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李贺《雁门太守行》求全诗 +注解 +翻译 +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6:16:53
求李贺《雁门太守行》求全诗 +注解 +翻译 +赏析
求李贺《雁门太守行》
求全诗
+注解
+翻译
+赏析
求李贺《雁门太守行》求全诗 +注解 +翻译 +赏析
雁门太守行①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②,霜重鼓寒声不起.
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③为君死.
【注释】
①雁门大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古雁门郡,占有今山西西北部
之地.
②易水:在今河北易县.
③玉龙:指剑.
【评析】
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 明确描写.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言”外 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说清后四句, 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先看后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半卷红旗” 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 之类.“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角”,古代军用乐器.《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 黄金、 白玉, 其质地和色泽, 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先给注释:
雁门郡即今山西宁武北部,朔县南部.大同东部.北部等地.太守,官名,郡首长.
《乐府诗集》有《雁门太守行》,乃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之一.这首诗是拟古乐府诗.
黑云:《晋书》中“(凡坚城之上有 黑云如屋,名曰军精).
角:军中所吹之器,如现在的喇叭.
(塞土燕脂凝夜紫,)《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
{本人在这里感觉.“燕脂”估计是别字.应该是“胭脂”个人观点是这样的.因为为了衬托后面的“夜紫”两字.先把颜色给铺垫出来.“胭脂”是红的.所以红中之紫更为触目惊心.又加上“胭脂”的颜色如血一般.放在更显战况之激烈.血流成河,加上天气的寒冷,在夜里更加恐怖.在加上夜色的黑暗.更具感染力.但也未必是我的观点正确.}
易水:《史记正义》里记载“易水出易州易县,东流过幽州归义县东,与滹沱河合”
《汉书李陵传》:“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不起)二字本于此,不过
《汉书》是指鼓舞不起士气,这里是指鼓声低沉不响.
黄金台:《上古郡国图经》“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姬平)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
玉龙:指剑.
疏解如下:
首两句说黑云高压城上,城像力量就要被摧毁一般,云隙中射出的阳光,照在战士们的盔甲上,闪现出一片金鳞,这是描绘敌兵压境,危城将破的情景.三四两句中,(角声满天)是说日间的鏖战,(燕脂夜紫)是说战血夜凝,是描写激战后的光景,五六两句是形容撤退时,军旗半卷,鼓声不扬.结尾两句是表面寸土必争,奋死抗敌,以尽忠报国之意.
这首诗意境非常苍凉,语气非常悲壮,很像(屈原)《九歌》中的《国殇》.杜牧说贺诗是(骚之苗裔),所见甚确,集中像这一类的诗实在都是胎息《楚辞》,而很能得其神韵和义理的.
当时的情况是唐王朝御敌出征的诗篇,大兵压境,敌众我寡,战争十分艰苦,但是唐王朝的将士们毫不畏惧,表现了一种为国效死,凛然无畏的精神.
首二句写出征场面,黑云一词有两个意思.一是天气状况,一是喻敌兵之众,“压城城欲催”状塞上军情紧急,无疑也是“羽檄”的内容,正因为如此,唐王朝才火速派兵出征.
结尾两句是写将士们的豪情壮志,无处不透着人气节中的忠于国家的豪迈.
此诗中造语浓艳,如“黑,燕脂,紫,红,金,”等,极力渲染氛围,诗人在用韵上也很讲究,首先用平声,表现一种昂扬气概,然后转仄声,调子低沉,富于变化,正如沈德潜所说:“字字锤炼而成,昌谷集中定推老成之作,”《唐诗别裁集》李贺见韩愈时把此诗放在首篇.(张固《幽闲鼓吹》)由此可见李贺对此诗的珍爱.
我喜欢李贺的诗.可以说到了入迷的程度,但我喜欢他的原因在于他的诗承袭了《楚辞》的风骨,更喜欢他的命题,命意,命辞皆是深刺当时当世之弊,藏哀愤孤激之思于片章短句之间.
李贺诗开中晚唐惟美主义的倾向,李贺诗中,用字浓丽,沉郁,奇险,凄清,冷艳,擅用比兴,象征,隐刺,反衬等手法.晚唐杜牧曾在李贺死后十五年做序.摘部分序言如下.
云烟连绵,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
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墙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
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
李贺《雁门太守行》首句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摭言》谓贺以诗卷谒韩退之,韩暑卧方倦,欲使阍人辞之.开其诗卷,首乃《雁门太守行》,读而奇之,乃束带出见.宋王介甫云:“此儿误矣!方黑云压城时,岂有向日之甲光也?”或问此诗韩、王二公去取不同,谁是?予曰:“宋老头巾不知诗.凡兵围城,必有怪云变气.昔人赋鸿门,有‘东龙白日西龙雨’之句,解此意矣.予在滇,值安凤之变,居围城中,见日晕两重,黑云如蛟在其侧.始信贺之诗善状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