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善于辞令的人物 以及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9:12:26
历史上善于辞令的人物 以及故事
历史上善于辞令的人物 以及故事
历史上善于辞令的人物 以及故事
最近在看寻秦记,那就把战国时期善于辞令的人给你列举一下吧!
我国传统上有“三教九流”之说,九流之中有一派叫做“纵横家”.战国时期,所谓的“纵横家”,最出名的不外乎两个人,即苏秦、张仪.二人皆为“鬼谷子先生”的门生,施展“合纵”、“连横”之术,将战国晚期各诸侯及天下形势掌握于股掌之中.太史公司马迁曾经评价二人,“此两人真倾危之士!” 这两个人在历史上都是鼎鼎有名的人物,当然是非常之善于辞令的了,故把它们列在前面.
“合纵”之祖——苏秦
一、怀才不遇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人氏,年幼之时,曾与张仪在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县)拜鬼谷先生为师.学业成就之后,曾先后去东周(当时周王朝已经沦落为“国”并分裂成东西二周)和秦国请求出仕欲施展抱负,不想却均未被录用.苏秦得到如此待遇却未“心灰意冷”,反而回到故里,更加勤奋的学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头悬梁、锥刺骨(因此事留下了“悬梁刺股”的佳话),刻苦攻读有关兵法、医学、经济和法令等方面的书籍.对当时各国的具体形势作了充分的研究.当时,列国之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为强盛,而七国之中又首推秦国最强.于是,苏秦经过反复思考,初步形成了一个促成六国结盟以共同对抗秦国的战略思想,即“合纵”.出于对自己新战略思想的自信,苏秦再次离开家乡,到各国游说.谁知他这一去,使中国历史上多了“纵横家”一流,而且更可以说是改变了历史.
二、牛刀小试
辞别故乡的苏秦首先来到相对来说最为弱小的燕国.晋见燕文侯时,他陈述了燕与别的国家结盟的必要性:燕之所以能够安乐无事,不受到强秦的侵犯,是因为南面有赵国作屏障.秦要功燕,必须经过赵而跋涉千里,赵要功燕,不需百里即抵燕都.赵国之所以不攻打燕国,全因为强秦在后面牵制,而燕却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赵国结盟,共同抵抗强秦,防患于未然.所谓“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于是,苏秦建议燕侯先与赵国结好,然后再与其他各国联盟抗秦,这样,燕国就可保安全.他出色的口才和一语中的的言论打动了燕文侯的心,于是燕文侯拿出车马金帛助他去赵国游说.
苏秦来到赵国之后,便以燕国使者的身份晋见赵侯.他向赵肃侯指出,秦国强大,早就有入侵中原之念.凭各国的实力,都难以单独抵抗强秦,如若各国都争相讨好秦国,将来势必被秦国各个击破.若各国联合,则“地五倍、兵十倍于秦”,攻一国而各国援助,则秦虽强,亦不敢轻举妄动.各国亦可相安无事.因此,苏秦请赵侯出面倡议六国合纵抗秦.赵侯当即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拜苏秦为相国,派他去游说各国,以订立合纵盟约.苏秦遂又以赵国使者的身份,去其余各国说以利害,并成功的得到各国君主的赞同.回到赵国之后,被封为武安君.至此,苏秦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单凭自己那三寸不烂之舌,竟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六国同盟.他的身价也虽之提升百倍.
三、“合纵”始末
不久之后,六国国君于赵国洹水(今河南境内)之上,歃血为盟,合纵抗秦.封苏秦为“从约长”,佩六国相印.并派人将六国盟约之事向秦国通报.自此之后,秦国竟有十五年之久不敢越函谷关“雷池”一步.
秦国得知六国合纵抗秦之后甚为吃惊.随即,秦惠文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用软硬兼施的方法引起六国之间相互猜疑,以拆散合纵.首先派人去最近的魏国,归还了从魏国夺来的几座城池,然后又派人去最远的燕国,将女儿嫁给了燕国太子.于是,魏、燕两国同秦国和好起来.赵侯得知之后,责问苏秦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苏秦十分惶恐,立刻出发,去平息这场同盟中的“内乱”.
苏秦首先又来到燕国.此时,燕文侯已死,太子即位,是为燕易王.齐国趁燕国办丧事之机攻燕,连克城池十余座.燕王便以齐国归还城池为条件,命苏秦以“从约长”的身份出使齐国.如若齐国归还城池,燕国便同秦国断绝来往.
苏秦去齐,晋见齐威王,先行祝贺之礼,接着又行哀悼之礼.齐威王不解,问其原因.苏秦道,人饿的再厉害也不会去吃有毒的乌头籽,吃的越多,死的也就越快.燕和秦是联姻之国,齐国占领燕国的城池就等于是与强秦结下了仇怨.这就如同饥饿之人去吃乌头籽一样!齐国实在是大难即将临头.齐威王闻言大惊,忙向苏秦请教解危之法.于是苏秦就建议齐威王归还夺来的城池,这样燕王喜欢,秦王也一定会高兴.齐威王以之为是,竟然立刻照办.
四、人心叵测
回到燕国之后,苏秦又受到了燕王的封赏.这却引发了一些嫉妒他的人在燕王面前说了他许多坏话.苏秦见自己再呆在燕国不安全,就假装得罪燕王,逃到了齐国.齐威王用他为客卿.谁知后来齐国一些疑忌他的大臣竟然雇佣刺客向他行刺.临终之前,他向齐王建议,在他死之后,以大罪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这样就一定能抓到刺客.齐王依计行事,果然不久刺客就伏法就诛.一代纵横家也就以这样惨壮的形式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连横之父”——张仪
一、 系出名门
张仪,苏秦的同窗好友,据传说,是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之后.与苏秦一同拜于鬼谷子先生门下.苏秦创合纵之法,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之后,张仪则施以连横之术,游说六国亲秦,拆散合纵.与张仪一同演绎战国末期,群雄“混乱”的场面.
二、 出试锋芒
张仪出道较苏秦稍晚,也没有象苏秦那样先“碰钉子”,相对来说,仕途比较顺利.传说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去见苏秦,要求与之共事.苏秦言到,你我才能相当,现在我以挂六国相印,你来投靠,必然不会受到重用,再说,我二人若是帮助六国灭秦,必将因为功劳太大而被别人嫉妒.现在你应当去投靠秦国,与我的“合纵”相对.当然传说并不可信,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苏、张二人的影响有多大.
在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西去投秦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颇有政绩.公元前328年,张仪正式出任秦相,并开始实行“连横”的战略.他与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国任相,设法使魏国首先背离合纵之约,与秦国结好.到魏国之后,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亲兄弟,也尚且会争夺财产,更何况六国各有“计谋”,同盟不可能长久.魏国处于各国包围之中,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只有依靠秦国,才能保证安全.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张仪暗告秦王发兵攻魏.在他软硬兼施、打拉结合的策略下,魏王终于背弃合纵之约,转与秦国结盟.
三、 以“横”破“纵”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又主动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国,以拆散齐、楚联盟.晋见楚王时,他说道,当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齐最为强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国最强,齐、楚两国相当.如果楚国与秦国联盟,则楚国就比齐国强大;反之,如果齐国先与秦国联盟,则齐国就比楚国强大.所以,楚国最好的出路就是与秦联盟.他又许诺在楚国与齐国断交,同秦国结盟之后,秦国会把商、于之地六百余里归还楚国.楚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动,不顾众大臣的反对,受张仪相印,与齐国断交,并且派一名将军随张仪回秦国取回商、于之地.谁知张仪回秦之后,佯装摔伤脚,三个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后,竟以为是因为自己与齐国绝交不够,于是又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大怒遂决定与秦结盟.这是,张仪告诉随行的楚国将领,自己答应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商、于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里.楚王得知此事大怒,起兵十万攻秦,却被齐、秦联军击败,折兵八万!并被秦国夺走丹阳、汉中之地.楚王不甘失败,又调举国之兵攻秦,再次大败,只好再割两座城池与秦国讲和.秦王提出用商于之地换取楚国黔中之地,楚王竟然答复,只要得到张仪并亲自诛之,愿将黔中之地奉送.张仪不顾个人安危,只身付楚,买通宠臣靳尚和夫人郑袖,使楚王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之后,他向楚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两国太子互为人质,永结亲盟.楚王对此十分高兴.于是,就这样,齐楚两国也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
张仪回秦之后,马上又出使其余几国,使他们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张仪凭借着高超的智谋和说辩之术,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在他死后,虽然六国背离连横恢复合纵的情况,但是以无法持久.可以说,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了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还有战国“四君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这四个人也非常善于辞令.
一、信陵君
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安嫠王即位十数年,齐楚相约攻魏.老臣唐睢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安嫠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居然“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信陵君乃纵论天下形势,谏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国,“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韩为魏之屏障,韩存则“卫、大梁、河外必安”,韩亡则魏危在旦夕.事实上,后来秦果于秦王政十七年亡韩,二十二年亡魏.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王请救于魏.三晋本为一家,赵魏尤其唇齿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数劝魏王不得,乃窃符救赵.目光高远,当机立断,信陵君可谓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将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强,于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复加兵谋魏.
信陵君亲韩救赵存魏,于三晋及天下其功可谓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间计日毁公子于魏王.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将”.为免杀身之祸,信陵君“谢病不朝”,“饮醇酒,多近妇女”,四年后便“病酒而卒”.实令人扼腕叹惜.
四公子皆称喜士,致食客数千,但唯有信陵君乃真正能下士者.每闻贤者,必卑躬往请,以诚相求,以礼相交.如大梁侯嬴、朱亥,邯郸毛公、薛公.汉高祖少时即闻公子贤,即位后“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十二月,为战国王者及秦始皇置守冢十家.非王而获守冢者独信陵君一人.史记: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信陵君之贤,诚不虚也.
二、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
黄歇初以博闻辨术事顷襄王,封左徒.二十一年,秦拔楚郢,“烧先王墓夷陵”.二十二年,复拔巫黔中郡.是时黄歇为楚使于秦,知秦王轻楚,恐秦举兵灭楚,遂以滔滔辨才说秦昭王,指出“天下莫强于秦楚”,秦楚相争犹如二虎相斗.蚌鹤相争渔人得利,灭楚而致韩魏强盛实属不智之举.再者秦楚素来友好,韩魏于秦却有累世之怨.故仇楚不如善楚,伐楚不如伐韩魏.昭王以为善,乃止将军白起,“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顷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质于秦,黄歇随行.三十六年,顷襄王病,黄歇乃设计使太子逃归楚.秋,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从此荣宠不衰.
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国欲献其妹于楚王,恐无子失宠,遂投春申君门下.春申君性好渔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及有身,李园教其妹言于春申君:“楚王虽幸君,然王无子,百年后必立兄弟.君相楚日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异日恐有杀身之祸.不如进妾于王,一旦有子,则楚国尽为君之天下矣.”春申君“大然之”,乃进之楚王,欲效吕不韦故计.后果生男,立为太子,李园遂受重用.
李园本非善人,得势后更是野心勃勃,阴养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申君徒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却懵然不知.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门下贤者朱英劝春申君:“楚王卒,李园必杀君以灭口.”可怜春申君一生玩弄权术阴谋,此时居然天真,以为李园“弱人也,仆人善之,且又何至此!”十七日后,考烈王卒,李园使死士刺春申君于棘门,“尽灭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为左徒时,外无宾客之助,内无王室之亲,说秦以存魏国,设计而归太子,独赖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为相国,五年将兵救赵,八年北伐灭鲁,复兴楚国.以非王室宗亲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听、计必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为相国实则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见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灭族于竖子之手,可怜!可叹!
三、孟尝君
齐田文,父为田婴,祖为齐威王.宣王为其亲叔,缗王为其堂兄.田婴封于薛,谥为靖郭君.田文代立,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少有远谋,深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劝田婴舍家业而厚待宾客,由是“名声闻于诸侯”.孟尝君待客平等,“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且常施惠于宾客亲戚,客以此多归孟尝君.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不得.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不得已而入秦.秦昭王始欲相之,后欲杀之.孟尝君赖其客中能为鸡鸣狗盗者之力,得脱此难.
后孟尝君相齐,缗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赖其客冯獾游说秦王和齐王而得复其位.
及田甲劫缗王,缗王甚疑孟尝君为主谋.孟尝君不得自辨,遂逃.其舍人魏子等“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缗王乃“复召孟尝君”.
孟尝君所经此三难,卒赖宾客之力而免,故世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司马迁以为“名不虚”.但其心胸狭隘,好为阴谋,故王安石于“鸡鸣狗盗者出其门”颇有微词,不为无因.
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脱秦难,经赵返齐.赵人闻其贤,出观之,皆笑其身材矮小.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气量何其小哉!
孟尝君谢病归养后,秦逃将吕礼相齐.孟尝君恐失势,乃行阴谋手段排挤吕礼,后又借刀于秦相魏冉,终将吕礼逼走.
齐缗王三十八年,齐灭宋,欲废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缗王亡在莒,遂死焉”.孟尝君为泄一已之愤,不思破六国之合,致使乐毅将六国之兵,下齐七十余城.若非有田单出世,行反间计,排火牛阵,齐国几乎宗庙无存.孟尝君实为齐千古罪人.
战国时诸侯争霸,目无周王,然名义上周室仍为共主,有类于近代军阀割据.因此士只求一展胸中抱负,并无忠君爱国之念.魏张仪相秦,齐孙武事吴,卫吴起事魏相楚,东周苏秦事燕并佩六国相印,皆自然之事.故伍子胥去楚事吴,引兵伐楚,以报父兄之仇,时人未尝稍有非议.但孟尝君身为齐宗室嫡亲,不思救国反为魏相,坐看齐几乎灭国,实乃数典忘祖之辈.
其后田单复齐,襄王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孟尝君死后,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君遂绝嗣无后.
四、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乃武灵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赵之诸公子中,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孝成王七年,秦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使平原君请救于楚,赖客毛遂之力而定赵楚合纵.平原君返赵,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郸危在旦夕.平原君听李同之劝,尽散家财以飨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却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军至,邯郸围解.
赵胜虽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实.史书所言其“喜宾客”,其实“徒豪举尔,不求士也”.为一美人而寒宾客之心,毛遂处其门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过尔尔.后信陵君留邯郸,从贤者毛公、薛公游,平原君闻之,笑信陵君妄从博徒浆者游,致门下士“半去平原君而归公子”.可见平原君徒好虚名以自喜耳.
平原君虽为赵相,其实才具平庸,目光短浅.孝成王四年,秦攻韩上党,旦夕且下.上党守将冯亭乃使使者告赵王:“韩不能守上党.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赵王大喜,召平阳君赵豹相商,赵豹以为不可,“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赵王向无自知之明,脸皮又极厚,居然说:“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复召平原君问之.平原君同样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祸之计,也未考虑后果.利令智昏之下劝赵王道:“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赵王乃使赵胜受地.秦以倾国之力攻韩而赵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赵.赵遂有长平之祸、邯郸之围.
平原君虽不识大体,但所谓庸人有庸福.孟尝君灭族,春申君灭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独平原君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无大难.死后,“子孙代,竟与赵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结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虚也.
其它朝代的就由其他大虾解决吧!
晏子.2001年审查通过的初=语文教材中24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