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优化教学过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1 21:28:55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澄迈县金江中心学校京岭小学陈德海一直以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都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不少老师下了很多功夫,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优化教学过程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优化教学过程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优化教学过程
澄迈县金江中心学校京岭小学 陈德海
一直以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都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不少老师下了很多功夫,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农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观性和随意性太强.因为上的都是关门课,所以没有太多关注教学过程,总是按着自己的意愿去授课.而且,大都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讲解,很少顾及到学生的感受,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尽管教师在钻研教材上下了不少功夫,但由于在教学过程主观性太强,学生总是被牵着鼻子走,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没有亲历学习过程,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的愿望.
新课程倡导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要注意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师的启发、点拨和指导作用,更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自主自觉地参与学习,亲历学习过程,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才能有所改观.
一、注重生活导入、唤醒生活体验
说到导入新课,教师们都谈得头头是道,什么情境导入、故事导入、音乐导入、图片导入等等,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导入都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是无效的.曾看到一个案例:三位教师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第一位教师由画画导入:出示两幅画,一幅画得清晰,一幅画得模糊,他想让学生观察后说出一幅精彩极了,一幅槽糕透了,但引导了半天,学生都是说一幅好看,一幅不好看,怎么也说不出教师预设的精彩极了和槽糕透了.第二位教师以实物导入:拿两个手编篮子(一件精致,一件粗糙)让学生观察,目的也是让学生说出一件精彩极了,一件槽糕透了.但是,学生说的是一件做工好,一件做工不好,压根没有说出什么精彩、槽糕.第三位教师采用质疑导入,让学生根据题目提问题,结果学生提了很多和课文内容有关的有探讨价值的好问题(诸如为什么一个说精彩极了,一个又说槽糕透了?精彩极了和槽糕透了为什么用双引号?等等).前两位教师的导入尽管新颖,但引导了半天也没法引导到课题上来,不但花费了太多的时间,而且还得从头再来.第三位教师直来直往,从题目质疑导入,虽然平常,没有花絮,但切入及时,导入有效.由于我们平时上的都是关门课,很多老师连导入都省去了,直接就让学生读课文,这样没有铺垫的教学,学生会感到突兀,一下子难以进入状态.因此,语文教学要精心设计导入,哪怕是不弯不绕,直接导入,也应考虑前后勾连,沟通学生的生活或原有经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顺山顺水,顺理成章,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例如,教学《天火之谜》这篇课文,我考虑到农村学校的孩子不论男女都有放风筝的体验.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特意以学生熟悉的放风筝为话题,沟通学生的生活,唤醒学生的体验,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顺势导入新课.课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都有过放风筝的经历吧.请大家回忆一下,你们放风筝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当学生津津乐道放风筝的情景时,我打住了学生的话.因为这和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让学生回忆放风筝的情景,其目的是为了引出他们的风筝和课文中富兰克林的风筝有什么不同.我说:放风筝确实有很多趣事,但都是大同小异.你们可曾记得,你们的风筝是用什么做的?放风筝用的是什么线?当学生再次兴趣勃勃地回忆自己的风筝的做法和放风筝所用的丝线时,我顺势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放风筝是为了好玩.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也放了一只特别的风筝.富兰克林放风筝也是为了好玩吗?这只风筝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学了《天火之谜》这篇课文就知道了.这样的导入虽然费了一些周折和时间,但备课首先要备学生,学生都有这个经历,唤醒体验,沟通生活,以他们熟悉的放风筝为话题,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也易于唤起他们探究富兰克林的风筝秘密的欲望.所以,容易从生活中的风筝过渡到富兰克林的风筝.这样导入,有花絮,有铺垫,上下勾连,切入准确,启动有力,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情绪饱满,学习效果自然良好.
二、引导质疑问难,精心筛选问题
质疑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学始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百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质疑问难,一方面培养学生敢问善问的习惯和能力,一方面能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然而,在农村小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几乎没有考虑学生心中存有什么样的疑问,有什么样的学习需求,只顾一厢情愿地灌输、填鸭,学生容易学懂的教,不容易学懂的也教,这种一股脑儿传授、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教学,教学过程紊乱无序,均衡使力,淹没了重点难点,这样不但浪费了学生许多学习探究的宝贵时间,而且累人累己,吃力不讨好.一节课下来,学生晕晕乎乎,兴味索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要厘清教学过程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哪些是学生已懂的,哪些是学生需要教师教的力求做到教学过程主线简明,重难点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以学生的以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当然,学生的问题也许是五花八门的,有的甚至是没有什么探究价值意义的,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都一一探究,时间是不够的,当然也是没必要的.因为有的问题学生一读课文就知道答案,有的问题和教学内容毫无相关,面面俱到地探究,既犯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毛病,也使学生感到乏味,产生学习疲劳,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学生质疑问难后,我们要精心筛选问题,选出有探究意义的共性问题.仍以教学《天火之谜》一课为例,我导入新课后,首先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了解课文的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读了课文,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经我一引导,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再次认真地读文后,提出了十几个问题,例如:天上真的有雷神吗?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由此他大胆地推测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这里为什么前面用推测,后面用推论?富兰克林的风筝线为什么不用丝线做,而用麻绳做?富兰克林的风筝线下为什么要系上丝带?富兰克林为什么要在丝带和麻绳之间系上铜钥匙?人们为什么要对富兰克林冷嘲热讽?我对提出问题的学生都进行了表扬,并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筛选.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一起筛选出富兰克林的风筝线为什么不用丝线做,而用麻绳做?富兰克林的风筝线下为什么要系上丝带?富兰克林为什么要在丝带和麻绳之间系上铜钥匙?为什么前面用‘推测’,后面用‘推论’等九个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面广,既有语言方面的,也有文本内涵方面的,而且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想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轻易解决教学的重难点,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教学务实,学生喜欢.
三、注重循疑导学,深入研读文本,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意愿,学生就会带着饱满的情绪进入学习,而且学习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思维活跃,身心投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循疑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让学生在研读中亲历学习过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譬如,教学《天火之谜》这篇课文,我在和学生共同筛选问题后,我循疑导学,有序地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研读文本.
首先,引导学生研读风筝为什么特别.因为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共同筛选出来的,所以在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都非常高.为了引导学生有序地研读,我先引导学生探究有关风筝的几个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都能从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和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等词句理解了风筝线为什么用麻绳做、为什么要系上铜钥匙等特别之处的作用.理解了风筝的特别之处的作用后,一些诸如天上真的有雷神吗等简单问题也就轻而易举地解决.对于诸如富兰克林的风筝线下为什么要系上丝带等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存疑让学生课后查资料或上网查询解决.这样做既体现了课内外沟通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探求结果的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通过搜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接着,引导学生研读人物品质特点.在学生理解富兰克林的风筝的作用之后,我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品质特点.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解开雷电的秘密,富兰克林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做这个实验?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体会到富兰克林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具有勇于献身精神的人.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受到情的熏陶,理的启迪.培养了学生不盲从、不迷信,学会对事物的观察、思考,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态度和精神.
最后,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语言.我以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前面用‘推测’,后面用‘推论’为切入,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回到文本语言上来,让学生由此及彼,在比较、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中的词语、反问句、关联词等的运用,让学生内化语言,学习和借鉴语言的表达方式,使学生由文到意,再由意到文这样一个回环互转过程,实现意文兼得的教学双赢.
这样循疑导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兴趣勃勃.教师教得轻松,教得活泼,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四、加强朗读指导,提高朗读能力
语文是读出来的.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内化语言,感悟内容和体验情感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培养语感,读中体会感情.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应该是充满琅琅书声的.然而,毋庸违言,现在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并没有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学一篇课文,只是让学生读上一遍,便开始没完没了的讲解,其结果都是:学生还没有将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便接受老师生硬的灌输,学生被灌得一塌糊涂,不知所以.久而久之,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渐退化,朗读起来要么磕磕撞撞,要么没情没调,要么少情寡味,有感情地朗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农村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感悟、体味和体验,和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是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方面.
总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要想教学过程,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起学生主体意识,摆正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注重沟通学生的生活,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注重循疑导学,加强朗读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农村就语文教学的传统束缚,真正还学生以课堂学习主人身份,让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学习中得到充实和提高.

一、注重生活导入、唤醒生活体验
二、引导质疑问难,精心筛选问题
三、注重循疑导学,深入研读文本
四、加强朗读指导,提高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