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写《琵琶行》时几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4:55:01
白居易写《琵琶行》时几岁?白居易写《琵琶行》时几岁?白居易写《琵琶行》时几岁?《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

白居易写《琵琶行》时几岁?
白居易写《琵琶行》时几岁?

白居易写《琵琶行》时几岁?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
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
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
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
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
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
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