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的写作背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06:11:07
《傲慢与偏见》的写作背景
《傲慢与偏见》的写作背景
《傲慢与偏见》的写作背景
简·奥斯(Jane Austen 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汀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汀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与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也译《艾玛》)(1815).《诺桑觉寺》(又名《诺桑觉修道院》)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简·奥斯汀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丁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2]. 简·奥斯汀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著名女性作家之一,介于新古典主义和浪漫运动的抒情主义之间的“小幅画家”和“家庭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眼里堪与莎士比亚在不朽性方面相提并论的英国作家.
奥斯汀生于英国汉普郡,有6个兄弟和一个姐姐,家境尚可.她的父亲乔治·奥斯汀(George Austen,1731年—1805年)是一名牧师,母亲名卡桑德拉(1739年—1827年).奥斯汀兄弟中詹姆斯和亨利后来也从事神职,弗朗西斯和查尔斯则曾供职英国海军.珍与她的姐姐卡桑德拉关系密切,她们之间的信件为后世奥斯汀研究提供了很多素材.卡桑德拉为简·奥斯丁所作的画像目前保存在伦敦的国家肖像馆内.
简·奥斯丁一生未嫁.1796年,她与后来成为爱尔兰最高法官的汤姆·勒佛伊(Tom Lefroy)有过短暂的罗曼史,据传他就是《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先生的原型.1802年,一名比奥斯汀小六岁的富有男子哈里斯·彼格威瑟(Harris Bigg-Wither)向她求婚.奥斯汀最初接受了,次日又改变主意拒绝了他.
1801年,奥斯汀的父亲退休后,全家迁居到疗养胜地巴斯.就像笔下的女主人公安妮·艾略特一样,奥斯汀并不喜欢巴斯,这也许与她家庭经济状况日趋拮据有关.
1805年父亲去世后,奥斯汀跟随母亲和姐姐到南安普敦与兄长弗兰克住了几年.1809年又移居查顿(Chawton)投奔兄长爱德华.那里的小屋现在是奥斯汀纪念馆,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奥斯汀后期的作品就是在那里写作的.
1816年,奥斯汀的健康状况恶化,她于1817年搬到温彻斯特疗养,并于同年7月病逝.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