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一份人教版的高二地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18:31:57
急需一份人教版的高二地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急需一份人教版的高二地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急需一份人教版的高二地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高二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第一节人口再生产  ☆知识要点:  1、人口

急需一份人教版的高二地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急需一份人教版的高二地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急需一份人教版的高二地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
  ☆知识要点:
  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2、人口再生产类型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
  ※难点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 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 过渡型 (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
  全世界: 过渡型 (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
  ※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例题分析:中、印、美、日四国人口现状相比较( )
  A.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美国的人口密度最低
  C.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 D.印度老龄人口比重最高
  解析: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日本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定高于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人口老龄化是人口逐年减少造成的,发达国家的程度应该高于发展中国家.选择B
  第二节 人口数量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
  ※难点解析二:
  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
  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
  ①.生育率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
  ②.死亡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
  ※难点解析三: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具体表现:
  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
  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
  ☆例题分析:判断对错
  ①.人口数量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答:错误,造成环境污染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因此人口数量只是原因之一
  ②死亡率高的地方,生育率往往也高
  答:正确,死亡率高,往往说明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都较低,在此情况下,生育率会偏高.当然上述说法同时用"往往"二字避免了绝对化,因为有些时候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大,也会在一些特定的时段出现死亡率升高的情况.
  第三节 环境人口容量
  ☆知识要点:
  1、环境人口容量概念
  简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在可预见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制约因素
  ①资源(首要因素,其他因素均通过影响它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②科技发展水平
  ③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后两者均通过影响资源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难点解析一:为什么说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资源的数量决定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科技发展水平将影响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使相同数量的资源能供养更多的人口,人口文化和消费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一个人对资源数量的最低生存要求.所以说资源是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而科技水平和人口文化消费水平则是通过影响资源来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3、环境人口容量特性:
  ①.(长期的)不确定性: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因此不确定
  ②.(短期的)相对确定性: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相对稳定,因此相对确定
  ※难点解析二:为简便,在实际中,通常以一种或几种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如用土地资源.
  4、关于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三种看法
  悲观:已经大大超过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并已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乐观:考虑到新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利用程度的加深,认为地球不会达到它的环境人口容量
  介于两种看法之间: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00亿左右,目前人与环境之间已经有了很多尖锐的矛盾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报告: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10亿
  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7亿是我国的适度人口值
  我国目前人口与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为:
  ①.人均耕地少 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现有耕地
  ②.人口与淡水 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
  第四节 人口素质与环境
  ☆知识要点: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有: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起作用,环境反过来影响人口身体素质)
  ①.遗传因素
  ②.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是影响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
  ※难点解析一: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能力的变化
  自然环境因素曾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但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在不断加强,所以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力逐渐减弱.人口身体素质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难点解析二:对人口身体素质起作用的自然环境主要有两种:
  原生环境因素(未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缺硒导致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硒过剩导致地方性硒中毒;碘异常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次生环境因素(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物理方面,噪声影响听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化学方面,化学物质会致癌变、致病变;生物方面,病毒、病菌、寄生虫卵使蚊子大量繁殖,引起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流行)
  ※难点解析三:社会经济因素范围比经济因素广,经济因素从属于社会经济因素.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文化素质高,资源观(资源利用充分、同时开发新的资源)、环境观(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 保)、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念)先进,人口、环境、经济得以协调发展,呈现一种良性循环.
  文化素质低,资源观(资源利用程度低,只能依靠现有资源,大量开采,必然造成资源压力)、环境观(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对环境造成破坏)、发展观(不可持续发展)落后,人口激增、环境恶化、经济落后,呈现一种恶性循环.
  ☆例题分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①.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导致人类对环境大量索取资源,又大量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问题的恶化;
  ②.人口素质的低下,使得人口的环境意识淡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注意环保.
  ※难点解析: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人口素质提高,生育率必然下降,人口数量就能得到控制,环保实现
  人口素质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实现
  第五节 人口迁移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
  包括两个方面:
  ①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 ②这种空间移动必须是永久性或长期的
  2、分类
  分类标准:地理范围、迁移方向
  ①地理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小范围的有省际迁移、县际迁移)
  ②迁移方向: 城市至城市、乡村至乡村、城市至乡村(逆城市化过程、知青下乡)、乡村至城市(城市化过程)
  ※难点解析一 知青下乡的原因:政策因素,为解决城市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③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难点解析:自发性迁移主要是由于哪些因素引发的?
  答案: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战争
  ※难点解析: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变化
  原始社会:为食物--→农业社会:为土地--→工业社会:为优化劳动力配置
  4、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入地:①改善综合经济环境;②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对迁出地: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②缓解人地矛盾;③保护自然环境;④在局部地区可能造成人才流失问题
  第六节 中国人口迁移
  ☆知识要点:
  1、了解人口迁移的阶段性
  ①历史上(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安史之乱改变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人口地区分布中心有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②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中期(原因:主要是政策)
  特点:迁移规模小,频率低(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
  净迁出地区:辽、鲁、沪、蜀 迁入迁出持平:藏
  ③80年代中期以后
  规模大、频率高(自发性迁移) 方向:A农村到城市 B内地到沿海城市、工矿地区
  2.80年代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原因
  ①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多剩余劳动力
  ②1984年推出"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政策
  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知识要点:
  1、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难点解析:
  ★①功能区的形成:同种经济活动需要的发展条件一致,所以同种经济活动容易在城市相同的区位上聚集起来,发生竞争,最终形成一个以该种职能为主、其他职能为辅的功能区
  ★②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的区别
  在城市中心区,交通最为便利,所以对商业的吸引力最大,容易形成城市中心的商业区,就是中心商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中心商业区不断膨胀发展,职能层次逐渐丰富,最终发展成为中心商务区.所以中心商业区是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小城市中的.而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大城市中才有的
  ★③不同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而且这儿的功能区指的就是后面提到的经济文化区
  2、中心商务区特点:(对交通要求最高)
  ①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平面中心、垂直底层均为零售活动)
  3、工业区区位变化特点:
  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考虑到环境) 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考虑到经济)
  4、住宅区
  ①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②位置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难点解析:为什么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高,日常除了工作还会进行其他休闲娱乐活动,所以住宅靠近高坡、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低,终日为生活奔波,日常主要活动为工作,所以住宅靠近低地、工业区.而工业区和文化区的位置是相背的,所以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难点解析:卫星城的作用--分散城市的职能,起到大城市人口分流作用
  第二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成因
  ☆知识要点:
  1、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因素
  ◇历史因素
  ※难点解析:
  文化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一般继承和保持城市的原有特色
  历史较短,以前土地利用形式未形成较大影响的地区,可以完全改变昔日的土地利用方式
  ◇经济因素: 价高者得
  举例:城市中心区交通便利,对商业活动吸引力大,商业活动愿意付价高于其他经济活动,所以城市中心一般发展商业区
  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通达度
  (从市中心向郊区,功能区的分布: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社会因素
  影响住宅区分化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常见原因),知名度、宗教种族
  第三节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知识要点:
  1、三种常见模式:
  同心圆模式(考虑经济--距市中心远近)
  扇形模式(考虑环境因素)
  多核心模式(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就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的核心点)
  2、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历程
  封建社会--服从统治权力的需要 工业社会后--由资本和市场决定
  未来--以人为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四节 城市的合理规划
  ☆知识要点:
  1、城市规划:
  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据,目的是为了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
  ※难点解析:城市规划对我国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
  2、城市的布局形式:
  集中紧凑式:利于节省建筑投资、利于行政管理、利于共用基础设施
  分散疏松式:形成主要是因为受自然地形、矿产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隔
  3、功能区的合理布置
  一要有便利的交通
  ※难点解析:工业用地分布在交通便捷处,降低成本;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联系要方便
  二要减少工业区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难点解析:劳动密集型行业分布在市区;有污染的企业分布在城市的下风向和下游
  三要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难点解析:防护带内人口不能密集、且应种植一些能吸收污染物的树种(水面也可充当防护带)
  〖第三单元〗
  第一节 文化与地理
  ☆知识要点:
  1、文化的概念: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关键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例:矿产资源,虽然是物质财富,但不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是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所以不是文化事物.
  2、文化事物分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直接相关的是物质文化事物)
  分类标准:是否与人的生活和生产直接相关
  物质文化是基础,变化快,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精神文化变化较慢,具有稳定性和保守性
  ※难点解析:精神文化常常附着在自然形态之上
  第二节 文化景观及其特性
  ☆知识要点:
  1、文化景观的概念:
  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满足需要"说明具备功能,而这种功能随时代在发生变化,则又具有时代性,同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说明占据空间)
  ※难点解析:文化景观与文化事物的关系
  凡是具有空间性、功能性、时代性特点的文化事物均属于文化景观
  也就是说所有的文化景观都是文化事物,而文化事物不一定是文化景观
  2、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空间性、功能性、时代性
  3、文化景观的分类: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
  分类标准:功能是否能被人的视觉所直接感受(能直接感受的是物质文化景观)
  ※难点解析:判断一个事物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景观还是非物质文化景观,必须注意不能一起判断,要分开用两种分类标准分别判断
  4、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
  ①指示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
  ②指示当时当地的人文环境(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
  ※难点解析:
  非物质景观大部分都是没有特定的物质形态的(地名、音乐风格、法律制度完善程度)
  第三节 文化景观与地理
  ☆知识要点:
  1、自然与文化间的关系:
  自然为文化提供
  ①生存与活动的空间和场所
  ②生产与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③是精神生活的源泉
  2、自然与文化景观的关系
  ①自然影响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不同地区的文化景观具有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
  ②文化景观对自然的影响:
  顺应自然规律,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和无害的影响
  违背自然规律,则产生不利的影响
  ※重点解析:各地农业景观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体现了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内蒙古地区,气候干旱,自然带属于草原景观,发展的农业为牧业
  东北平原区,气候湿润,可发展耕作业,但气温不高,可种植小麦等耐寒作物
  第四节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知识要点:
  1、文化事物或现象(组合)文化综合体(联系起来)文化体系(覆盖范围①)文化区
  文化事物或现象(覆盖范围②) 文化区
  ※难点解析: ①代表狭义文化区;①、②总称广义文化区
  2、文化源地:文化事物或现象的发源地呈点状分布(有单一起源、也有多个起源)
  文化系统的发源地往往呈面状分布
  3、文化区:
  例:文化事物或现象覆盖的范围--政治文化区(有明确界线--行政界线)、经济文化区(无明确界线,如前面所提到的城市中的功能区)、语言文化区(无明确界线)
  文化区特点:
  范围有大小之分,重要性与大小无关;文化区边界有实有虚;文化区与自然区不一定重合
  第五节 文化空间扩散与扩散类型
  ☆知识要点:提点:以例子为主,从书本上、练习图册上总结实例
  〖第四单元〗
  第一节 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知识要点: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旅游主体)、旅游资源(旅游客体)、旅游业(旅游媒介)
  ※难点解析: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
  ①对旅游者来说,要有时间、金钱和动机
  ②对旅游资源来说,必须具备非凡性,才能对游客产生最大的吸引力
  2、旅游活动发展的过程
  古代:前 产业化 阶段、个体需求、出游距离近、内容方式少、事务性出游多
  (生产力落后、大多数人需要忙于工作、而且经济落后,没有金钱、时间去游玩)
  近代:初级产业化阶段、群体需求
  现代:高度产业化阶段、大众需求、出游距离远、内容方式多、娱乐性出游多
  (机械化操作、经济有所提高、闲暇时间多,有条件出去旅游)
  3、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方式内容的多样化 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难点解析:形成的原因::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交通改善
  4、旅游活动的作用:
  满足人类的需求(休息、求知、锻炼)
  促进经济的发展(进口旅游增加外汇、扩大就业、回笼货币稳定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扩大地区间交流
  ※难点解析:为什么说旅游活动是人类活动的必然产物
  生产力发展导致人们工作时间减少、而且有了很好的经济条件,所以旅游活动随之产生
  第二节 旅游资源
  ☆知识要点:
  1、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地理景观、生物景观)
  人文景观(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风土民情)
  ☆提点:主要景点的种类区分(从练习图册上、书上)
  2、旅游资源的特性
  ①多样性:任何一种能吸引游客的事物都是旅游资源
  ②非凡性:世界上同类的事物和现象很多,只有具备非凡的特点,才有可能成为旅游资源
  ③可创造性:人文景观是人类为某种需要(两种情况:一、为旅游创造;二、起先为其他目的创造,后成为旅游景观)创造出来的,具备可创造性
  ④长存性:由于游客到景区游玩,并未带走什么,所以说旅游资源具有长存性,而且使用次数越多,价值越大.但这只是理论情况,旅游资源会在旅游过程中逐渐有所损坏
  除此之外,自然景观还有地域性、季节性;人文景观还有可变异性、可移动性特点
  3、旅游资源的价值
  ①美学价值:一般自然景观吸引游客的就是它的美学价值
  ②科学价值:地质地貌景观等自然景观大多具备科学价值,有部分原先并非旅游资源的人文景观也具备科学价值(例:赵洲桥)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是指人文景观,但须注意,人文景观常常附着在自然景观之上,所以判定时须谨慎!如嵩山,是自然景观,但景区也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因为以前长是帝王祭祀的地方)
  ④经济价值:是特指对旅游经营者来说
  ※难点解析:具体的旅游规划应注意什么?
  ①所开发的旅游资源是否具有非凡特点
  ②目前开发后是否有能力保护
  ③新开发的旅游资源与当地原有的景区及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是否相和
  第三节 旅游景观的欣赏(一)
  ☆知识要点:
  1、选择观赏位置
  山峰--远眺; 峡谷、洞--近观(置身其中);
  瀑布--仰视; 山水相间--乘船水路观赏;
  大的江河湖泊--建高楼俯瞰; 小的河流池塘--建低矮的亭台楼阁就近欣赏
  2、把握观赏时机
  高山或者北方景区--夏季; 日出日落--雨过天晴; 青海湖鸟岛--5月
  3、抓住景观特点
  注意主配景;以隔景法、障景法来丰富景区的层次;用框景法来取景;用借景法扩大景区
  第四节 旅游景观的欣赏(二)
  ☆知识要点:
  1、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2、以情观景
  (综合感受--五种感官;发挥想象;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3、了解景观、把握节奏
  第五节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知识要点:
  1、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生活废弃物、交通工具尾气、游客乱抛的垃圾)
  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服务设施建立对背景环境的影响--不和谐)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有意--游客不文明行为;无意--呼、汗水、践踏)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难点解析:旅游资源真的是"无烟产业"吗?
  就旅游活动本身,一般情况下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大,但也有污染的存在;而且游客层次不一,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会对旅游环境造成环境污染.旅游活动的进行,为满足游客的需求,肯定会有其他产业存在,而如交通业、旅店业等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标准:
  一、游览价值(资源本身质量、和周围资源的集群状况、与其他旅游资源间的关系--是否非凡)
  二、市场距离(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称为经济距离,越长对旅游者吸引力越弱)----可见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三、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四、地区接待能力
  五、旅游的环境承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