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是一个怎样的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9:25:38
孙中山是一个怎样的人
孙中山是一个怎样的人
孙中山是一个怎样的人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注 2]),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是医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中国民族主义者、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亦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在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其后以此称谓对孙文的惯称为“孙中山”.
孙中山早年受基督教会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官话、粤语、英文、日语,有医生资历,伦敦蒙难后引发政治风波,使其在中外享有知名度,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因此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为建立中华民国政府的革命发起者之一,由他所提出的《三民主义》等政治纲领亦影响深远,是在海峡两岸都受到尊重的革命家.
正面评价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中正、汪兆铭(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孙中山去世后,蒋中正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故当时的国民政府以孙中山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认定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成为蒋中正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理所当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国父 [61].
对于孙中山的中国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的确是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满清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中正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61] .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孙中山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61].
[编辑] 负面评价个别反传统和民族虚无主义者如刘宗正指责孙中山有“大汉沙文主义”的 思想,指出孙中山试图宣扬汉族同化少数民族的合法性,例如:“就历史上说,我们四万万汉族是从那一条路走来的呢?也是自帝国主义一条路走来的.我们的祖宗 从前常用政治力去侵略弱小民族”(民族主义第四讲)、“中国自秦汉而后,都是一个民族造成一个国家”(民族主义第一讲)[62].“有人说,清室推翻以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这话实在错了.……现在说五族共和,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个中华民族.”但通观孙中山后期的民族主义言论,其实更接近美国的国族主义,即美利坚国族,以汉族为主体,对内求各族平等,对外求国族平等,融合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国族.
在伪满洲国的著作里称孙中山被怀疑指使,或至少是默许陈其美策划刺杀光复会骨干陶成章.[63]陶成章之死结束了光复会、同盟会多年的纷争,使后者从此成为近代革命史上一家独大的主角.
有研究称二战后驻日美军总部官员在东京霞关外务省绝密外交文书中,发现了一封大正四年(1915年)3月14日孙中山给日本外务省政务局长小池张造的密函(日文),附有“盟约案”十一条,并有“孙文”签名.该密函记载着与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的“二十一条”极为相似的内容[64].后经美国、日本和中国专家笔迹考证,其“孙文”签名为他人手笔[65].其真实性受到广泛质疑[66]
孙中山革命时期曾颇受日本友人资助,流亡时也曾避居日本.建立共和后企图推动中日合作,曾首先提出大亚洲主义,成为日本大东亚战争思想根源之一.惟此一战略后来不受日本日趋激进的扩张派势力欢迎,孙中山转向俄国.但实质上孙文主张亚洲合作,反对日本军国主义.
章太炎曾因长期理念不合而登报批评孙文:“云南本中国之地,而欲赠送法人”,但是此言论并无实际依据.[67]
清末的革命团体普遍只有松散的组织,多数革命起义事实上并非直接由孙中山所领导,而是由黄兴筹划与统帅,时人也多将孙中山、黄克强两人并称“孙黄”.至于革命党内,认同黄为实际领导革命的党人也不在少数.可惜的是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后,黄的人马被逐渐排除在中国国民党之外,黄的贡献则长期遭到忽视,直到1990年代才重新受到两岸三地重视.孙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执以致与同志反目.例如同盟会时代之章太炎、中华革命党时之黄兴,皆曾为孙之股肱,而后来反目不相往来.此外,孙对革命的奉献也许很大,但未必如官方所说般远远超过其他革命人士的贡献.但不可否认孙中山在倡导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团体都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孙中山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牺牲与贡献也为多数人所认同,只是有些人认为他不应该被称为国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