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贝多芬交响曲作品曲式分析事例带乐谱,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贝多芬的要第九交响曲《欢乐颂》,急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2:28:42
莫扎特、贝多芬交响曲作品曲式分析事例带乐谱,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贝多芬的要第九交响曲《欢乐颂》,急用!莫扎特、贝多芬交响曲作品曲式分析事例带乐谱,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贝多芬

莫扎特、贝多芬交响曲作品曲式分析事例带乐谱,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贝多芬的要第九交响曲《欢乐颂》,急用!
莫扎特、贝多芬交响曲作品曲式分析事例
带乐谱,
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贝多芬的要第九交响曲《欢乐颂》,急用!

莫扎特、贝多芬交响曲作品曲式分析事例带乐谱,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贝多芬的要第九交响曲《欢乐颂》,急用!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作曲历程
  直到作曲家的暮年,经历了人生风雨历练之后,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开始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夸张的是,为了保持创作激情和状态,贝多芬先后搬了四次家.终于在埋头一年半之后,在1823年的年底,这部凝聚着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虽然经历的时间不算短,但作品的创作还是比较顺利的,几乎是一气呵成.在很多人看来,这时候可以迎接欢呼和胜利了.
  但情况恰恰并非如大多数人所想,因为《第九交响曲》的首演充满了坎坷.按照合同,这部作品原本应该放到英国的伦敦去首演,但是贝多芬依然觉得音乐之都维也纳才是最好的选择.可是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在当时的维也纳受到了罗西尼歌剧的强大冲击,有些人甚至攻击贝多芬的音乐已经过时.面对这种状况,作曲家又想把首演改到柏林去进行.这时候维也纳听众熬不住了,反而又强烈的呼吁《第九交响曲》应该在维也纳首演,很多人联名写信给作曲家要求他留在维也纳,信中充满了真切的感情.贝多芬为此回心转意,开始筹划作品在维也纳的首次演出.
  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又出现了很多问题.贝多芬的这部作品,确实是对乐团乐手的严峻考验,有不少段落演奏起来颇具难度,需要乐手有扎实的功底和优秀的技巧.而且《第九交响曲》也是贝多芬唯一一部引入人声的交响曲作品,其中一些高难度的段落令当时参加首演排练的歌唱家的表现不够完美,而使贝多芬恼怒.综合这些因素,第一次合练的效果很差,有人甚至建议贝多芬改动某些段落,以减小表现上的难度.但是对艺术追求完美的乐圣坚持自己的理念,没有改动一个音符.为此,演出日期不得不一改再改.
  幸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排练逐渐有了起色,并且越来越好!终于,在1824年5月7日,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音乐会隆重举行!这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久违的欢呼、久违的热烈,重新回到贝多芬的周围.当整部作品演奏完毕之后,出现了很多令人惊异的场面,或许这是我们这代人一生都难以看到的音乐会场景——观众们近乎疯狂的鼓掌、欢呼,很多人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人群不住的朝着舞台的方向拥去,人们被这恢宏的旋律所打动,已经顾不得礼仪.而作曲家本人虽然因为耳聋,已经听不到任何欢呼声和掌声,却依旧被这超乎寻常的热情场面激动得晕厥过去,一度不省人事……
  如今距离1824年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近两百年了,但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欢乐颂》却成为了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在这两百年岁月中,几乎所有的后辈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无数业余的听众被这部作品所带来的音乐哲理、音乐气度所感染!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成了神一样的人物,《欢乐颂》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和平之明灯.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 ——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前面就说到过,这首诗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钟爱.所以在《第九交响曲》创作的最后关头,贝多芬甚至还不舍得过早的就把歌唱《欢乐颂》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并不愿意把《第九交响曲》作为自己在交响乐领域的封笔之作,作为自己最高理想的体现,当时他还在计划着《第十交响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后乐圣还是妥协了.或许是宿命、或许是巧合,《第九交响曲》成了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最终成为了他作曲生涯的巅峰.
  评价
  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如今《第九交响曲》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乐家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超越《贝九》的成就,无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有偏颇的地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都将是永恒的!欢乐颂精神永不灭!
  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
  这是莫扎特最后的三大交响曲之一,是他的交响曲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完成于1788年,整部交响曲热情洋溢,有着充满感情化的乐思.这首交响曲虽然仍能听出巴洛克音乐的痕迹,但还是促使当时的音乐向前迈进了一步,当它在十九世纪初于莱比锡演奏之际,曾受到“战栗”或“沉缓”等字眼的评语.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步步接近浪漫派的作品.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g小调,2/2拍子,开头在中提琴和弦的伴奏下,由小提琴演奏充满优美哀愁的第一主题,这段主题非常出名,后来经常被改编为轻音乐曲单独演奏.第二乐章:行板,降E大调,6/8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板,g小调,3/4拍子,具有第一乐章那种哀愁感的民谣风味.第四乐章:甚快板,g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充满令人产生亢奋的狂热情绪,但仍有抑郁的色彩.
  这部作品从旋律与和声两方面来看,都达到了最高水平.整个乐曲不用小号和鼓,大概在这种带有强烈宿命色彩、几乎是厌世的作品中小号和鼓确实没有地位吧.尽管如此,音乐却丝毫不使人感到沮丧,四个乐章洋洋洒洒,旋律发人深思,每听一次都能得到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