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的异同(急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9:52:12
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的异同(急需)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的异同(急需)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的异同(急需)建安(196—220)是东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在

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的异同(急需)
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的异同(急需)

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的异同(急需)
建安(196—220)是东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唐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当代鲁迅先生赞誉: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建安时代以五言诗为主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这既是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建安风骨”.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运用于魏、晋、南朝时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而为一为风骨.后来也沿用到了书画理论中.
  至于文学评论中的风骨论,当以《文心雕龙》中讲述的较为详尽.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风骨这一概念很强调完整性,它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两个概念来看.
  建安风骨所指的文学风貌主要是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的慷慨激昂.还有就是建安诗文所具有的明朗刚健的风格.
  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也讲究用辞和文采,但仍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本色,不象后来某些文人诗那般过分追求辞藻.此外,刘勰也强调:辞藻修饰与风骨良好的结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
  如像曹植的诗,既有一定的华美,又不至于伤害风骨,因此人们在提倡建安风骨时,不仅肯定了它的风骨,也肯定了它风骨和藻饰结合的一面.所以,从南朝到唐,提倡建安风骨的人尽管各自的着眼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足,象辞藻过于华丽,用字过于艰深,风格软靡无力,内容或空洞或繁杂,感情昧暗等,而要求作品有生气,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风格明朗刚健等,这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汉献帝最后的一个年号叫作“建安”,当时实际掌握政权的是曹操,建安年代及在这稍前和稍后一段时期内的文学,一般统称为“建安文学”.
  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当然也是诗歌史辉煌的时代,从这个时候起,当时的人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独立的地位.鲁迅先生说:这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诗歌、辞赋以及散文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的诗歌,兴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从此奠定了文人诗的主导地位,给后世留下极深远的影响.
  建安文学的主要作家群——就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还有“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应玚、阮瑀、刘桢七人.三曹是其时文坛的领袖人物,成就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