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1 14:13:41
上善若水什么意思上善若水什么意思上善若水什么意思我曾写得一篇文章,看可不可以?  八、水性近道  《道德经》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

上善若水 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 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 什么意思
我曾写得一篇文章,看可不可以?
  八、水性近道
  《道德经》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倡道,但道究竟是什么?老子给了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不可道”.但本章,老子开始有些具象的回答了.他说,水最接近于道.为什么这么说呢?老子认为,水具有以下特性:滋养万物而不与其争利——“善利万物而不争”;别人不愿意去的污坑杂地,他能呆——“处众人之所恶”.
  人要从水身上学些东西.要善于甘居下境,“居善地”;不慕枝头繁华,能为身心归宿宁赴深渊,“心善渊”;不分高低贵贱,惠施万物,众生皆等,“与善人”;无论是去润物还是赴渊,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投诸于行动,“言善信”;立身处世要公平持正,不偏不倚,“正善治”;融合调剂,能攻坚克强,“事善能”;把握机会,动则随波逐流,静则深沉缄止,“动善时”.
  以上美德,人要有其一种,也可垂范千古了.孙叔敖、张良自求贫地之封,“居善地”;文天祥不贪相位,为求光明大道舍身赴难,“心善渊”;孔子授徒不分高贱蛮顽,有教无类,达之四方,可谓“心善仁”;尾生抱柱逆潮,守信而亡,可谓“言善信”;欧阳修为政敌,秉正直言,不惜屡冒龙颜,可谓“正善治”;虞丘子拒位让贤,使楚为一时之霸,可谓“事善能”;冯道相五国,侍六帝,得善而终,可谓“动善时”.
  更为了不起的是最后一句,“夫唯不争,故无尤”.纵观中国历史,不争岂止是无尤,很多时候“不争”反而实现了“大争”.汉文帝之母薄氏不被刘邦宠幸,她也不争宠,因此躲过了吕氏灭刘的迫害,刘恒也终得帝位,创一世伟业,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先河.
  唐高宗李治,太宗皇帝的第九个儿子,根据皇长子继承制,皇位远没他的事.太宗将太子之位传给了长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为争太子位,二人斗得不可开交.此时的李治却置身下位,冷眼旁观.李泰怕李治来搅局,便前去警告李治.李治借此机会故意装出一副受惊吓的样子,整日表现得魂不守舍,在太宗的苦苦追问之下,李治便将李泰之举托了出来,最终,太宗废太子、黜魏王,小九子李治终得大统.这便是水的道性,“夫唯不争,故无尤”,甚至实现不争而争.
  所以,老子感悟水,赞叹水,说“上善若水”.
  其实儒家也讲水.王肃的《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因为它川流不息而且周遍,使生命生生不息却不以为自己有什么恩德,像是有很高的‘德性’);其流也卑下倨邑,必修其理似,义(不管它流向低处还是流向屈折,姿势低下,但一定按自己的水道去走,这就像是‘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水势盛大,永没有穷竭,又像是‘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它奔流直泻,到很深的溪谷也毫无惧色,这如同是‘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它能作为衡量地平面的标准,公平公正,又像是‘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水盛满后,不需用什么去刮平,自然平正、端正,这像是‘正’);绰约微达,此似察(柔美而略呈透明,可流入到细微的地方,这又有些像‘明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不论从哪里发源,它一定是向东流去,不变其志,这又如它的‘志向操守’);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洁,此似善化也(它流出流入,一切东西因此变得洁净,像是它善于教化和感化).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水的德性有这么好,所以君子见到水一定要前去观赏啊!).”
  在孔老夫子的眼中,水有“德、义、道、勇、法、正、察、志、善化”等特性,这些都我们正常的人性中也极为难得的.所以儒家说“智者乐水”.
  当然,佛家也谈水,以“大海不容死尸”来讲水能容污纳垢、孤身自洁、水静沙明、至刚至纯的特性,这里就不详细解读了.
  可见,水一直是先贤圣哲们歌吟的对象,她自身所包含的伟大特性带给了人们无穷无尽的感悟和赞叹.当老子浅吟“水几于道”时,我们也不得不迭声附和“几矣、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