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好奇心的记叙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6:54:34
关于好奇心的记叙文
关于好奇心的记叙文
关于好奇心的记叙文
好奇心(记叙文)
江苏考生
“你爸昨晚看了一夜的足球.”一大早妈妈就神秘地对我说.
“咦,老爸是从来不对足球正眼相看,这回怎么……”正思忖着,看到爸爸拖着疲惫的身体“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楼.
“爸,昨晚的比赛怎么样,精彩不?”我打趣地问道.
先是一愣,然后勉强地笑道:“还行,进了好几个球呢!”
“是哪两个队啊?最后哪个队赢了?”我追问道.
“好像是……”爸爸显得有些尴尬.“不和你聊了,我去上班了.”说着急匆匆地出了门.
这其中一定有什么玄机,我向妈妈打听,她只是一味地苦笑.没办法,只好自己去捉摸,去“侦察”,谁叫我好奇心强呢!
那天晚上,爸妈一进房间,我便悄悄溜到门口,期待着答案的揭晓.
“你今晚就别去客厅看电视了,好好睡一觉吧!你都几天没合眼了.”妈妈唠叨着,我显得有些激动,已经进入正题了,我暗暗想着,耳朵贴得更近了.
“没事,我到公司躺了一会儿,等孩子高考过了,我再好好睡一觉.”爸爸不慌不忙地说道.
“咦,这和我高考有什么关系啊?”我更加好奇,恨不得从门缝钻进去,不行,要沉住气,不得半途而废.
很快,爸爸又开口了:“你也知道我那鼾声,连你都受不了,更不要提孩子了,虽然隔着一道墙,但肯定还是影响他的,这段时间他的睡眠一定要有保证啊!”
我震惊了,所有的好奇全都消失了,有的只是满脸的泪水,的确,爸爸的鼾声震耳欲聋,可我早已经习惯了.正发着呆,听到脚步声,我慌忙冲进了我的房间.
很快,电视被打开了.依旧是吵闹的吹呼声,不过很快就归于平静,我擦干泪水,消失的好奇心又油然而生,我悄悄地推开房门,看见爸爸斜躺在沙发上,屋里弥漫着浓浓的咖啡味.
“你怎么还没睡啊?”爸爸看到了我,语气中有责备,然而更多的是关心.
我没有回答,只是盯着电视屏幕,依旧是足球赛,依旧是活蹦乱跳的身影,只是没有声音,屏幕下方显示着音量:0.
“快去睡吧,现在已经很晚了.”爸爸催促着我.
“您也早点休息吧,明天还要工作呢.”我抑制着眼中的泪水.
没有了好奇心,带着满心的感动,我挪动着脚步.
回头看了一眼屏幕,看着那无声的画面,我感受到了爸爸给我无声的爱!
【简评】
此篇描写深沉的父爱,是规范的记叙文.情节的展开,通过“我”的“好奇”而逐步推进,运用对话描写,巧妙地“解奇”.最后,描写客厅里观看足球赛的细节,不动声色地表露了作者“感奇”的心路.机智的构思,鲜活的描写,展现了父爱的深沉,颇有感染力.薛明德
2008年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好奇心》记叙文
为什么?
两个人都长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奇心.
奶奶八十了,但眼不昏耳不聋,还能眯着眼在屋里做针线.大她三岁的爷爷便不行了,不愿走动,总是坐在藤椅上晒太阳.
相隔不过几米,奶奶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老头子!”奶奶这么叫.
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这样的事天天发生.
我很好奇.
是奶奶闷吗?没有人说话?那她为什么只喊一下而不是和爷爷唠嗑呢?
喊爷爷做什么呢?还这么不停地喊?我想起奶奶每次看见爷爷好好的,满意离去的背影.阳光总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铺在奶奶身上,每每这样的画面闪烁着温暖的光辉.
是不是只要有人答应便好呢?我好奇地继续想.
那好.再有这种事发生时,我便捂住嘴,学爷爷的声音迟缓地答:“唉——”可每每奶奶都能辨别出来,无论我用布还是用棉花捂以求声音的逼真.“细丫头在这儿捣乱……”奶奶皱纹满布的手会轻拍我,以示责备.微微笑.
奶奶依旧.
我的好奇心不减反增.
算了,我破釜沉舟.“奶奶,你老这么喊来喊去做什么呢?也不嫌烦.”
奶奶看我,宽容地笑:“丫头,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
心,被濡湿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连日以来如同小虫一样不断噬咬我心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你在,就心安的.这是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粗茶淡饭有什么要紧?年华老去有什么要紧?你在,就心安.
我想,所谓爱,便是如此.就是我所爱的人,我惦念的人,必得在我看得见的地方,我手够得到的地方,我能够走到的地方,好好的存在着.
我庆幸我拥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晓奶奶一辈的关心,温情与爱.我知道了,那声声呼唤是在说,有你在,整个世界,都在.
[简评]
奶奶的言行,的确让孙女好奇.于是,调皮的“丫头”对奶奶进行了一番“侦察”,结果“侦察”到了“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濡湿了人们的心,美得如“花蕊中的一滴露”!此文是叙写日常生活的规范的记叙文,能在“尺水”中“兴波”,能用鲜活的细节描写展示澎湃的内心波澜,读来意味无穷.这是2008年高考记叙文的拔尖之作,相当难得.今年的记叙文特别少,这种冷落“记叙”的动向,值得下一届高三师生警觉和深思.(卢惠红)此文章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