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学会宽容(罗大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9 09:00:26
如何让孩子学会宽容(罗大伦)如何让孩子学会宽容(罗大伦)如何让孩子学会宽容(罗大伦)可是如果我们不能掌握宽容的道理,就会肝气不舒,就会导致生病,这样的情况我们每天都会见到,很多人生病都与此相关.因此,

如何让孩子学会宽容(罗大伦)
如何让孩子学会宽容(罗大伦)

如何让孩子学会宽容(罗大伦)
可是如果我们不能掌握宽容的道理,就会肝气不舒,就会导致生病,这样的情况我们每天都会见到,很多人生病都与此相关.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会宽容,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给了孩子一个幸福、健康的人生,如果孩子在您的培养下变得尖酸刻薄、不会宽容,那么,即使您给孩子留再多的金钱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会从心里不幸福,那又何谈健康呢?所以,让孩子学会宽容,让孩子懂得我们为什么要宽容,就等于给予他一个圆融幸福的人生. 下面,依旧是我妹妹罗玲对宽容的思考,希望和朋友们交流:————以下为罗玲文章:宽容容忍度英语tolerance这个词,更多让我想到了容忍度.宽容的概念细化到小处,首先就是这个容忍度.我们每个人对待周围的人和事,都有怎样的容忍度?那天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爸爸特意开车去送.幼儿园门口这两天开始修路,马路全都挖开,车开不进去.我给她爸爸讲解说:“这里刚开始修路,正赶上我们上幼儿园,真烦人.”两分钟之后,我女儿大声告诉爸爸:“爸爸,看外面全是灰,正赶上我们上幼儿园,开始修路,真烦人!”我一听吓一跳,赶紧修改:“不烦人,你看,等过两天路就修好了,我们门前就有崭新的马路了,多好啊!原来的路坑坑洼洼柏油四溅(《赛车总动员里》的话)!我们只要忍耐几天,就能有更宽、更新的马路了!”她经常像录音机一样学我的话,搞得我都不太敢说话了.其实对修路这样的事,我心里并没有任何抱怨的感觉.相反,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让孩子见识见识.每天路过时,我们都看看热闹.她非常爱看,最喜欢那个大挖掘机.我也让她看到工人的艰辛,告诉她这马路不是天生就在这的,要工人费力去铺,路面下还要铺好多管子,所以,我们要心存感激.不过,无意中的一点牢骚话还是让她学了去.还有一次,带她去附近小区玩.滑梯那没别人,刚玩一会儿,一位老爷爷抗着被褥走过来,在滑梯和浮桥之间拉绳,要晒被.说实话,在过去,我心里会有点介意——别人的被褥、我女儿,挨这么近!现在我好一些了,每个人都是你自己么.就当他是我爸爸了.看起来他比我爸爸更健康.我跟老人聊了几句,我女儿也说了几句话,还问我:“老爷爷要干啥?”我看她丝毫没想过别人的被脏不脏这样的问题,在她看来,只是这个空旷的大滑梯又多了个新鲜事,多了个可以说话的人,她显得更高兴了!这样的小事让我注意到一定要小心自己的言行,别把对周围的无谓的不容忍传达给孩子.每个人对周围事物都有不同的容忍度.我一直是比较能容忍的人,对多数事情我比较含糊,不太介意.在我看来,很多人过于挑剔,他们无法容忍的事情有点太多了.比如我有个很近的亲戚,一位老年妇女,据我所知,她无法容忍的事情有:老头、烟味、生葱味、别人的一点批评、别人的性趣、不完美的做事情方法,以及其他跟她想法不一样的任何事情.别的不说,单是这些样,就足以让她在生活中举步维艰.在她身上,我认识到,过于追求完美和控制狂倾向,都能把人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生存空间里.对周围缺乏容忍度的人实际是画地为牢,结果只能让自己生活得很不自由、很不愉快.容忍度大概很大程度上诞生于家庭文化.我的一个很熟的朋友,他们一家人都对吃比较讲究.我们一起出去吃饭,因为比较熟,大家都比较放松.每次去吃饭,他们家人基本上会一直在挑毛病:菜如何不好、哪个菜本应该怎么怎么做、服务如何差劲,如果实在没什么可挑的,那就说价钱的问题.本来还算合理的价格,老人会说,要是在市场上买自己做,只需要多么少的钱……这方面我们家比较好.我们家人对吃的不太懂,所以不怎么挑剔.有时我想这大概也不仅仅是对食物的品位问题,而是一种看事情的态度.比如,同样看完春节晚会,第二天大家拜年聊天,我们家通常会说有哪些节目真好,而我这个朋友家的人则会异口同声地开始大批一通,把春晚骂得一无是处.这样的情形我们一定并不陌生.说要有容忍度,当然不是说对一切都要一味地去容忍,要逆来顺受.我们当然要维护自己的权益,用英语的话讲,不能让自己成为别人的擦脚垫.我们要有原则,违背原则的事情当然不能容忍.但是生活中有多少事情是不关乎原则的,是我们必须接受的,是我们无力也无需去改变的呀:路况、天气、排队、打不着车、别人的坏情绪……对周围的小事难以容忍,归根结底是由于缺乏同理心和平等心.不能容忍,是因为不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所以看不到每个事情自有它的缘由.不能容忍,也是因为心中存在偏见,以为只有自己的标准才是唯一正确的,无法接受跟自己不一样的或是自己不喜欢的想法和做法.这些,都是出于无知.以道家的观点来看,世间的事情并无所谓的美丑、黑白、对错之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切都是相对的,也都是变化的.修路带来灰尘,也给孩子带来新的见识.并且,路也迟早是会修完的.所以我们当然可以去容忍.不能容忍,是基于受害者和悲观者的心理模式.有时,人们似乎总是要去抢受害者的角色,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主动去改变去创造.习惯于去挑剔,那是因为这样的人总是在盯着事情不好的一面.受害者和悲观者的心理模式对于孩子尤其有害,因为孩子如果建立了这样的心理模式,他一生都将为其所累.还有的人似乎故意表现得缺乏容忍度,对周围事物带有一种泛泛的不屑、轻蔑和批评指责的态度.他们表现得无法容忍,为的是显示自己的标准和档次多么高、自己多么懂行、自己是多么见多识广.这种傲慢与优越感,实则是典型的自卑的表现.说到底,这也是无知的结果.不会容忍是一种无知,那么能够容忍就是一种智慧了,一种懂得跟世界和谐相处的智慧.宽容的这个“宽”字真好,很显然,我们每能多容忍一件事,我们的生活空间就更宽了一分.学会容忍的人,心里自然就是海阔天空、宽广无限.宽恕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过伤害.伤害过后,消极的做法是怨恨,积极的做法是宽恕.宽恕是对伤害的正面反应,正如感激是对恩惠的正面反应.不能宽恕,那么我们将继续生活在伤害之中,我们的伤害将一直持续到我们开始宽恕为止.最基本的伤害是对身体健康的伤害.医学上的研究表明,长期的愤恨会损害健康,尤其是对心血管和免疫系统都有很大危害.而宽恕能减缓忧郁和焦虑.一项针对儿童的研究表明,和解的态度能降低压力荷尔蒙.在另一项研究中,那些受心脏问题困扰的退伍军人,在学习宽恕之后,他们“体内流向心脏的血流量增加了”.其实不用科学研究,我们都曾亲身体会过愤恨、仇恨对身体的伤害.当你回想自己受伤害的过程,或当你设身处地想象他人受伤害的过程时,你都会感到心跳异常,热血奔涌.现在很多人都在网上看过刘善人讲病的视频.这位刘善人是个地道的农民,小学文化.年轻时重病在身,后来经人指点,学习传统文化,认真去修心修身,结果一身的病都好了.以后的数十年里他一直致力于给大家讲病.所谓讲病,就是指出你心理和行为上不对的地方,让你自己去反省去改正.很多绝症患者就这样被治愈.在他所讲过的病例中,我们看到,仇恨是以多么大的威力在损害着人们的健康.比如他举例说,一些离婚的家庭,妈妈告诉孩子要恨爸爸、恨奶奶,结果孩子心里有了仇恨,就病了.他说这叫父母给孩子送毒药.送了,孩子就接住了.我很赞同他的说法.几乎每个人的病,都是生自他心中的怨恨和烦恼.宽恕了,放走了仇恨,身体才会好.如果按照吸引力法则来看,那么当你不能宽恕时,当你将注意力放在了所受到的伤害上时,你就是在强化这些伤害,你将吸引来更多类似的伤害.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当你想着伤害时,你的心里充满怨恨,你也就很难以爱心来对待周围世界.而世界就是你的一面镜子,不能付出爱心,自然也就无法得到爱心.释放仇恨,世界就会返回给你更多仇恨.知道了宽恕的害处,但是要做到去宽恕,并非易事.受到的伤害越严重,宽恕越难.怎样才能做到宽恕呢?我想第一步就是去正视、去接受你的遭遇.现在比较流行的词叫接纳、臣服.发生过的事情,我们就无法改变了,我们必须接受这个事实.我发现这样的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接受事实:那就是把一切不好的遭遇,都看作你人生的一项必修科目.每一个伤害,都是你要上的一堂课,都是要你从中学到东西.学会了,你就又成长了一步,可以继续往下进行了.不去认真学、没学会,那么恐怕生活还要继续给你上类似的课,反复上,直到你学会为止.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去抱怨命运的不公平,而是尽快学到其中的教训,尽早结束这个课,迎接新的任务.这样去想,我们不仅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并宽恕,我们甚至应该感激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感谢他们帮助我们成长.很多残疾人都能面对现实,勇敢地生活,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成就,相比之下,我们的伤害又有什么无法面对的呢.正视了现实,下一步就是要决定去宽恕.很多人会发现这个决定很难下.为什么,因为每当我们想起伤害自己的往事时,我们就会在心里讲理.我们在心里想象有一个人民法庭,我们面对公众,一一历数对方的过错,我们为自己辩护.讲理讲到最后,我们自然希望能跟对方算账,能找回公平,最好能还击、报复,也给对方一个教训,让他后悔、认错、道歉.然后我们可能发现这样做很不现实.于是只好退一步,暗自嘀咕:凭什么我要去宽恕他!这不公平!这个思路似乎是很正常的思路.可是它不对.为什么不对?首先,尽管整个社会是要维护公平的,但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我们要接受这个世界的表面上的不公平.当然,这个所谓的不公平其实只是差异而已,究竟有没有绝对的公平,这个账太过复杂,我看算不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要做,都要经历自己的太上老君炼丹炉.我们只知道自己的遭遇,并不清楚他人的全部经历.或许,了解伤害你的人的人生境遇,会帮助你看到他的问题,看到你可以理解、甚至可以同情的地方.但是即使不去了解,我们也应该清楚,他人自有他人的功课.所以在我看来,不公平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看,一切都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在创造着自己的生活.我相信,我们的一切经历都是由我们自己的内心所创造,正如孟子所说:“福祸无不自己求之者”.所以我们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好的坏的经历都要去负责.我们要知道,自己从来都不是受害者.如果按照佛教因果报应的观点,那么人的念头和行为至少影响到后三世,人的遭遇也是源自今生以及往生的作为.这要是论起公平来,是一个很庞大的计算.根据现在的新时代思想,人与人并不存在他我之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的本性是永生不灭、无始无终的.如果算公平的账,那该怎样去划分界限、哪里是可以结算的终点呢?这样看,甚至都不存在公平不公平一说.在另一方面,我们别忘了,决定去宽恕,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放下肤浅的理性辩论,专注于自己的未来.如果我们想要结束痛苦,尽快开心地生活,那么我们就要放下愤怒和仇恨,放下过去的事,原谅对方,不再计较,翻过这一页,不去想它,释怀.这样做,受益的是我们自己,解放的也是我们自己.这不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吗? 我们更不必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教训对方,因为他自有他的功课等着他.另一个有助于宽恕的做法是自省.在种种伤害中,有一些是纯粹的伤害,比如交通肇事、疾病、战争、被抢劫、被掉下的广告牌砸到.而另一些伤害,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同事、朋友、邻居间的,往往就更复杂.如果深究下去,有时我们并不是绝对无辜的受害者,或许我们在受伤的同时,也伤害了别人.很多人际间的冲突,双方都有责任.如果我们能把重点放在反省自己、理解他人上,那我们就更容易去宽恕.当你能运用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看,你甚至会发现事情竟然不是你最初所感觉的那样.比如夫妻俩有矛盾时,双方都向自己的好友倒苦水,我们听每一方的倾诉,都会觉得他或她是受害者.但是如果双方能放下自己的那一套陈词,认真地换位思考,那么他一定能发现自己不是绝对无辜的,至少他能看到自己是怎样一步步地促使事件升级的.孟子说得好:“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对别人好,别人却并不对你热情,那就先反问自己的仁德够不够;管理别人,别人不听,就反问自己是否足够有智慧;礼貌待人,别人并不回应,就先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有敬意.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就要反省自己.自身端正了,天下人自会归附.所以当跟人有了冲突,先别急着责怪怨恨别人,先反省自己.承认了自己的问题,我们就更容易去宽恕.我们可以说,那好吧,我先不算你的账了,我先去努力改正我这一方面,然后再看看事情有没有改善.如果我们凡事都能这样去想,那么事情自然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关键就是,我们不要等着别人去扭转这个局面,不要给宽恕设定条件.宽恕是无条件的,而不是“只有当你怎样,我才去宽恕”.我们只要自己去宽恕、去反省、去改正,就可以了,不必管别的.决定去宽恕可能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从决定,到能真的放下、能跟对方和解,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完成了,我们就轻松了,也成长了.宽恕过后,你会发现自己变得很强大.你将体会到巨大的掌控感.你不再被动.你丢掉了伤害.你跳出了受害者的角色,变成了自己生活的主宰.如果可能的话,你还可以去尝试宽恕的最后一个环节——以德报怨.这可以是一个完满的句号,可以是宽恕行为的升华,也可以是当你还做不到宽恕时,帮助你看到宽恕的神奇力量的一个做法.以德报怨老子说要“以德报怨”,孔子说要“以直报怨”,就是说要用公正去对待错误的行为.以我的理解,两者的差别是所谈论的角度的不同:孔子是从管理、统治的角度来说的,强调的是制度的公正.老子是从个人心灵和宇宙真相的角度说的.怎样理解以德报怨呢?曾看过美国人讲的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高中生是校篮球队成员.她突然发现自己的好友在比赛中故意不再给自己传球.好友似乎在孤立她、戏弄她,成了她的敌人.她把自己的愤怒跟爸爸说了.并决定下次比赛时也让对方出出丑.可是爸爸给了她一个她认为最糟糕的建议:下次比赛时,你一拿到球,就传给她!爸爸说这招一定管用.赛场上,女孩拿到球,听到爸爸在场外的喊声,就真的把球传给了这个队友.对方很惊讶.整场比赛中,女孩一有机会就把球传给她.后来,队友也开始给她传球.在这场比赛和后来的比赛中,她们配合得越来越默契,结果是,整个队得分更多,她们俩每人进球的次数也更多.这个女孩听从了爸爸的建议,抛开了所谓的恩怨,实现了双赢的合作.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你无缘无故地遭遇了别人的敌意.这时该怎么办呢?如果以直报怨,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表面上看似乎很过瘾,但是结果并不好.不论你的报复行为是否实施了、是否成功,最后深陷于伤害之中的仍然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报复成功了,伤害了他人之后,我们真的就能释怀了、坦然了吗?我们内心里没有一丝愧疚或恐惧吗?我们和对方之间的仇恨就此一笔勾销了吗?结果正相反,我们的仇恨从此加倍了、扎根了.这当然不是我们希望的结果.那么我们还可以怎么办呢?首先,尝试着把伤害你的人当作一个人去看待,在他身上找到任何一点值得同情的地方,然后用同情心来帮助你去宽恕他.这么做是有理论根据的:宽恕和同情心的脑波发生在大脑的同一个位置.然后我们再尝试着对他施予关心、同情、甚至爱.这么做,首先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迫使自己从受害者的角色里跳出来.当你能够付出爱时,你就不再是受害者,而是爱的施予者.这就好比,当我们身陷逆境时,最好的帮助自己解脱的办法就是去为他人付出.当我们能够以德报怨时,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首先拯救的是我们自己,同时,我们很可能也改变了对方.我们掌握了控制局面的主动权,我们使得事情开始向好的方面扭转.前面说过,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是你自己.那么现在想象一下,想象那个伤害你的人就是你自己,或者是你的孩子、你的父母.他犯了错,我们会怎样对待?我们可能去宽恕他、去帮助他.其实任何伤害他人的人都是可怜的、需要帮助的.他可能遭受过更悲惨的境遇,可能有扭曲的人格,可能处于重压之下、生活在崩溃的边缘.当然这些并不是伤害别人的借口,但如果看到他行为的动机和根源,并且把他想象成自己的孩子或父母,想象成我们自己,那么我们就能够看到以德报怨是可能的.去帮助这个人,那么你的善行的光辉将使你自己感到轻松、有力量.世界就是一面镜子,如果以恨报怨,那么这个恨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的内心,而报复行为最终伤害的仍将是我们自己.相反,以德报怨,这个“德”最终也必将返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来,我们将是最大的受益者.提出以德报怨的老子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世界的.老子发现了宇宙的真理:“道”的存在.宇宙的法则和规律是爱与善.老子很清楚,只要我们用爱来回应仇恨,我们就真的可以改变对方,改变世界.从根本上看,这是唯一正确的做法.如果这样去想,那么“以德报怨”并不像初看时那样难以理解,也不是那么难以做到.所以,当别人对你不好时,对他微笑,给他倒杯水,用这个办法来帮助我们化解内心的怨恨情绪.宽容的孩子在博客上有位网友gaolaosan讲了这样一件事:这位妈妈带孩子去公园玩.路上,出租车绕了道.付账以后,因为离公园售票口还有点距离,出租车又带了她们一段路,这位妈妈怕司机不好调头,就又付给司机两元钱,告诉司机前面的另一个门会有游客打车.下了车,她女儿问:“妈妈,为什么又给他钱,他给咱们绕路了.”妈妈说:“你没听他说刚干出租才7天吗?开出租挺不容易的.”“那你就容易吗?”“开出租和我的工作不一样啊,我在办公室里,开出租在外面,还交车份钱.”孩子不说话了.这位妈妈写到:我搂了搂她的肩.让宽容在孩子的心中扎下根,而不是让钱左右了孩子.这段讲述看得我很感动.多好的教育啊!小小的一件事里,这位妈妈教给了孩子要去理解别人,去尊重别人的劳动,去宽容他人,不计较对方的过失,并主动为他人着想,主动去付出.我想孩子并不一定马上就接受了这样的做法,但是在这种熏陶之下,我相信孩子会逐渐尝试着这样去想、这样去做,并将从中受益.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使得家长的身教有着强大的说服力.对待宽容,就像对待谦虚和谦让一样,很多家长不仅不重视,而且不太敢去教给孩子这些品质,因为怕孩子受欺负.其实大可不必有这样的担心.首先,我们在教孩子宽容的同时,当然也要教给孩子公平、公正和讲原则.这些并不矛盾.其次,我还是想强调,对宽容的教育,也像对谦虚和谦让教育一样,不要强求孩子,不要让孩子在表面上做样子.教育自己孩子不是为了给外人看,不用搞形式主义.关键是要让孩子慢慢领会其中的道理,然后发自内心地主动地去做,这样才有益处.我们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有同情心,能够换位思考,勤于自省,这样孩子就会有了宽容的基础.我们还要了解孩子成长各阶段的特点.比如我女儿刚三岁,大概现在正是秩序感的敏感期,极其缺乏容忍能力,东西放错了地方都不行.这时我当然不能强求她去容忍.秩序感是道德的基础,需要家长去保护.我想孩子先有了是非对错的概念,就很好.只要家长的心端正了,逐渐去引导,孩子自会慢慢学会宽容他人的.孩子从哪里学的?当然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夫妻之间,如果能宽容相待,那么孩子就学到了好的人际交往方式.有研究表明,父母情商高,对矛盾能友好协商解决,孩子的情商也会高,孩子未来的婚姻也会更幸福.想一想,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学习与人相处的技巧.在学校,同学之间常会有矛盾、有恩怨.如果孩子能学着不去锱铢必较,能待人宽厚仁慈,有心胸,那么他的脑子里会少了多少负面情绪的干扰!他的大脑会腾出大量内存空间,用来去学习、去享受生活.一个宽容的、“含糊”的孩子,比起那些热衷于拉帮结派、整日琢磨谁跟谁怎么样了的孩子,是更聪明的、更有前途的.宽容也不仅仅是为了搞好人际关系.和气固然重要,但除此之外,宽容更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开放的、健康的心态.宽容他人,意味着不去抱怨,不推卸责任.学会宽容,孩子也就学会了做一个不抱怨的、对自己负责的人.宽容还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对周围世界心存敬意.恭敬之心的教育,对于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尤其重要.宽容就是不让怨恨情绪在心里驻足.学会放下所谓的恩怨,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会更健康!本文内容由 梦飞云起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