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写一篇文学鉴赏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0:53:29
我要写一篇文学鉴赏论文,我要写一篇文学鉴赏论文,我要写一篇文学鉴赏论文,纵观我国漫长的文学鉴赏史,可见逐步形成了一些传统的鉴赏方式.这种鉴赏方式,有别于西方的模式,也不同于现代的样式,是一种传统的民族

我要写一篇文学鉴赏论文,
我要写一篇文学鉴赏论文,

我要写一篇文学鉴赏论文,
纵观我国漫长的文学鉴赏史,可见逐步形成了一些传统的鉴赏方式.这种鉴赏方式,有别于西方的模式,也不同于现代的样式,是一种传统的民族形式,显示了特有的思维范式和审美心理与表述习惯.总结和研究传统的文学鉴赏方式,不仅有助于归纳总结古代文学鉴赏的理论和经验,而且有利于发展和提高今天的鉴赏水平. 古代作品系文言写作,书面语和口头语不完全一致,因最早的书写工具不方便,用刀、漆书之于骨、甲、木、竹上,即就是到后世有了毛笔、布帛、纸张,也都力求文词简约、凝炼.古汉语本身虽有发展变化,中古之后逐步与口语接近,可是书面语和口头语仍然有较大的差异.为此,即就是古人,对前代或当代作品都有个“助读”的问题.助读的第一步是注释,诠解字义,释明名物,说清典章,交代制度.第二步是“疏”,即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或进一步发挥,这较注详明,已较多地掺入讲述人的见解观点.第三步为“笺”,是就注加以申说或评论.《毛诗》篇首“郑氏笺”孔颖达疏:“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郑以毛学审备,尊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可见笺与疏接近,都在注的基础上再加发挥.第四步为“证”,旁征博引以印证,借以帮助理解.这四者不是对每篇作品都必须,同时疏、笺、证也无严格的界定,故有注疏、笺证之称.但也明显可见,注,多在说文解字,讲究客观性、科学性,疏、笺、证,则多主观性、学术性、艺术性.正由于这种诠释者的主观意识介入,也就逐步发展成鉴赏性文字. 古代文学鉴赏方式的独特性,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旁涉式 先秦、两汉时尚未建立纯文学鉴赏的理论,其时的哲学、思想、政治、历史性著作中,有时也涉及到文学作品,其目的并不在于鉴赏,而是作为一项例证.像孟子关于“以意逆志”的阐述:“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万章》上)孟子的原意并不是对文学鉴赏提出见解,也不是对诗经中《小雅·北山》、《大雅·兴汉》等篇作分析鉴赏,而是与弟子咸丘蒙讨论舜与尧及舜与其父的关系,缘此涉及到相关诗句的理解,进而就诗句的理解提出了正确的观点,从而给后世文学鉴赏立下了一个不可移易的法则. 旁涉式的另一种形态,就是后世的文论、诗论中,作者取例证其论点,涉及到一些作品.原非对这些作品的鉴赏,而实际却对鉴赏起了引导作用.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老杜寄身于兵戈骚屑之中,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如‘感时花溅泪’是也.故作诗多用一自字.《田父泥饮》诗云:‘步屧随春风,村村自花柳.’《遣怀》诗云:‘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忆弟》诗云:‘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日暮》诗云:‘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滕王亭子》云:‘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言人情对境,自有悲喜,而初不能累无情之物也.”(卷一)还有《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等.这也就引发出鉴赏家对这“自”字的出神入化大加赞誉.薛雪《一瓢诗话》说:“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赵仿说:“天地间景物,非有所厚薄于人,唯人当适意时,则情与景会,而景物之美,若为我设.一有不慊,则景物与我莫不相干,故公诗多用一‘自’字.”(《杜少陵集详注》卷七仇注引)像这种类型,始出旁涉,而后便自成门户.旁涉者本不足以称为鉴赏,但因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无成型的鉴赏文,故这也就成了一种常见的方式. 随感式 旁涉是由论带出的例,随感则是由例产生的感.这种随遇而发,随兴而发的鉴赏,取例往往有典型性,赏论具有普遍性.这种方式被大量采用,诗话、文论中屡见不鲜.既是随感,也就任人发感兴慨. 缘诗而悟诗道 从诗句感悟出作诗之理.托名白居易的《金针诗格》(按:《金针诗格》旧署白居易,而书中引宋人梅尧臣语,故为伪托.作者无考.)中说:“喜而得之其辞丽:‘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怒而得之其辞愤:‘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哀而得之其辞伤:‘泪流襟上血,发变镜中丝.’乐而得之其辞逸:‘谁家绿酒饮连夜,何处红妆睡到明?’失之大喜其辞放:‘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失之大怒其辞躁:‘解通银汉终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失之大哀其辞伤:‘主客夜呻吟,痛入妻子心.’失之大乐其辞荡:‘骤然始散东城外,倏忽还逢南陌头.’”作者从具体作品出发,道出了两层意思:一是诗当缘情而发,诗根在于情,喜怒哀乐之情产生丽愤伤逸之诗作;一是其情要“合度”,太过了则会失之于放躁伤荡,就是儒家美学观中的中和之美.这种感悟来自具体作品,讲来自然谐适,极易给人以启迪与教益. 缘诗而道诗艺 由具体诗句而言诗歌艺术,不必长篇大论,只要稍加点拨,则事理昭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古梅花诗佳者多矣.冯钝吟云:‘羡他清绝西溪水,才得冰开便照君.’真前人所未有.余《咏芦花》诗,颇刻画矣,刘霞裳云:‘知否杨花翻羡汝,一生从不识春愁.’余不觉失色.金寿门画杏花一枝,题云:‘香骢红雨上林街,墙内枝从墙外开.惟有杏花真得意,三年又见状元来.’咏梅而思至于冰,咏芦花而思至于杨花,咏杏花而思至于状元,皆从天外落想,焉得不佳?”作者意在说明诗“其妙处总在旁见侧出,吸取题神,不是此诗,恰是此诗”,诗要善取譬,又要逞想象,喻体与本体血缘愈远且又切合,方称佳选,也就是“天外落想”始妙. 缘诗而言人品 诗如其人,一般地说是如此.薛雪《一瓢诗话》中曾历数人品与诗品的关系:“畅快人诗必潇洒,敦厚人诗必庄重,倜傥人诗必飘逸,疏爽人诗必流丽,寒涩人诗必枯瘠,丰腴人诗必华赡,拂郁人诗必凄怨,磊落人诗必悲壮,豪迈人诗必不羁,清修人诗必峻洁,谨敕人诗必严整,猥鄙人诗必委靡,此天之所赋,气之所禀,非学之所至也.”一般地说人品和诗品是一致的,偶而也有相悖的情况.而人品说是“此天之所赋,气之所禀,非学之所至也”,虽过分强调了先天资质,可也道出了一些规律. 随感式鉴赏,或就篇,或就句,谈自己的感受,或言诗道,或言诗艺,或言人品,甚至有时仅以诗为缘起,畅言治国、为人等等道理,形制短小,方式灵活,有理有据,颇易为人接受.它的局限性在于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有时也会出现表面性、片面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