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杨家将都有谁?结局都是怎样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13:39:50
历史上的杨家将都有谁?结局都是怎样的?历史上的杨家将都有谁?结局都是怎样的?历史上的杨家将都有谁?结局都是怎样的?看法:戏剧上的杨家将故事基本上是按照历史事实演义而成,然又不完全是照搬历史.  正式历

历史上的杨家将都有谁?结局都是怎样的?
历史上的杨家将都有谁?结局都是怎样的?

历史上的杨家将都有谁?结局都是怎样的?
看法:戏剧上的杨家将故事基本上是按照历史事实演义而成,然又不完全是照搬历史.
  正式历史记载着杨业、佘太君、杨延昭、杨文广事迹.民间流行的传说故事则更多.
  杨、佘两家都是将门豪族,历代出了不少名臣、名将,他们两家又是世家.他们所生活的年代,正处在五代十国混乱时期,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为了保家卫国,两家世代都是习武的,一个形成“杨家将”,一个形成“佘家军”(按佘实姓折,当时佘、折同音),形成西北屏障,卫国干城.
  杨业,并州太原人.据山西代县杨忠武词保存的《杨氏族谱》记载,杨业是汉太尉杨震少子杨奉后代.“父信,为汉麟州(今陕西神木)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命亦犹用鹰犬逐雉兔耳.”(《宋史》)杨业20多岁到太原,受到北汉重用,任保卫指挥使、建雄节度使,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国人号为 “无敌”.皇帝赐姓刘,名继业,又升任为侍卫新军都虞侯 (五代时高级军官).这时赵匡胤正图统一全国,杨业劝北汉皇帝刘继元归宋.开始,刘不听,却依靠契丹支援与赵匡胤抗衡.多次交兵,赵匡胤屡攻太原不下.宋太宗赵光义 (原名赵匡义)即位后,刘继元终因国力不支,于太平兴国四年 (979年)五月六日向宋太宗投降.在与赵光义作战中,杨业屡建军功,此时仍然坚守城南苦战.赵光义久闻杨业是员勇将,便命刘继元派亲信前往劝降,杨业“北面再拜,大恸,释甲来见”.宋太宗当即予以嘉奖,恢复姓杨,名业,不久任命杨业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史.同年十一月,宋太宗以杨业 "老于边事,洞晓敌情",任命杨业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担负防御契丹的重任,并给予丰厚的赏赐.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辽国大军攻雁门,杨业命部将董思源等堵截峡口南口,自己则率几百名骑兵从小道绕到雁门关峡口北口向南猛攻,杀死辽军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从此,杨业声威大震,"契丹威之,望见业旌旗即别去.不久,杨业升任云州 (今大同)节度使,仍判郑州、代州.这引起了山西主将潘美的妒嫉,上书皇帝毁谤杨业,但太宗没有轻信,反而把书封好交给杨业,以示信任.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契丹三万骑分三路南侵,西路攻府州,被折御卿打败.东路攻高阳,被崔彦进打败.中路袭雁门,被杨业打得大败.宋军杀死辽兵三千人,俘一万多人,取得全胜.雍熙三年 (986年)正月,宋太宗下诏分三路北伐,东路曹彬、崔彦迸率主力玫幽州,中路田重迸部直趋飞狐.西路军以忠武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 (地方高级军官),命杨业副之,以蔚州刺史王侁为军器库使,监军,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护其军,师次桑乾河.出师初期,战斗颇为顺利,尤其是西路军杨业,在雁广北口首战告捷,乘胜攻占寰、朔二州,随后又攻克云、应二州.五月初,东路曹彬部被辽军打败,被迫撒兵.于是辽军集中兵力压向西路潘、杨部,杨业退回代州,辽军占领寰州 (即今朔县),这时宋中央政府命令潘、杨率军护送代北四川居民内迁.但在敌人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要完成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的.杨业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云、朔等守将,等我军离代州北上时,令云州民众先出城,同时派骑兵接应,强弩千人守住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以保证三州民众撤走.监军王侁在潘美的支持下,有意陷杨业于困境,不同意杨业的意见,并讽刺杨业“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要杨业率兵出雁门向北进攻.刘文裕也从旁一唱一和,赞成王侁意见,杨业当即说道:“不可,此必败之势也.”王侁进一步挑衅地说:“君侯素号无敌,今先敌追挠不战,得非有它志乎?”逼杨出战.杨业非常气愤地说:“我不是怕死,我是考虑如何完成任务.既然你们这样责问我,我只好出战,这样必定失败.我是太原降将,蒙皇上大恩,我愿以死报国.”临出发时,杨业指着陈家谷说:“你们务必在两翼布置步兵强弩,我转战到这里,你们就出兵夹击救之,不然,我们将全军覆没.”七月八日夜,杨业率军出石碣路上,第二天早晨到达朔州东部,与辽将耶律斜轸相遇,双方激战,杨业部被围.后突围退到狼牙村时,被辽兵赶上,又打了一场恶战.黄昏时,杨业突出重围,来到陈家谷口.潘、王在当天于陈家谷口布阵,从早晨到中午,使人登高望之,王侁以为辽兵定被杨业打败,欲争其功,即领兵离开谷口进军,潘美不能制止,沿交河西南行10公里,打算领兵抢攻.可是不久即得到杨业战败的消息,便慌忙撤兵逃走.杨业退到陈家谷口,一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力战,身受几十处伤,士兵所剩无几.杨业仍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迸,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也战死.杨业叹息日:“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宋史》)
  杨业死讯传来,宋太宗非常痛惜,在诏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对杨业作了很高评价:“执干戈而卫社棱,闻繁鼓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诫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飙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引文同上) 宋太宗对杨业的评价是很公正的.诏书还决定把王侁、刘文裕除名为民,潘美从大将军降了三级 (但后来又升了官,加同平章事,可以行使宰相之权了).为了表彰杨业,赠为太尉、大同军节度,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
  杨业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大将,攻战与士卒同甘苦.雁门以北苦寒,人多穿毛毡,“杨业但夹纩(棉衣),露坐治军事,旁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有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淄州刺史王贵杀数十人,矢尽遂死,余亦死,无一生还者,闻者皆流涕.”(引文同上)
  杨业有七子,亦说八子.据杨氏族谱记载:有延平、延定、延光、延辉、延昭、延朗、延兴、延玉.实际上延昭、延朗乃是一人,延朗因避讳,改名延昭.延昭幼年即喜习武,最为杨业重视,认为最像他,能够继承他的事业,所以每次打仗,都把杨延昭带在身边,并屡建功劳.延昭出知景州时,江淮地区有自然灾害,朝廷命他把任淮南郡巡检使 (数郡连结处的武官),崇仪使,知定远军 (地方行政长官,同知州).后来长期在前线御敌,智勇善战,屡建奇功.他关怀下属,与士卒同甘共苦,所得赏赐都用来犒赏军队.杨延昭和敌人作战常身先行阵,打了胜仗总推功于下,所以将士皆乐为所用.他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很怕他,号称杨六郎(边疆以六郎命名村寨甚多,北京近郊至今尚有六郎村).杨延昭卒于祥符七年 (1014年),死后宋真宗甚为悼惜,派中使护送他的灵柩回到他的家乡,河朔一带民众多望柩而泣.
  《宋史》:杨延昭有三个儿子,以杨文广最为出名.但据《杨氏族谱》中记载:杨延昭子宗保、宗政、宗勉,杨文广是宗保之子,杨文广尚有两个弟弟充广、文贵.杨文广,宇仲容,因讨张海 (陕北农民起义军)有功,授殿直 (警卫皇帝和京城的武官).宋英宗器重他,说:“文广名将,后且有功,命他保卫京城.”范仲淹也赏识他,曾收他为部下.后又曾从狄青南征,任广西钤辖,屯守广西十余年.后来又调他到西北边防,在韩琦部下抵御西夏,英勇多智谋,屡建战功.大将韩琦被宋神宗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使,统筹对西夏的战事,兼领永兴军路,治今西安.时杨文广以兴州防御使出任秦凤路副总管,治秦州 (今甘肃天水).为了抵御西夏向东南侵犯,韩琦接受秦州知州马仲浦建议,在秦州西北90公里的筚篥 (今甘肃甘谷县)筑城屯兵,一以保护居民耕种,一以警备西夏.经宋神宗批准后,把这个任务交给杨文广.这时西夏正谋南下秦川,杨文广感到军情紧急,宣称筚篥堡有泉喷珠,鼓励士兵一昼夜急行军90公里,到达筚篥,立即进行部署.第二天早晨,西夏兵马献出现在筚篥城堡下,他们看到宋军已严阵以待,乃不战而退.杨文广乘势开城迎敌,杀伤数千人.大家都认为杨文广用兵如神.接着杨文广下令自鸡川砦(天水)沿线筑堡,自此沿线以南数百里皆成“内地”.神宗大喜,褒奖杨文广,并改筚篥堡为“甘谷堡”,这就是今之甘谷县城.后来北辽借故南侵,宋廷内部分主战、主和两派,杨文广赞成韩琦、沈括等主张,与辽兵决战,并乘机收复幽燕失地.他并表示愿意担负作战任务,积极整备定州兵马,绘制了进兵地图,但末及回报,不幸于熙宁七年 (1074年)病故于军中.宋廷追赠杨文广为同州观察史.杨文广一生南征北战30余年,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诚卫国安民的业绩.
  介绍了杨家将,回头再来介绍杨业的大人折 (佘)太君.史学家毕沉《吴中金石记》说:“折太君,杨业妻,折德底女.”她原名折赛花,太君是后来的封号.折姓罕见,东汉有折象,其祖封折侯,因以为氏,聚居于陕晋边一带.折赛花是陕北府谷人,自唐、五代、宋,折家都是将门豪族.折赛花曾祖父折嗣伦、祖父折从阮、父亲折德扆 (读衣)、弟折御勋和后世的折克行、折可适等,皆为名将.《五代史》有折从阮、折德底的传记.折家祖孙数代东抗契丹,西御西夏,号称 “折家军”,“控扼西北,中国赖之”(《五代史》).
  她的祖父折从远,字可久,因避后汉高祖刘知远名,改从阮.从阮的父亲折嗣伦是麟州刺史,后唐庄宗李存勘镇太原,以为牙将,后为府州刺史.后晋出帝 (石敬塘子)与契丹败盟,从阮以兵攻契丹,取其城堡十余,升为本州团练使,兼领朔州刺史、振武军节度使,后汉高祖刘知远代后晋为帝,于州府建永安军,以从阮为节度使,加检校太师.隐帝时,又迸封歧国公.后来他儿子折德庆被任为府州团练使.后周显德六年 (959年)自检校太保加检校太傅.
  折赛花生长在世代名将的家庭环境中,自幼即爱骑马射箭,舞剑耍刀,且学习兵法,颇通兵略,协助父兄把关御敌.一年秋天,契丹派耶律敌烈率兵五万侵犯府州,老将折德扆在敌我力量悬殊下,又兼身体欠佳,折赛花毅然向父亲提出代父把关.她一方面采取拖延战术,一方面急派人到火山王杨弘信那里求援.杨弘信是杨业的父亲,与折德扆是世交,弘信即亲率军队前往府州援救,辽兵在杨、折两军夹击下大败,耶律敌烈也被杨弘信杀死.这次胜利,表现了折赛花的军事才能.
  由于杨折二家是通家之好,又兼杨业和折赛花自幼青梅竹马,志趣和爱好相同,于后汉乾佑二年 (949年)结为夫妇.婚后折赛花随夫居住太原北汉 “杨府”.平时,她组织杨府内女仆习武训练.康基田著 《晋搜略》一书中说:折赛花家中“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夫人 (梁红玉)之亲授桴鼓然.”现在戏剧上的“杨门女将”大多有其原型,是经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有一定的根据.如八姐、九妹.据山西代县鹿蹄涧村杨家后代说,杨业有两个女儿,一个叫杨延琪,一个叫杨延琅,是折赛花的得力助手.但 《杨家将世系表》中无此二人.因为旧社会家谱一般郡不录妇女,不管怎样,折家军也是一间巾帼英雄.代县杨忠武伺保存的《杨氏族谱》中对折太君作了全面评价:中心乐善,内助教忠,受龟寿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贵,不我先不我,后睹星月之重明;俾尔炽俾尔,昌焕乾坤之新渥.爱稽邦典,益迸郡封.汝有子,若汉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鲁候寿母松柏弥坚.被我宠光,贰缓休祉,可特封郑国科太君夫人.”这个评语的根据应是皇帝的浩封,也是后人尊称之为折(佘)老太君的由来.
  关于折太君的生卒年月,据杨维森先生所若 《弘农杨氏族史》一书称,折太君卒于934年,卒于1014年,享年80岁.她死后葬在今山西保德县城南20公里折窝村 (乾隆《保德州志》),陕两白鹿原鲸鱼沟有佘家坡头村,村中佘姓皆佘太君母家后代.
  从《杨氏族谱》中,可以看到杨氏一族,出将入相,世代簪缨,从两汉到明代,名人辈出,成为山西的茂族,一般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杨家却是例外,可能和杨氏的家风有关.
  杨氏出自黄帝之姬姓,后稷的裔孙.周宣王少子尚父被封为杨侯,食邑于杨 (今山西洪洞县东),因以为姓.据杨维森考证,杨姓始祖有二:其一如上述,其二是据西汉杨家所撰家传,晋武公之子伯侨因食邑于杨邑,囚以为姓.而尚父所封杨国,春秋时为晋所灭,世系失传.故所册多尊伯侨为杨姓之祖 (即得姓之祖).杨氏历来为“弘农”望郡,弘农杨氏之第一氏祖,当为战国时秦国左庶长杨章,因攻灭楚国有功,封华阴侯 (属陇西弘农郡),故被弘农华阴杨氏尊为一世祖.杨喜为四世祖.杨喜助汉高祖征战有功,封赤泉侯 (也有资料称杨喜为一世祖的,实为一支之祖).中国修谱,只能从有文字可考者为第一代,实为一支开派之租,或称始迁祖,或称“来祖”.(如赵姓家谱以名人赵孟頫为始迁祖,五河欧族以欧怀英为来祖,因五河欧氏家谱写明欧族“由苏迁五”.明代朱元璋从苏南吴县一带迁移十八万户充实凤阳府,欧氏来祖欧怀英将军是这十八万户之一.)四世杨敞,西汉时以给事大将军迁大司马、御史大夫,汉昭帝拜为爪相,封平安侯.八世杨震,以拒贿“天知、地知、我知、子知”四知闻名于世.所以杨族党号为“四知堂”.杨震与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四世太尉.杨震另一个儿子杨奉是后汉城门校尉、中书侍郎.成为汉代名门望族.以后从汉末、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以来,皆有做高官的.以宰相、公侯、进士、将军、侍郎,到进爵为王、公、侯的,都有事迹记载.杨业是杨族第三十四世孙.杨业后代知名的有南宋的杨存中、杨再兴,皆抗金名将.(杨再兴是岳飞手下大将)文官中值得一提的如杨梦弼,明代举人,初任河南浙川县知县,升陕西巩昌府同知,后改授河南开封府同知.时有仪封王行为不轨,杨公欲调查此事,仪封王害怕,遗金十万,杨梦弼遂将仪封王不轨之事与贿金上奏朝廷.明神宗下诏,削仪封王王籍为庶人,并御书杨梦弼为“天下清官第二员”,名震中州,人称 “小包公”.杨梦弼弘扬了杨族“四知堂”的家风.杨氏族中,出现那样多的廉吏名臣、爱国将领、知名人士也不是偶然的.我们从《族谱》中了解这些情况,说明族谱学、谱碟学在研究历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