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平仄”什么是“对仗”?请详细点,也需要例子.谢谢.谢谢每位.百科是有的,但是我希望过来的朋友会写出多于百科有的东西,或者有其他的解释方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7 11:11:32
什么是“平仄”什么是“对仗”?请详细点,也需要例子.谢谢.谢谢每位.百科是有的,但是我希望过来的朋友会写出多于百科有的东西,或者有其他的解释方法.什么是“平仄”什么是“对仗”?请详细点,也需要例子.谢

什么是“平仄”什么是“对仗”?请详细点,也需要例子.谢谢.谢谢每位.百科是有的,但是我希望过来的朋友会写出多于百科有的东西,或者有其他的解释方法.
什么是“平仄”什么是“对仗”?
请详细点,也需要例子.谢谢.
谢谢每位.百科是有的,但是我希望过来的朋友会写出多于百科有的东西,或者有其他的解释方法.

什么是“平仄”什么是“对仗”?请详细点,也需要例子.谢谢.谢谢每位.百科是有的,但是我希望过来的朋友会写出多于百科有的东西,或者有其他的解释方法.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对仗多用于骈体文.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 ,《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
  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 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3].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2]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3]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