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玩墨梅和七步诗这两首诗的感受150字以上,好了我还加十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8 08:09:40
读玩墨梅和七步诗这两首诗的感受150字以上,好了我还加十分.读玩墨梅和七步诗这两首诗的感受150字以上,好了我还加十分.读玩墨梅和七步诗这两首诗的感受150字以上,好了我还加十分.墨梅  梅花,开放在

读玩墨梅和七步诗这两首诗的感受150字以上,好了我还加十分.
读玩墨梅和七步诗这两首诗的感受
150字以上,好了我还加十分.

读玩墨梅和七步诗这两首诗的感受150字以上,好了我还加十分.
墨梅
  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本课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古人写诗,注重炼字.诗中(亦指画中)的梅花生长在作者日日洗涤笔砚的池水边,那一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墨痕.一、二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再看末句,诗人为什么特别爱画不着颜色的淡墨梅花呢?原来他并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们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气充塞在天地之间.一个“满”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而且使得诗人人格魅力的凸现与辐射分外的耀眼!这种不流于世俗、傲骨铮铮的气节正是作为诗人的王冕的志趣所在,这种不追求虚浮绮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精神的表现方法正是作为画家的王冕的巧夺天工之处.
  “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人们是这样称赞王冕的.现实中的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赏.相传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的好.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县官亲自下乡见他时,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因而《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七步诗
  一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该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传不衰.又,“幼儿版”的《七步诗》被改编成这样: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
  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
  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
  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王镇远)
  二
  相传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之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七步路的短时间内作一首诗,做不成就要杀头.结果曹植应声而出,作了这首《七步诗》.全诗是用同根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母生的兄弟,用萁豆相煎来比喻曹丕对曹植的迫害,客观上反映了曹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尖锐.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诗中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曹丕对兄弟们的残酷迫害.取譬生动贴切,感情沉郁愤激.诗人从制作豆豉食品过程中产生诗的联想:豆萁与豆子本是同根所生,而今却成了敌对的双方,一方无情摧残,一方受尽煎熬.诗人由此联想到自身处境,不是也正受同胞的残酷迫害吗?一个“燃”字,一个“泣”字,形象地刻画出萁豆相间的情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把一方凶残,另一方惨痛,鲜明地表达出来.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写豆发出悲愤的控诉,语意双关,揭示题旨,表面上是豆责豆萁,实际上是曹植对曹丕的责问.这两句语意警切,感情愤激,言在此而意在彼,妙在含蓄不露.
  抗战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皖南事变”,血腥屠杀新四军抗日将士,周恩来为《新华日报》题诗加以揭露和控诉:“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显而易见,周恩来借鉴曹植的《七步诗》,使这首千年古诗闪耀出新的思想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