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形成说明了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3:15:18
回族的形成说明了什么?回族的形成说明了什么?回族的形成说明了什么?我国历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总称.从历史上看,每一个民族,都各有其形成、发展、演变、融台以至消亡的过程,情况是错综

回族的形成说明了什么?
回族的形成说明了什么?

回族的形成说明了什么?
我国历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总称.从历史上看,每一个民族,都各有其形成、发展、演变、融台以至消亡的过程,情况是错综复杂、很难一概而论的.就回族这个民族而言,我认为,它的兴起,它的形成,它作为一个民族出现於中国社会,主要是由於伊斯兰教的传播,由於穆斯林的大量涌现和繁衍.换句话说,就是伊斯兰教对我国回族的形成,占据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从发展历程考察 是先有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群,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共处,通用汉语後,遂渐形成回回民族 十三世纪初叶开始,来自西域各国被称为“回回人”的穆斯林,无论从数量、能量和社会影响上看,都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崛起的势力.这种情况,为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到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达,蒙古贵族集团征服了葱岭以西、黑海以东的穆斯林聚居区的各民族.一批批中亚细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被迁徙到东方来.他们包括各个阶层、各种身分的人:有大量被签发的军士、工匠,被俘虏的夫役妇孺,有被邀请的上层贵族,有应聘的科技人员,也有自愿东来搞贸易的商贾.其人数之多,远超过唐、宋以来人华穆斯林人数的总和.动辄便以万千计,如 1220年撒马儿罕之役中,成吉思汗便虏取工匠和供军役的人各三万多人,即便是上层人物来华,如著名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1211一1279)一家东来时,也率千余骑.中统年间(1260—1263),光是首都的回回就达2953户.这些回回人当时被列为“色目人”中的一种,按元皇朝统治者划分的等级,他们的政治地位虽比蒙古人低,却比一般汉人高.他们中的军士被编人“探马赤军”,“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善”;有的逐渐从屯戍转为农垦,并形成回回人聚居的许多村寨、据点.回回工匠被编人官局制作各种丝织品、工艺品;军匠则被征集制造火炮等武器;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回回商人从事海上贸易.此外,科学技术人员在天文、历算、医药各方面也都被组织到有关机构中任职并发挥作用.回回中的中层、上层人物,被大量任命为各级地方政权的达鲁花赤,以至中央机构要职,据粗略统计,仅在中央担任丞相、平章政事等要职者就有三十二人.在京师,为培养掌握回回语文的翻译人员,还专门设置了回回国子学.表明元代回回人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而且也在学术文化上都有了立足的基础和生存的条件,这是形成民族共同体的必要前提.从分布地区看,回回人足迹遍及全国.在宁夏、甘肃、新疆、陕西等都有回回农垦区;在河南、山东,多有回回屯田;在云南,兴修水利、灌溉良田,回回是主力军.文献资料中有不少记载,如:“令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又如“元时回回遍中国”(《明史》卷332《西城传》);并认为西域回回人“擅水陆利,天下名城巨邑,必居其要津,专其膏腴”(许有壬:《西域使者哈只哈心传》)等等,都说明元代回回远非唐、宋时代可比,他们不再是只局限於沿海城镇从事贸易活动的客商或外侨,而是深入各地,遍布城乡,兵、农、工、商、仕各行各业应有尽有的社会力量,是色目人中有其显著特色的一个主要品种.这些人,尽管一开始社会地位就有高低贵贱之分,职业身份有文武粗细之别,成就影响有深浅远近之升,东迁缘起亦有宠辱甘苦之差,不可一概而论.但却有一个内在的共同点:伊斯兰教徒.他们中也可能包括少数宗教职业者,但绝大部分都并不担负传教的使命.强烈、深厚的宗教意识、情感使他们中的大多数始终保持著虔诚的信仰.在他们聚居的城镇乡村,为举行宗教仪式和便於社会联系,他们纷纷兴建清真寺.在风俗、习惯、饮食禁忌各方面,他们都具有源於教律规定的特色.在元代,一般通称他们为回回人,谁也不能否认,正是以这些诚笃的穆斯林为主体,传宗接代,子孙繁衍,不断壮大、发展而形成後来的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