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谈谈“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14:14:50
论述题: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谈谈“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
论述题: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谈谈“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
论述题: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谈谈“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
——正确认识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于我国复杂落后的情况,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所逐步确立起来的.这也是当代中国既保持革命性质同时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必然选择和最佳方案——既是一条革命道路,又是一条发展道路,已经为二十多年来的伟大实践所证明,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业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充分和越来越深刻的证明.本来,从理论到实践都已经和正在进一步被雄辩事实所证明的事情,是无须任何怀疑和争论的,然而无论历史潮流如何浩荡,真理如何不可战胜,对于本来就复杂、能动的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来说,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又注定了其前进道路是不可能一帆风顺、毫无阻碍的,而必然是曲折复杂、充满矛盾的.改革开放以来,时起时伏、形形色色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就是其具体表现与主要反映,其中我们通常所说的、也是各种矛盾和问题直接根源所在的“左”和右的错误思潮和倾向,则是其深层的突出表现和集中反映,而这些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左”和右的矛盾和问题,都是十分有害和非常错误的,它们将伴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许多方面和整个过程,必须予以始终关注和高度重视.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认识和克服这些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左”和右的错误呢?这也是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规律的有效途径,对此,从理论到实践无疑都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问题,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开放事业、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是显得紧迫和重要.这些带有全局性、深刻性根本上来源于指导思想方面的问题,是关系和决定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方向性质、前途命运、真假虚实以及是否能够健康、顺利、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的问题.
对于各种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左”和右的错误,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自己已有认识采取一种可以叫做“固正驱邪”(即坚持正确的,克服邪恶的)方法来解决的.应该说,作为一种方法,就其表面形式看,这种方法确实是相当圆满完整的,同时也很有效,并且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十分必要和不可缺少的,但另一方面,就其所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本身来看,以往大量实践表明,这种方法又存在着一定问题和不足之处,它对于所谓的“正”、“邪”东西,特别是“左”、右问题本身如何判断,孰是孰非,姓啥名谁,争论很多,疑问很大,一些问题靠以往已有认识很难解决.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知道,指导当代中国实践活动的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是一种具有丰富深刻内涵同时又相对具体实际的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既不同于基本原理本身,是高度抽象概括和完全彻底根本的东西,其自身直接揭示着事情、问题的根本本质,反映着对待事情、问题应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又不是结合现实的具体政策、措施,是非常具体实际的东西,直接反映着事情的是非大小、问题的远近向背,而主要是介于其间的东西:虽然就其自身已有情况而言,作为一种高度的理论概括,是比较完备和非常正确伟大的,具有相应普遍深远的意义,是指导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理论,但这是一种相对具体实际的理论,是基于现实情况和现实问题的基本结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东西,还存在着进一步丰富发展问题,是一种需要与时俱进的理论,同时由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既无经验可供借鉴,又无模式可供遵循,而主要是靠不断探索创新完成的,所以其方法论——实践意义也必然是很突出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情况与特点.的确,完全彻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揭示的事物的根本本质和所反映的对待事物应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于各种相对具体实际的理论及其所发挥的指导作用,都是应该寓于其中所共同具有的,或者说,就其发展趋势而言,最终都是必然与之统一的,但各个看、现实看,各种相对具体实际的理论尤其是其进一步所发挥的指导作用作为其部分与过程的各种形式的反映与揭示,由于变化着的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各种相对具体实际理论的特殊性、独立性,把握不好,又不尽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绝对、唯一的同一,而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具有直接与间接、顺利与曲折、符合与背离等诸种区别,即只能是复杂、辨证的统一.也就是说,各种相对具体实际的理论特别是其某些具体与间接丰富发展部分,其自身是不能都完全充分与绝对自觉地直接显示出事物所应有的根本本质和对待事情、问题应持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对于各种具体实际特别是新生事物所进一步发挥的指导作用和方法作用来说,则更是如此.所以,同任何一种相对具体实际的理论一样,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如果发生错误理解,或理解不到位——没有予以全面深刻、完整系统理解,同时又没有格外从其应有本质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立场、观点、方法上认识把握,而就其表面直接含义任其独立自主、自由盲目特别是零碎分散、互不关联地去指导覆盖大量极其丰富多彩、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具体实际的话,理所当然会有许多可能和要产生一些偏差了,甚至于失去本意和存在脱离、丧失直至对立的危险,以其代本,也是难以同原本那样可以涵盖一切的,随意推广使用、探索创新,难免会在一些方面顾此失彼、扭曲变态,这是其必然结果
科学发展观
胡
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这个主题.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 提出的时间背景、内容措施,实施情况]: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许多学者有着共同的感触,只要一谈到发展,其行为主体除了人之外似乎都不可能担当,这是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的社会整体进化,它远远超过了“满足人类生存”这一简单的道德诉求.由此出发,其合理的顺延就逐渐地形成了导致“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源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认为:“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成,正是以上述发展概念的拓广为基础的.
中国发展面临6大严峻挑战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
所有这些挑战的消解,其实质都在催促着“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这个总主体.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只能在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服.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
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运行本质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发展的科学度量,包括三个有机统一的本质反映与宏观识别:
其一,发展的动力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发展速度”及其可持续性,构成了推进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动力表征.其中包括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总和禀赋,以及对上述四种资本的合理协调、优化配置、结构升级以及对于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积极培育等.
其二,发展的质量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进化”、“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及其对于理性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的接近程度,构成了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的质量表征.其中包括国家或地区物质支配水平、生态环境支持水平、精神愉悦水平和文明创造水平的综合度量.
其三,发展的公平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共同富裕”程度及其对于贫富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克服程度,构成了国家或地区判断“发展”的公平表征.其中包括人均财富占有的人际公平、资源共享的代际公平和平等参与的区际公平的总和.
只有上述三大宏观识别同时包容在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之中,存在的“发展形态”就具有了统一可比的基础,对于发展的追求才具备了可观控的和可测度的共同内容.
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的7大主题
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它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提倡过分增长.所谓健康的增长一般指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
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
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国家、区域的生存支持系统维持在规定水平的范围之内.通过基本资源的开发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过就业的比例和调配,达到收入、分配、储蓄等在结构上的合理性,进而共同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
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后逐渐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此前与此后,都要把人口素质的提高纳入到首要考虑的政策之中.该战略目标的实质是把人口自身再生产同物质的再生产“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其年度报告《人类发展报告》中的研究,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首先要把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调配,置于可以接受的状态之下,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
5.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地球的资源基础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仍然是供养世界人口生存与发展的惟一来源.科学发展观既然规定了必须保持财富的增长并满足人类的理性需求,它的实物基础主要地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
6.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强力协调,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能够迅速把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以此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体制的发展,这三个主要方面将作为一个互为联系的大系统,通过宏观的调适和寻优,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要求.
7.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为此,一些地区在构造“循环经济”、“生态补偿制度”、“工业生态园”、“全过程无害化控制”、“绿色化学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