陌上花》诗,其引曰:"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之云." 三首诗云: (一)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似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二)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辇来. 若为留得堂堂在,且更从教缓缓归. (三)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苏东坡在诗里表达了对吴越兴亡的凭吊,后来,苏东坡的学生晁补之又和了三陌上花: 其一 荆王梦罢已春归,陌上花随暮雨飞. 却唤江船人不识,杜秋红泪满罗衣. 其二 归安城廓半楼台,曾是香尘扑面来. 不见当时翠辇女,今朝陌上又花开. 其三 云母蛮笺作信来,佳人陌上看花回. 妾行不似东风急,为报花须缓缓开.
3:妄自菲薄: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4:望梅止渴: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5:乐不思蜀: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南柯一梦 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6:如鱼得水: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为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特意拜访隐居的诸葛亮,请他出山.他连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第三次去,才见了面.
刘备说明来意,畅谈了自己的宏图大志.诸葛亮推心置腹,提出了夺取荆州、益州,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战略方针.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拜孔明为军师.
孔明竭力地辅佐刘备,而刘备对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却引起了关羽、张飞等将领的不悦.他们不时在刘备面前,表现出不满的神色,秉性耿直的张飞,更是满腹牢骚.刘备耐心地作了解释,他形象地把自己比做鱼,把孔明比做水,反复说明,孔明的才识与胆略,对自己完成夺取天下大业之重要.他说:“我刘备有了孔明,就好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说了.” 以后,刘备在孔明的辅佐下,东联北伐,占荆州,取益州,军事上节节胜利,势力不断扩大,最终与魏、吴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故事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成语“如鱼得水”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7:欲擒故纵: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
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泸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8:霸王别姬: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呼;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无名,名早已漶灭在历史断裂的黑洞里了,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中《楚汉春秋》一书乃汉初陆贾所著,至南宋时亡佚.毫无疑问,司马迁著《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一书:“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王利器)
可是,《楚汉春秋》中记载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细节兼好奇的司马迁却没有录入《史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
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这首和歌是后世的伪作,理由是秦汉没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但是,《汉书·外戚传》记录的戚夫人哀歌却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录的秦时民谣也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因此,《楚汉春秋》所录的这首和歌并非伪作,应无问题.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结局.
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9: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阖闾让伍子胥选后继之人,伍子胥独爱夫差,便选其为王.此后,勾践闻吴国要建一水军,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出兵要灭此水军,结果被夫差奇兵包围,大败,大将军也战死沙场,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也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一次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见时机已到,假装赴会,领3000精兵,拿下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当初未听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践,死前,他只求,不要伤害吴国百姓.
10:扑朔迷离: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现代白话文:
机杼声一声连这一声,木兰正在织布.听不到木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气声.
她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她有什么心事.
木兰在母亲的一再追问下,不得不说:“没有什么心事,只是昨晚看见国王征兵的文书,那上面有父亲的名字,可是父亲的年纪大了,已经禁不起征战的辛劳,小弟弟年龄又小,不能代替.女儿我就为这件事焦急.”
停了一会儿,木兰又说:“我从小跟父亲练就一身好武功,可以替父亲去从军.”
母亲为难地说:“可你是个女孩,怎么能去从军呢?”
木兰坚定地说:“我有办法.”
征期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告别了父母,随大军到了边塞作战.
战争中,木兰表现得很勇敢,立了很多大功.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战斗,
战争终于结束,木兰胜利归来.论功行赏,皇帝要赏给木兰很多钱物,并封她为尚书郎.
但是木兰说:“感谢皇上恩典,但我不想做官,只求皇上允许我回到故乡与父母团聚.”皇上答应了木兰的请求.
木兰回到家,立刻来到自己房里,换上女孩穿的衣服,梳好辫子,戴上花,露出自己原来女孩的模样走出来.送木兰回来的同伴们一见,都十分惊奇地说:“哎呀,同行这么多年,怎么不知你是个女孩.”
后来有人为此写了一首《木兰诗》,诗的最后几句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意思是: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如果两只兔子贴着地面并排跑,谁能分辨出哪一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这个成语指事物在人心目中模糊不清、难以看清真相.
1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痛史》写南宋灭亡,元军入主中原,权奸贾似道卖国求荣,文天祥等忠臣士奋勇抗元的故事.小说忠实地再现了庙堂腥膻、干戈遍地的民族深重灾难,状写元人淫杀之酷,是一部忧伤愤激之作.书中集中刻画了卖国贼似道的形象,他以外戚专擅朝政,瓷威弄权,荒淫无耻,暗与元蒙勾结,终于得到恶贯满盈的下场.小说忠于史实,兼采讲史与侠义小说之长,感情充沛,笔墨酣恣,凛凛有生气.
12:毛遂自荐: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没有先生什么才能的缘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13:入木三分: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可以知,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14:胸有成竹: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与可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与可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与可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与可说:文与可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