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謇鲜为人知的故事有没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8 01:37:09
关于张謇鲜为人知的故事有没有?关于张謇鲜为人知的故事有没有?关于张謇鲜为人知的故事有没有?张謇自幼聪颖好学,但家境贫苦.同治十年(1871年),19岁时拜赵菊泉为师.张謇在日记中这样记述:“求学于清道

关于张謇鲜为人知的故事有没有?
关于张謇鲜为人知的故事有没有?

关于张謇鲜为人知的故事有没有?
张謇自幼聪颖好学,但家境贫苦.同治十年(1871年),19岁时拜赵菊泉为师.张謇在日记中这样记述:“求学于清道光已酉年举人,海门训导,无锡人赵菊泉先生门下”,“因家父望我能得其教益,因此,托友人介绍,得学于先生门下”.赵先生第一次见到张謇的印象是:外穿青布长衫,内衣却如“狗嚼”(无锡话,破烂不堪之意),但观其“脸庞清秀,牙齿刷齐”,言谈举止,聪颖不凡,当即收这位穷生为门生.张謇于正月下旬入训导署报到,与赵先生之孙赵翼孙、海门学士周家禄同窗就读于师山学院(今海门中学前身).
正当张謇在赵师门下学业有长之时,却因为了获得参加科考资格,曾冒籍在如皋参加科考而东窗事发,身遭讼案,家“负千金之债”.赵先生念其家贫好学,亲自出面斡旋平息风波,还让张謇免费供读,历时三年.张謇在自订年谱中曾记述:“岁终,先君送学费于赵先生,先生恤其贫不受”,“余从之游……三年未收学费一文”.而赵先生则勉励他“无事便读书,勿得因贫而短气;子早得腾踏去,则予心慰矣.”还诫勉之“不失本色,无染世途习气;出头之日,可以救贫.否则作几句散体诗,习几句应酬话,终不足以报亲师之恩,副戚友之望也.”“予年老,有厚望于子!勿忘斯言.”赵先生爱才之情溢于言表,张謇牢记师训,录入日记.而对赵师三年免费供读更是没齿不忘,激励自己愤学苦读.
赵先生对张謇训督严格,张謇勤写日记,苦练小楷,攻读范文均始于拜赵师之后.张謇在日记中记述拜赵师第一年的情况:“先生将我的至今所学于不顾,只选授桐城方氏所选的四书文以及先生自选的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年间的文章.先生治学严谨,每次课后将作成的八股文呈先生批阅,每每被删除大半,修改后再请先生阅示,仍要被抹削多半.半年以后,删节之处方逐渐变少.此时,方教我朱子四书大全,继而再读宋儒文章.”拜赵师第三年,即获科考一等十五名.
光绪四年(1878年)春,赵先生75岁时告老还乡,26岁的张謇专程护送“菊师”到无锡,在无锡城大成巷20号赵家“敦仁堂”继续深造一年.赵先生为张謇特设书斋,免费供读.并要求他按科考规矩,专攻《赋》、《策问》,作八股制艺呈先生审阅.张謇在文集中曾记述了这一时期的学习情况:“先生教诲,好文章既阐明自己的观点,又不违背文理,但在考场上则不成,必须引经论典,然后加之自己的看法,文士三年方遇一次大考,写了轻率文章,必定以诲谤告终.”因此,张謇起五更,睡半夜,发愤苦读,夜半读书声常常吵醒老师和师母.有一次赵先生半夜去看望张謇,发现其被窝中有一根青竹杆,老师一下明白了,张謇睡在青竹杆上,翻身便会痛醒,一醒又起来读书.赵先生常以张謇“缚竹苦读”的故事教育子孙,成为赵家代代传习的典故.
张謇在无锡赵家读书一年,学问大有长进.光绪十一年(1885年),终于考中举人,且是第一名,因籍贯是南方省份,故称“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