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龚自珍《咏史》每联大意.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封候.概括每联大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0 19:10:32
概括龚自珍《咏史》每联大意.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封候.概括每联大意.概括龚自珍《咏史》每联大意.金

概括龚自珍《咏史》每联大意.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封候.概括每联大意.
概括龚自珍《咏史》每联大意.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封候.概括每联大意.

概括龚自珍《咏史》每联大意.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封候.概括每联大意.
【赏诗】:龚自珍的《咏史》.原诗: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龚自珍(公元1792—1841年),字璱〔sè瑟〕人,
号定盦〔ān安〕,浙江杭州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
他就看清了官僚政治的腐朽,预感到危机的来临,呼
吁进行社会改革,写了许多抨击现实的著作,诗歌也
是他批判现实的武器.
“牢盆”是煮盐的器具.牢盆狎客指盐商即有钱人.
“团扇”代指美人.团扇才人即专门吟咏淫辞艳赋的
无聊文人.田横是秦末起义英雄之一,刘邦统一中国
后他以自杀拒绝降汉,其500名部下也随他悲壮自杀.
这首诗以悲愤的心情谴责社会的堕落.
东南地方的人们整日过着奢侈淫靡的生活,上层
社会的人们只知争名夺利勾心斗角.有钱人操纵社会,
帮闲文人洋洋得意.人们谈起“文字狱”都都吓得半死,
不敢说真话;有人写书著文也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最后
作者愤激地指问:像田横及其部下那一类刚勇猛烈的中国
人都哪里去了?难道都爬上官位享受荣华富贵去了吗?
作者忧愤之情难以自抑,诗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道光五年(1825),正是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15年。当时清王朝腐败透顶,官场上或争权夺利,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或不学无术,流连声色,放荡奢华;士林或趋炎附势,谄媚帮闲;或苟且偷安,明哲保身。总之,腐气颓风,笼罩朝野上下;而气节廉耻,荡然沦丧殆尽。龚自珍当时在杭州守母丧期满,客居江苏昆山。作为近代启蒙思想家,他敏锐地察觉到这种腐败堕落的世风和仕风,不禁义愤填膺,忧患重重,便托“咏史”之名,写下这首七...

全部展开

道光五年(1825),正是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15年。当时清王朝腐败透顶,官场上或争权夺利,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或不学无术,流连声色,放荡奢华;士林或趋炎附势,谄媚帮闲;或苟且偷安,明哲保身。总之,腐气颓风,笼罩朝野上下;而气节廉耻,荡然沦丧殆尽。龚自珍当时在杭州守母丧期满,客居江苏昆山。作为近代启蒙思想家,他敏锐地察觉到这种腐败堕落的世风和仕风,不禁义愤填膺,忧患重重,便托“咏史”之名,写下这首七律,讽刺鞭笞丑恶的现实,以警醒世道人心。
首联大笔勾勒,总领全篇。上句化用“六朝金粉地”的故实,以古代妇女化装用的“金粉”来隐喻东南地区的繁华绮丽。“东南十五州”则泛指长江下游地区。下句“万重恩怨”泛指达官贵人们为权力、帮派、金钱、声色等私欲而结下的恩怨重重;“名流”语含讥刺,实指自我标榜为“名流”的达官贵人们。此句言外之意是:当权派们一心只为无穷的私欲而争斗内讧,却无半点心肝去想列强外侮、国困民贫的危机来临。
颔联和颈联都是紧承首联“恩怨”作具体铺叙:“牢盆”本是古代煮盐的器具,这里代指把持盐政的官僚和盐业巨商;“狎客”:指亲昵接近主子常与一起嬉游饮宴的文人。如《陈书•江总传》:“后主之世,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共陈暄、孔范、王瑳等十余人,当时谓之狎客。”这里指权贵豪富豢养的亲近帮闲清客。这句谓这些善于阿谀奉承、巧言令色的帮闲门客,为权贵豪富们操纵盐业大权出谋划策,作奸犯科,营私舞弊,稳操胜算。“团扇”:原指古代宫妃、歌妓们常手执白绢团扇;才人:原是宫中的女官。但这里的“团扇才人”是对轻薄文人的贬称,讥讽他们善于对达官贵人奴颜婢膝的竟相邀宠,女性化的软弱媚态,言外之意是世风沦丧,寡廉鲜耻,阳刚气节全无,软骨媚气争胜,士人靠这种无耻行径去谋求盘踞要津显位。
颈联既承又转:仍承接“恩怨”的具体描写;但与上联“狎客”、“才人”相比,却是另一种更普遍士风类型,故又是转折。“避席”,古人在宴饮或聚会上,或为敬酒表示恭敬,或因恐惧而想离去,皆离座席而起,称为“避席”;“稻粱谋”,语出杜甫诗:“君看随阳雁,各为稻粱谋!”原为飞鸟谋求稻粱食物,这里借指文人著书立说只为谋求衣食生活。这两句一石两鸟:一则抨击清王朝钳制思想,厉行文字狱的高压政策,使思想界言论不自由,动辄得咎,人们只好缄口不言,万马齐喑;二则批判文人胆小怯懦,苟且偷安,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软弱风气。只要一涉及议论时事,立刻谈虎色变,生怕文字狱降临自己头上,马上离席回避;著书立说,只讲纯学术问题,全与经时济世、时政民生无关,只为谋求衣食饭碗(如保住职位或谋求稿费之类)。这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他们没有“狎客”、“才人”那样的无耻钻营,但也是一种庸懦的苟且偷安。
尾联一笔宕出远神,以反问收结。田横是故齐王田氏宗族,田 儋 的堂兄弟,在秦末群雄起义中,田儋 、田荣、田横相继自立为齐王反秦割据,曾与项羽、刘帮交战。刘邦灭项羽后,田横带500多人逃到渤海孤岛上。刘邦建立汉朝后降诏让田横归降,答应大者封王,小者封侯;若不归降,则兴兵诛灭。田横无奈,只得带两个随从前往,离洛阳30里时,仍耻于向刘邦称臣,遂自刎而死。岛上500人闻此讯,也全部自杀,以示不屈。司马迁盛赞“田横之高节,宾客慕 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诗人用此典故反问:“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封侯!”借历史典故赞扬田横及其义士们不为苟活而屈节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以扣“咏史”题面;潜台词却是感叹当今世上再无田横这类义士存在了,相反,充斥在当权者要津的“名流”士大夫们,全都是一帮或沽名钓誉、利欲熏心,互相倾轧,或摧眉折腰、谄媚争宠、阿谀逢迎之徒;一般士人又都只图苟且偷安、不敢仗义执言时弊的懦弱之辈。“难道归来尽列侯”句,表面上说:如果田横等人不自杀而依附归降,难道汉高祖真的将500人个个封侯吗?言外之意在揭露清王朝一面实行文字狱镇压,一面用高官厚禄、八股科举作诱饵,利诱笼络士人就范,其实是虚假而又用心险恶的,读书人尽管奴性十足地去顺从逢迎,难道真的个个都能获得金榜题名、高官厚禄的结果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科场和官场同样腐败,士人既已丧失道义责任,那么即使少数侥幸者获得功名利禄,只不过又增添了一批贪官污吏而已。诗人只问不答,“言已尽而意无穷”,反问中包含着深刻的讽刺意蕴,有振聋发聩、发人深省、警醒俗顽的强大魅力。
咏史诗一般是述史事来借古讽今,以古鉴今,结构上也多是先叙史事或人物,再发感慨议论。但此诗却不落窠臼,独抒机杼,前三联都直刺现实,而结尾才引历史典故,如黄钟大吕,如横截众流,将叙史与议论融为一体,使今与古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立意、章法都新颖别致。此外,笔锋凝重而犀利,意境阔大而深邃,结构巧妙而严谨,也是这首律诗不同凡响之处

收起