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哪些话体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06:49:14
论语中哪些话体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
论语中哪些话体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
论语中哪些话体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评析】“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评析】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人的行为必须以义来规范.义是仁德的外施、外在表现.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评析】“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读解】在孟子看来,狂者是 志向远大,言语夸张而不切实际的人;狷者是洁身自好的人.(《孟子•尽心下》)这两种人都有各自的缺点和毛病,但我们常常所遇见的,或者说见得最多的,却又正是这两种人.所以,也就只有和他们相交了.
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这两种人各自的缺点和毛病,从而用“中行”的标准来加以调节,使之不走极端而接近“中行”.说到底,还是一个“过与不及”的问题,狂者太过,狷者不及.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读解】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