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课后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21:02:27
五柳先生传课后题五柳先生传课后题五柳先生传课后题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

五柳先生传课后题
五柳先生传课后题

五柳先生传课后题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连饭都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因为家里穷,所以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从这句话看,他应该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长于诗文辞赋,多田园诗.其诗文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生平
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
诗人.对他的评价还有隐逸诗人,靖节先生.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主要内容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总结“不”(否定句)的作用: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
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概括第一、二段的内容,体会朗读语调的轻微变化
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描写、陈述——舒缓陈述的语调
第二段:赞语(对五柳先生精神风貌)
——评论——赞叹抒情的语调
总体概括
五柳先生:
性格: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生活:环堵萧然, 晏如也
志趣
读书:环堵萧然, 晏如也
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
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
整体感知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文章在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之后,便以一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接着作者便开始讲述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文末的赞中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正如钱钟书所说:“‘不’字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钱先生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见“有关资料”《钱钟书论〈五柳先生传〉》)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王夫之《思问录》评论说:“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正是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糅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赏析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北宋欧阳修便对他很倾倒,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其实不只《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以及《五柳先生传》等,也都是好文章.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这话是有道理的.《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本集有关作者的记事中得到印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这是读本文首先应该把握的.陶渊明的一生虽然主要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从同时代的人起就把他称为“幽居者”,但他却是一个有壮志和用世之心的人物.在《杂诗》里,他自言“少壮时”,“猛志逸四海”.《饮酒》诗中又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对年近四十仍然功业无成,颇为感慨.中年几度出仕,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又加上性情耿介,不会圆滑,难免不惹祸患,便毅然归田.他把田园看做是与腐朽现实对立的一片净土,在这里带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怡然自得地生活,傲彼浊世.他的可贵处就在于守志安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五柳先生传》正是托名五柳先生刻画出这样一个具有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全文不长,不同版本文字略有出入,但都在一百七八十字之间.在这样简短的篇幅里勾画人物,却能做到形象丰满,性格鲜明,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艺术功力.开篇四句是对人物身份的交待.起得飘忽,也起得风趣.但不要轻轻看过,以为只是作者的趣笔,实则其中隐含深意.“许”做“处所”解,“何许人”即“何地人”.古人是重视地望的,姓氏前常要冠以家世籍贯,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之类,在两晋门阀制度下尤其如此.而五柳先生却不知何地人,可见他不在流俗观念之中.古人又是重声名的,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希图能够声名不朽,而先生却连姓氏名字也不清楚,竟指宅旁五柳而为号,可见他又出于流俗观念之外.这几笔不仅把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思说足,而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一上来便使“高人”之气笼罩全篇.语极平淡,味极深醇,这就是苏东坡评陶诗所说的“似癯实腴”的境界.作者《归园田居》诗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传》文的“宅旁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可以说没有一点闲笔墨.锺嵘评陶诗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同样可以移来评他的文.“闲静”二句用正叙点出五柳先生最本质的情操.正因为不为荣名利禄动心,所以能守志不阿,也因此才高出于流俗之上.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话是比较能说到点子上的.“闲静少言”与“不慕荣利”相照应,“闲静”即不尚交往,“少言”即不喜应酬,也就是陶诗中所说“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意,二句前后呼应,互为补充.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分四个方面写,中心则突出其悠然自得的情调.“好读书”四句是讲读书.对于“不求甚解”,解法一向很有分歧,其实它只是对下文“会意”而言的.意思是说读书不求对书的系统的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已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作者《赠羊长史》诗说:“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是这种读书态度的最好说明.“性嗜酒”八句是讲饮酒.“造”当“到”解,“造饮”即到那里饮酒.“不吝情”是“不系恋”、“不在意”之意.亲旧招饮,造饮则醉,却不以去留为意,见出先生之意在酒而不在人.于酒有情,于人无意,把嗜酒之味写得更为浓足.作者《己酉岁九月九日》诗曾说:“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这几句便是写他醉酒陶情的意态.“环堵”五句是写安贫.“堵”即“墙”,“环堵萧然”就是四壁空空.“短褐穿结”是说穿的粗布短衣还破着窟窿,打着补丁.“箪瓢”分别是盛饭和盛水器,“箪瓢屡空”即饮食不继.“晏如”是安然的样子.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却处之坦然.不因贫夺志,也不因贫败意,见出先生的高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平和的一面时说,他“是个非常平和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这里所写的境界.“常著”四句是写著文,他吟诗作文,用意也是在示志娱情.示什么志,娱什么情呢?就是本篇传记中所写的高志奇情:憎恶世俗,守志于田园,甚至是陶醉于田园.他借文章“导达意气”,自乐其志,所以忘怀于世俗的得失,以此自终.四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读书适意,醉酒陶情,安贫乐道,著文娱志.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勾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立起来了,活起来了.选材极精,造语极简,意足笔止,风神宛然.古人说文章作到好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陶文够得上这样的标准.文章最后还有一段“赞”.“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缀于传文之末.《文心雕龙》说:“赞者,明也,助也.”据郑振铎先生的解释,传文中记事有未完备之处,在“赞”中补足,即所谓“助”之义;传文中褒贬之意没有说尽,在“赞”中讲透,即所谓“明”之义.所以“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和展拓文章的境界.“黔娄”见于《高士传》,是齐国一个不受卿相之聘的高人.黔娄之妻的话见于《列女传》.“戚戚”是忧愁的样子,“汲汲”是热中追求之意.“其言”句意思是,黔娄之妻的话所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兹”是连词,起承接作用,有“则”、“斯”之意.“若人”,这个人,指五柳先生.如果我们把《传》文中五柳先生的形象予以概括,那么也就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赞”中这几句话成为画龙点睛之笔,把五柳先生的精神阐发得更为明晰,可以说是“赞”体的“明”的作用.“无怀氏”见《庄子》,“葛天氏”见《吕氏春秋》,都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陶渊明常用古史传说指称自己的理想时代、理想社会.《时运》诗说:“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黄唐”即指传说中的黄帝、唐尧时代.《饮酒》诗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羲农”即指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时代.赞赏五柳先生简直是无怀氏、葛天氏时代的老百姓,等于说五柳先生的生活是理想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文章的境界更高了,文章的思想也进一步升华了,可以说是“赞”体的“助”的作用.作者的《与子俨等疏》说:“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里写的显然是这种生活的折射.《五柳先生传》在写作上的特色,还有以下几点值得一提.我国史书比较发达,传记一类文字也出现较早.《史记》《汉书》都包括大量人物传记.但是这些都是史传,本质上属于历史.所以,尽管它们也具有文学性,甚至被称为“传记文学”,对材料也有重要的剪裁和取舍,但总要比较全面地反映人物的生平事迹.《五柳先生传》不同,它是纯文学性传记,不等于人物的纪实.说《五柳先生传》是作者的“自况”,也只是在一定意义上讲,如果以为这就是陶渊明的全部真实,便未必妥当了.比如“闲静少言”四个字就很值得推敲.在对世俗一面来说,陶渊明是“闲静少言”的,所谓“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可是在另一个生活圈子里,他既不“闲静”,也不“少言”.他和田园中的农户“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和志同道合的佳邻好友“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都是“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另外,他在实际生活中也不是整天那样悠然.由于他是“欲有为而不能者”,心情并不能完全平静.五十岁时写的《杂诗》还在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对壮志未伸、年华虚度竟然焦灼到整夜不得安眠,哪里悠然呢!他的生活不断下降,“夏日抱长饥,寒冬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有时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向人乞讨去了,也是无法一味“晏如”的.他还写了《述酒》《咏荆轲》《读山海经》等诗,写出“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那样的诗句,对时事的激烈情绪溢于言表,可见也没有完全遗世,成为无怀氏、葛天氏王国里的公民.所以《五柳先生传》虽是自况,却不等于全面纪实,而是创作.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对于陶渊明来说,虽然并不符合全部实迹,却比任何史传的记载更能表现出陶渊明的风貌.它着重刻画出一种人物精神,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称为“陶渊明精神”,这是作者理想的、衷心倾慕的、在诗文作品中竭力表现的精神,也是作者千百年来给人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这就是艺术和典型的力量.《五柳先生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传记,开创了文学传记体,隋末唐初人王绩作《五斗先生传》,即承其流.这是一.第二、如果我们稍微细心一点,便会发现,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都是总结性语言.从性情品格到读书、饮酒、处贫、著文各方面生活,无一不是概括性的结论.好像作者在给五柳先生做鉴定.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中都包含大量的事实,所以,简约的语句中含有丰富的内容,高度凝练.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但是特点并不就是优点,用总结性的语言刻画人物,也可以写得干枯,而且很容易流于抽象、概念.本文的妙处在于,虽然使用结论式的语句,却决不抽象化、概念化.每一条都含有丰满的生活意境;逐条叙来,又具有诗一般的韵味.这是因为作者提炼出来的结语,已经充分生活情态化、形象化、诗化了,显示了作者概括生活、表现生活的巨大能力.两晋时期玄风盛行,清谈玄言崇尚用简约的语言表述深奥的意蕴,那时连品题人物也讲究隽语传神,我们可以在《世说新语》中看到这方面的具体描写.影响及于文风,便取精约明净,简语传神.陶文的这一写法可能与这种风气有关.第三、作者写《五柳先生传》,着重刻画五柳先生的精神,不是无谓的.显然是颂扬这种精神和这样的生活态度,也显然是以这种精神和态度睥睨世俗.所以《五柳先生传》不仅是自况,还是自许、自赞.但是这赞许之意,并不直接诉诸文字,而是寓于字里行间.于叙事中见颂扬,于颂扬中见兀傲.粗粗读来,作者只是不动声色地勾勒人物形象,转一体味,扬己傲世之意尽在其中.“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箪瓢屡空,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平平淡淡的似乎完全是客观叙述的语句中,包含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不言傲世,傲世之意自在言外.这是很高的写作本领,压抑着满怀激情不使流泄,结果笔端饱含感情,表现得更为含蓄,也更有感人力量.第四、文字的特色也值得注意.朱熹评陶渊明的诗说:“平淡出于自然”.陶文也是如此.他的文字非常朴素质实,决不选声设色,讲究词藻色彩的华美.有柳有宅已足够了,便无取乎绿柳黄墙.《归园田居》诗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也只取桃柳绕屋,而不讲桃红柳绿.作者在这一点上,与在他之前的郭璞、之后的鲍照、同时的颜延之,都大异其趣.他的表现方式则纯取白描,只是用平淡的语言直叙情事,摹状物象,使人好像透过玻璃观物,不觉其有语言文字,而直触到其中的事、物、情.作者的文笔又极其自然,如清溪流水,随物曲折,如白云浮天,舒卷自如,读起来丝毫没有吃力之感.宋人杨时说,陶渊明“冲澹深粹出于自然,若曾用力学,然后知渊明诗非着力之所能成”.话是不错的,用力学便不免做作,做作也便无法自然.必须是“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方能造自然之境,自然与“率意任真”分不开.但就文字表现上来说,平淡自然又不是率尔操觚所能办到的.文字要运用到十分圆熟的地步,才能达到平淡自然的境界,所以它是文字的高境.这里不是说只有平淡自然的文章才好,而是说平淡自然是文字的高格之一,是文艺百花园中独具风韵的一朵奇葩.
词语解释
〔1〕何许:何处,哪里.
〔2〕不详:不知道.详,详细地知道.
〔3〕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因此;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相当与“矣”.号,别号.
〔4) 荣利:荣誉,利禄.
〔5〕不求甚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含义,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甚:过分的.
〔6〕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领会.
(7)性:人的本性.
(8)嗜:爱好,喜欢.
(9)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老朋友.
(10) 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1)或:有时.
(12)置酒:准备酒.
(13)招之:邀请他.
(14)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到……去.辄,就;尽,指喝完.
〔15〕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希望.
〔16〕曾不吝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预期.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7〕环堵(dǔ)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18〕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上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衣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19)晏(yàn)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20)箪(dān)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21〕自娱:使自己欢娱.
(22) 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23)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24)赞:古人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21〕黔(qián前)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22〕戚戚:忧虑的样子.
〔23〕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24〕极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兹:此.指五柳先生.若人 .
(25) 极:推究.
(26)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
(27)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
(28)俦:类.
(29) 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
(30)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
问题
1、如何介绍自己的籍贯姓名?
“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借其宅边五棵柳树,便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先生
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世风显然是背道而驰的,表现了他卓而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
2、直接写他思想性格的句子是?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的追求,安贫乐道,文中反映他这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
言,不慕荣利”.
3、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⑴第一大爱好——“好读书”
⑵第二大爱好——饮酒.
⑶第三大志趣——著文章.
⑴如何理解他“好读书”而“不求甚解”
不能仅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不死抠字眼,而力求真谛,它还与作者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
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这是他不追求名利,
只求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的体现
⑵他“嗜酒如命”,是否颓废消极?
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这是他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他饮酒
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自然的体现
⑶作者如此喜欢“著文章”,却只是“自娱”,说明什么?
五柳先生才华出众,著文章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得官禄,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自得其乐,
淡泊名利的体现,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使这个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的五柳先生形象更加令人
钦佩万分
4、五柳先生的生活状况说明了什么?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写出陶渊明安贫乐道,豁达乐观的精神
5、最后一段“赞”有什么作用?
文末的“赞” 借用典故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
6、文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分别与上文哪些句子对应?
不戚戚于贫贱——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 空,晏如也.”
不汲汲于富贵——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7.哪些语句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
隐者风范(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书中求乐(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放达(爱好):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安贫乐道(生活):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爱好):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8、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不汲汲于富贵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爱好读书,但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中于发财做官.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9、五柳先生传是他传还是自传?
自传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
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
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10、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11、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
所以又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12、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
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13、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
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
贷的情况.
14、黔娄
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
,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
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15、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
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16、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
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17、“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18、课文内容中的难点,教师应予以注意: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能仅将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
而要求其真谛.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
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

一题
语句:“闲静少语,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等
不喜欢,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都像五柳先生一样,隐居田园,我们的国家将不会有什么发展。而且他“性嗜酒”,“期在必醉”,也可以看出其自身的心理矛盾,这是五柳先生在那种环境中得到独善其身的解脱的一种方法。
二题
会意:指对书中的意旨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
辄:就 期...

全部展开

一题
语句:“闲静少语,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等
不喜欢,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都像五柳先生一样,隐居田园,我们的国家将不会有什么发展。而且他“性嗜酒”,“期在必醉”,也可以看出其自身的心理矛盾,这是五柳先生在那种环境中得到独善其身的解脱的一种方法。
二题
会意:指对书中的意旨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
辄:就 期:期望
萧然:空寂
宴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戚戚:忧伤的样子
汲汲:性情急切的样子
三体

因为本文中的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为自己写的传记就是自传

收起

一题
语句:“闲静少语,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等
不喜欢,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都像五柳先生一样,隐居田园,我们的国家将不会有什么发展。而且他“性嗜酒”,“期在必醉”,也可以看出其自身的心理矛盾,这是五柳先生在那种环境中得到独善其身的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二题;
1.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会,体会、领会
2.辄,就...

全部展开

一题
语句:“闲静少语,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等
不喜欢,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都像五柳先生一样,隐居田园,我们的国家将不会有什么发展。而且他“性嗜酒”,“期在必醉”,也可以看出其自身的心理矛盾,这是五柳先生在那种环境中得到独善其身的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二题;
1.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会,体会、领会
2.辄,就 期,期望
3.萧然;空寂
4.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5.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第三题;
答;<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
提示;
这是一道拓展性练习,意在沟通课内外的联系,沟通本课与学生以前读过的陶渊明诗作的联系。此题没有统一答案,重在引导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资料,谈自己的看法。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有利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有关陶渊明资料的能力。谈自己的看法,同时又是一种口语表达的练习。
第四题;
翻译;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她就是说这一类人吧!醉酒赋诗,以娱乐自己的心志。是无怀氏之民吗?是葛天氏之民吗?

收起

因为本文中的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为自己写的传记就是自传
:“闲静少语,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等
不喜欢,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都像五柳先生一样,隐居田园,我们的国家将不会有什么发展。而且他“性嗜酒”,“期在必醉”,也可以看出其自身的心理矛盾,这是五柳先生在那种环境中得到独善其身的解脱的一种方法。
会意:指对书中的意旨有所体会。会,体会...

全部展开

因为本文中的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为自己写的传记就是自传
:“闲静少语,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等
不喜欢,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都像五柳先生一样,隐居田园,我们的国家将不会有什么发展。而且他“性嗜酒”,“期在必醉”,也可以看出其自身的心理矛盾,这是五柳先生在那种环境中得到独善其身的解脱的一种方法。
会意:指对书中的意旨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
辄:就 期:期望
萧然:空寂
宴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戚戚:忧伤的样子
汲汲:性情急切的样子
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